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要懂得忘記05(2 / 3)

如何你現在感覺自己很不幸,那麼就請你讀一讀下麵的這段話:“如果你是一條小河,就努力流入大海吧;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盡情地層示你的綠色吧;如果你是一片浮雲,就隨風飄蕩去看世間美景吧。你現在唯一的事情就是——學會珍惜,活在當下,不要對過去的煩惱念念不忘,也不要為了未來而焦慮不安!”

珍惜現在擁有的

心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清淨之心,此是本師,乃勝念十方諸佛。——弘忍禪師

弘忍禪師在《最上乘論》中說,向老師學習,佛祖學習,向各路菩薩學習,都不如向自己的清淨之心學習。這是自己最好的老師。隻要我能守住清淨之心,比天天念佛還管用。

如果我們能有幾分淡泊之心,那麼我們就能以自然之心看待事物,人間的風風雨雨,成敗得失都變得非常自然了。這樣一來,我們就什麼可煩惱的了。淡泊之心不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嗎?

人們問佛陀:“佛死了到什麼地方去呢?”佛陀微笑著,保持沉默,什麼話也不說。但是這個問題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出來,看來人們對這個問題還是比較關心的。為了滿足人們的好奇心,佛陀對他的弟子說:“拿一支小蠟燭來,我會讓你們知道佛死了到什麼地方去。”弟子急忙拿來蠟燭,佛陀說:“把蠟燭點亮,然後拿過來靠近我,讓我看看蠟燭的光。”弟子把蠟燭拿到佛陀麵前,用手遮掩著,害怕風把蠟燭吹滅了。

佛陀說:“為什麼要遮掩呢?該滅的自然會滅,遮掩是沒有用的。就像死,同樣也是不可避免的。”於是他就吹滅了蠟燭,問:“有誰知道蠟燭的光到什麼地方去了?它的火焰到什麼地方去了?”弟子們相互看了幾眼,都沒有看透佛陀的用意。

佛陀接著說:“佛死就如蠟燭熄滅,蠟燭的光到什麼地方去,佛死了就到什麼地方去。和火焰熄滅是一樣的道理,佛陀死了,他就消滅了。因為他是整體的一部分,他和整體共存亡。火焰是個性,個性存在於整體之中,火焰熄滅了,個性就消失了,但是整體依然存在。不要關心佛死後去哪裏了,他去哪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成為佛。等到你們頓悟的時候,你們就不會再問這樣的問題了。”

佛陀的用意是讓弟子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一切要順其自然,要用淡泊之心看待世間的萬事萬物。是啊,做人要有幾分淡泊的心態,否則,欲望會讓我們痛苦不堪。

人生貴在淡泊,古往今來多少名士終其一生心中都在向往或是操守著淡泊的心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算得上是個淡泊者;“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憑著淡泊,顏回成了千古安貧樂道的典範。淡泊是人生的一種坦然,坦然麵對生命中的得失;淡泊是人生的一種豁達,豁達對待人生中的進退;淡泊是對生命的一種珍惜,珍惜眼前而不好高騖遠。淡泊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讓你在努力中體驗歡樂,在淡泊中充實自己。

擁有淡泊的人是幸福的,淡泊使人心更加寧靜,更加自由,沒有羈絆。淡泊是不慕名利,遠離喧囂和糾纏,走向超越。淡泊是在遭受挫折時仍有與花相悅的從容,淡泊是別人都忙於趨名逐利時你仍然保持恬靜。淡泊是一種修養,一種氣質,一種境界。淡泊的人生是一種享受,守住一份簡樸,不再顯山露水;認識生命的無常,時刻保持一種既不留戀過去,又不期待未來的心態。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走一程驀然回首,你會發現,其實幸福離你隻有一個轉身的距離。淡泊人生,並非消極逃避,也非看破紅塵,甘於沉淪。淡泊是一種境界,要做到真正的淡泊,沒有極大的勇氣、決心和毅力是不可能做到的。

我們為什麼活得這麼累,原因就是我們想要的東西太多,而對眼前的事物毫不在意,隻是徒勞地把希望寄托於明天。其實,我們隻要在生活中放下思想包袱,不必為丟失找不回來的東西徒勞,更不要為它所累。換句話說,千萬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堆積在心裏,讓我們給心靈做個大掃除,把沉重的東西統統丟掉,輕裝上陣,用輕鬆的心情迎接每一天。光陰似水流逝,我們無法留住。然而這個世界有太多的誘惑,人們又有太多的欲望無法滿足而帶來的痛苦。要以清醒的心智和從容的步履走過歲月,精神中必定不能缺少淡泊。否則,不是活得太憂鬱,就是活得太無聊。淡泊,不是不求進取,不是無所作為,不是沒有追求,而是以一顆平靜的心對待生活和人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讓我們的心境離塵囂遠一點,離自然近一點,淡泊就在其中。這或許是人生的另一個境界,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又能有幾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