人生應該有不服輸的精神 培養成功意識:立誌為王
生活中,處處麵臨著競爭,隻有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你才能成功做人。要想在競爭中成功,你要有一種成功意識,相信你能行,相信你能成功。拿破侖?希爾曾經總結出隻占社會總人數比例2%的成功者都有強者的意識,在實現成功的六個步驟裏,強者走到了第六步:
(1)大多數的人一生之中目標隻抱著“願望”而已。這些願望就像一陣風一樣,沒有結果,
(2)還有一些人能夠把願望變成欲望,這樣的人占了10%。
(3)把願望和欲望變成希望的人就更少了,這種人占了8%。
(4)極少數人把希望轉變為確信,這種人占了6%。
(5)為數更少的人把確信又轉變成強烈的欲望,最後轉變成信心,這種人占4%。
(6)隻有2%的人能夠根據願望製定成到達目標的計劃,以積極的心態充滿信心地去實現計劃。這種人就是強者。
有了成功意識的人就能夠把這六步走完,沒有成功意識的人,最多能夠走出一半。鄧普西說:“他們從來沒有告訴我,我有什麼不能做的。”對於強者來說,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他不能做。所以,身有殘疾鄧普西橄欖球打得比正常人還好。你想成為強者你就能夠成為強者。
有了成功意識,就能夠在人的心中產生一種誌氣,誌氣就是人想成就一番事業的決心和願望,有了誌氣,人就有了奮鬥的力量。賓尼說過:“一個心中有目標的普通職員,會成為創造曆史的人;一個心中沒有目標的人,隻能是個平凡的職員。”
一個叫馬歇爾?弗爾特的農村孩子,在小鎮上的一家商店裏學做生意,他父親問商店老板台維司:“馬歇爾學得怎樣?”台維司說:“馬歇爾是個好孩子,本性不壞,但是他缺少機智,即使留在我店裏一千年,也學不成一個像樣的商人,他生來不像一個商人的樣子。還是把他帶回鄉下去,教他去學種地吧。”
馬歇爾沒有跟父親回鄉,獨自跑到大城市芝加哥去找工作。他看到那些征聘夥計的老板大都是從艱苦的工作和低微的工資中奮鬥過來的。他看到了這些榜樣,誌氣突然被喚醒,心中燃燒起做個大商人的希望之火。他反問自己:“他們可以做出成就奇跡,我為什麼不能?”經過多次的奮鬥,馬歇爾?弗爾特終於成為世界著名的大商人。成功之後,他非常感謝台維司當年對他的那種輕視和刺激。
沒有誌向,人就沒有奮鬥的動力。所以不管在任何情況下,你要培養自己的誌向,喚醒自己的誌氣,發現自己,實現自己。
“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始於一個意念”。
什麼叫做“意念”?它就是“意識裏產生的念頭”。
為什麼財富是根源於“意念”?美國成功學的奠基人拿破侖?希爾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一個唯物主義盛行的年代裏,無異於引爆了一顆原子彈。他說:“真的,念頭就是實物。當你有固定的目標、不移的毅力和熾熱的願望去追求財富,你的念頭是會轉化成物質的。”
用現代術語解釋,希爾是在告訴我們,當我們“財富的意識”非常旺盛的時候,我們那“發達的念頭”會被無比碩大的意識力量所帶動,由無形的意識的領域,轉化而進入有形的物質世界!
大詩人亨雷(Henley)曾經說過:“我是自己命運的主宰,我是自己靈魂的舵手。”這是一句大家應刻骨銘心的至理名言,學會控製自己的意識,就學會了如何掌握生命的節奏——而財富就是生命之歌中一個極優美的樂章。
請你看一看下麵的故事。
當汽車大王福特決心製造他那著名的V8型汽車時,他要求工程師在一個引擎上鑄造八個完整的汽缸。
“但是,”他的那班目瞪口呆的工程師一起說,“這是不可能的事啊!”
“盡管大膽去做。”福特命令道,“不管花多少時間,你們都要把這任務完成。”
因為他們都不願意失業,這些工程師別無選擇,隻好照著老板的命令去做。六個月過去了,計劃一無進展。這些無奈的雇員,心裏都有一個共同的意念:“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到了年底的時候,福特核查計劃的進展,工程師們老老實實地告訴他,的確無法完成這計劃。
“隻顧往前去做,”福特不慍不火地說,“我就是需要這種車子,我一定要得到它。”工程師們再作更進一步的研究。過了一段時間,忽然,他們好像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擊中”,找到了製造這V8型汽車的關鍵。
這是福特一生許許多多“不可能完成的計劃”中的一個成功例子。
是什麼使得這V8型汽車“從無到有”?是什麼使得這“不可能”的計劃“奇跡”般地獲得成功?——這就是成功意識,亨利?福特意識的力量!
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
成功是產生在那些有成功意識的人身上。失敗根源於那些不自覺地讓自己產生失敗意識的人身上。正因如此,“大部分人”都是半紅不黑,既不太窮,又不富貴。這“大部分人”的思想,從社會學、統計學的角度來看是“正常”的。不窮不富,一日三餐,稍有存款,時有欠債,是“大部分人”的“正常”生活。改造命運,自我創富,不被“不可能”這個詞彙難倒,不受意識所牽製,在人類曆史長河中常常是“極少數人”的思想、心理和行為在起作用。
香港的李嘉誠就是白手起家、意識創富的典範。在華人社會裏,很少有人不知道“李嘉誠”這個名字。
李嘉誠生於1928年,原籍廣東潮安縣。他的家庭並不富有,但卻很注重讀書。他的父親在潮州,是一位頗得鄉裏敬重的教師。1939年,他攜同一家大小逃到香港,雖然家徒四壁,生計維艱,但他仍然堅持要長子李嘉誠入學讀書,希望李嘉誠學有所成,出人頭地。正是父親在他的頭腦裏培養了成功意識,才有了後來成功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