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會想:我很討厭眼前這件事情,如何能安心做好?
有這種想法的人,往往是覺得自己大材小用,將來有更好的事情等自己去做,做眼前的事,隻是過渡,隻是無奈,所以越幹越沒意思,越幹越心煩。
其實,對任何人來說,眼前的事才是真實的,在未來的事情到來之前,眼前的事情是自己唯一應該做好的。而且,未來的事情往往以眼前的事情為基礎、為條件,隻有安心把眼前的事幹好,自己希望的好事才會到來。
有一個記者請教一位教授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教授回答的很簡單,他說:“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最重要。隻有用自己的學識,把眼前的一件件具體的事情做好,才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經常聽到有人抱怨,抱怨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抱怨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抱怨應該提拔而沒有提拔,抱怨碰到的領導不是個好領導等等。但你能不能問自己一句:“做好眼前的事了嗎?”
任何大事、實事都是從眼前事開始的。做大事難,做眼前事也難,把眼前事做好更難。正是有了踏踏實實做眼前事的品質,當人們紛紛湧向國外留學鍍金時,這位教授選擇留在了國內;當人們麵對國外優厚的待遇流連忘返時,他回到祖國最需要的崗位。可以說,他成功了,但是,在他身後,我相信人們看到的是一串串深深的足跡,一個對事業兢兢業業的態度。
做好眼前事,首先不能有攀比的心態。在我們的社會上,尤其是在年輕人中,攀比的現象並不鮮見:沒出國的跟出了國的比,去企業的跟去機關的比,薪水低的跟薪水高的比,留小城市的跟留大城市的比,提拔慢的跟提拔快的比。越比越不平衡,越比越不服氣。進而把自己的目標定得高了又高,直到超出了自己的實際能力。
做好眼前事,就要把眼前的所有事都作為大事。有些人不屑於做眼前事,總以為眼前事是小事,是瑣碎的事,是無所謂的事。總感覺自己應該是幹大事的人,自己該成就一番大事業。古人說得好:“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任何一番大事業都是由小事組成的,沒有小事的積累便不會有大事的成功。隻有默默無聞地積累,才能達到薄發的目的。
停下來才會懂得珍惜
一切種子能縛菩薩。——《門教授習定論》
上麵的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句中的“種子”是形容自己種下的因。我們都知道菩薩是已獲解脫的人,那為什麼他們怎麼可能擺不脫因果循環?事實上,無論誰都處在因果循環中,誰也不例外。
《西遊記》裏的觀音菩薩,受如來佛祖的委托,到東土尋找一個取經人。最後她找到了唐僧,還為唐僧找到了3個能幹的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應該說菩薩做到這裏,自己任務已經完成,可以想佛祖交差了。沒想到,這不是事情的結束,反而是麻煩的開始。師徒鬧意見,觀音得出麵調解;孫悟空耍性子,搗壞了人家的人參果樹,觀音得負責賠償;妖怪太厲害了,觀音又得跑來助拳。甚至變成蛇精,混進黑道組織內部,當了一回臥底。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前麵播下了種子。幸虧觀音法力無邊,任何事都能簡單搞定,否則就會瑣事纏身,再也無法靜修了。
那麼我們凡人能不能擺脫“種子”的束縛呢?當然也不能。事實上也無須擺脫。人生在世,總是要做事的。這也是獲得幸福的方式。好比觀音菩薩不厭其煩地幫助唐僧師徒,本身就是一種修煉方式,也是實現“普度眾生”這一目標的方式,其功德勝過清修,何必厭煩呢?
僧璨大師在《信心銘》中說:“智者無為,愚人自縛。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良由斟酌。夢幻空花,何勞把捉。”這段話的意思大致是說:人們總是用一些不真實的想法充滿自己的頭腦,又在不真實的基礎上產生更多不真實的想法,內心變得越來越迷亂,而行為又像追逐夢境和采摘鏡中花一樣可笑。又好比用不該捆綁自己的繩子來捆自己,這是智者不做的事。
有一個人家裏很窮,吃了上頓愁下頓。有一天,他偶然撿到了一個雞蛋,大喜,回來告訴妻子說:“我現在有家業了!”妻子問:“你的家產在哪裏呢?”
窮漢喜滋滋地拿出雞蛋給妻子看,又說:“這就是我的家業。不過還要過十年,家業才能變成現實。”妻子不明所以。他解釋說:“我拿這個雞蛋,借鄰居的雞來孵小雞。等鄰居的小雞孵出來了,我就從中選一隻雌的來喂養,好讓它生蛋。然後用蛋來孵小雞。平均一個月能得到15隻雞。兩年之內,雞又生雞,可得到300隻雞,能賣10兩銀子。我用10兩銀子買5頭小牛,這樣牛生牛,三年能得到25頭牛。牛又生牛,再過三年,就有150頭牛,能賣300兩銀子。我用這些銀子放高利貸,三年可以賺500兩銀子。賺到錢後,我就用其中的2/3買田、買房,用1/3買僮仆和小老婆。從此,我就可以跟你悠閑地過快活日子了。”
妻子聽說他想買小老婆,勃然大怒,一巴掌把他手上的雞蛋打得粉碎,狠狠地說:“免得留下禍根!”窮漢美夢破滅,氣得把妻子揍了一頓,還不肯罷休,又把妻子拉到衙門,請求縣官說:“這個惡婦一下子把我的家業全毀掉了,請把她殺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