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理由/
奈良是日本文化的搖籃,保存著眾多名勝古跡,有“社寺之都”的稱號。舊城平城京是日本最早的大規模都城,仿照唐長安城建造,中央一條寬85米的朱雀大路,將平城京分為左京和右京。朱雀門的頂端通向平城宮,宮內設太極殿、朝堂、朝集殿等,都極似中國曆史上的唐都長安。
/快樂出發/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大師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眼睜睜地看著宛平古城、團河行宮等古跡慘遭炮火摧殘;在逃亡中,一家人又險些喪命於空襲;弟弟梁思忠、內弟林恒都在抗日戰爭中壯烈殉國。出於對日本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梁思成進入中國營造學社後,就拒絕與任何日本人來往。而正是這樣一位身負國仇家恨的老人,在1944年美國對日本實施大規模轟炸前夕,向盟軍司令部呈遞了保護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的報告。盟軍的布朗森上校十分困惑,他不理解為什麼一個中國學者要保護敵國的古建築。梁思成解釋說:“要是從我個人感情出發,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築絕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類文明的結晶。像奈良的唐昭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一旦炸毀,是無法補救的。”梁思成的提議最終被采納,古都京都和奈良在盟軍的猛烈轟炸中奇跡般得以保全,遍布二都的宮殿、城牆和寺院也毫發無損。多年後日本《朝日新聞》曾刊發了題為《古都的恩人是中國學者》的文章,盛讚梁思成的義舉;日本古建築權威福山敏男也滿懷感激地說:“梁思成先生是我們日本的大恩人”。梁先生的選擇甚至超越了國仇家恨,他的的理性與冷靜無愧於建築大師的稱號。
日本的文化有許多都是從中國借鑒的,到了奈良你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奈良古城的布局和建築模仿唐時的長安,到這裏感受唐朝的遺風遺韻成了許多中國遊客的心願。但奈良終究代表的是日本文化,它的精致靈秀體現的是大和民族的審美和情趣。
奈良位於日本本州島中西部,與京都和大阪成等腰三角形。710~784年的74年間,這一地區曾稱為“平城京”,先後有7代天皇在此主政。雖然作為首都隻有短短的74年,但在日本曆史上卻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日本曆史、文化和精神的起源地,被日本國民視為“精神故鄉”。
奈良市在眾多古跡的基礎上建造了奈良公園,囊括了興福寺、東大寺、春日神社、若草山、春日山、奈良國立博物館等景點。園內寬闊的草甸上有許多梅花鹿在嬉戲玩耍。鹿是奈良的象征,無論是路邊的古樹後麵,還是如茵的草地裏,甚至就是在車來車往的公路上,都有它們悠閑自得的身影。他們怡然自得地生活在春日山腳下,自由地出入於森林、草坪、寺院、公園之中。
奈良公園中的東大寺,是奈良時代的代表寺院。寺中的大佛殿是現今世界上最大的木造建築物。具有瑰麗精細、變化靈動的中國建築風格。殿內鑄造於公元8世紀中葉的金銅佛像,高16米多,重約25噸,是世界上最大的金銅佛像。據說,曾有一名日本歹徒在佛像的右鼻孔裏躲藏了數月。大佛殿曾多次遭受戰火的洗劫,隻有蓮花底座的花瓣和佛身的膝蓋是奈良時代初建時的原物,其他部分都是曆代後人逐漸修複的。在日本,幾乎所有的小學生都會在學校的安排下來到這裏,他們把大佛的形象描摹下來,再把大佛的身高、肩寬、重量等數字記下來。大佛的形象便深深地印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成為他們引以為傲的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