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長壽的養生指南32(1 / 3)

足,至關重要 自己也能做保健

1.摩法

摩法也稱為搓法,是指用手指或掌心密切接觸足部的皮膚,來回直線摩擦或回旋摩擦。這種手法是足部自我按摩的主要手法。具體方法是:平坐在方凳上,如先按摩右足,左足掌平放於地麵,右膝關節屈曲抬起放在左膝關節上方,右手固定於右踝關節處,左手五指與掌心緊貼於足部皮膚進行摩擦。摩擦的方向是先從足背部開始(五指並攏屈曲包繞足背麵)向足趾方向摩擦,再從五足趾通過足底部向足跟方向摩擦(到足五趾後,左手翻掌,拇指與其餘四指分開,拇指位於足內側,四指位於足外側分別向足跟方向摩擦),從足跟部再到足背部逐一摩擦(左手到足跟部後,手心在足跟部內旋,而後恢複到左手放足背部的位置),使整個足部皮膚都得到摩擦。一般情況下每次每側足要摩擦1分鍾,約20圈。當右足摩擦完畢後,再用右手摩擦左足,方法相同。

當摩擦整個足部皮膚後,再用右手手心(勞宮穴)對準左足心(湧泉穴),左手手心對準右足心,分別進行摩擦。摩擦足心時應以足心為圓心做順時針方向摩擦,摩擦次數一般在50~100次。

摩法較為簡單,一般可隨意用力,但用力要均勻。這種方法的作用主要是提高整個足部皮膚的溫度,通經活絡。一般情況下,摩法可作為足部自我按摩保健的重點方法。

2.揉法

揉法是用手指指腹或掌側魚際在足部皮膚上輕輕揉動(左右回旋,圓形、螺旋形移動)。揉的動作要領是手指指腹或掌側魚際不移開接觸的足部皮膚,而是帶動皮下組織隨手指或掌側的旋轉而滑動。由於足部皮下軟組織較少,所以,一般多采用指揉法或滾揉法。

(1)指揉法

指揉法一般加一定的壓力在某些特定部位上,用拇指或中指在足部指揉按壓所選用的部位上。根據客觀需要,如指按揉湧泉穴;指揉法的主要作用是行氣活血,通經活絡,緩解疼痛,起保健治療作用。常用的指揉部位及作用為:指揉湧泉穴,可治足冷及足底疼痛;指揉太衝穴,可治足背紅腫;指揉昆侖穴,可治踝關節扭傷;指揉太溪穴,可治足心潮熱;指揉申脈、然穀、隱白穴,可治足冷。

(2)滾揉法

滾揉法是用掌側魚際和中指、無名指、小指掌背部邊按邊滾。滾法主要適用於足跟部、足內側,可以疏通經絡、活血行氣,促進足部的血液循環。

3.點按法

點按法也稱指壓法或捏法,是根據需要,用拇指或中指用一定的壓力去按壓足部穴位。捏法也是將拇指與四指分開,呈鉗形捏定,做對合動作,按壓某些特定部位。

點按法可行氣活血,通經活絡,緩解疼痛,起保健治療作用。足部點按可根據自己身體的情況,選擇合適的部位進行。足弓疼痛、或足腫選承筋;足底疼痛選三陰交、湧泉;全足疼痛選申脈、然穀;足熱選湧泉;足腫痛選水泉、照海;足背紅腫選八風。

4.搖拉法

搖拉法是搖法和引拉法的總稱。搖拉法是用一手在應搖關節的前後,托住或握住以行固定,再用另一隻手給予被動性的搖動及引拉,以起到疏通腠理、滑利關節的作用。

(1)趾搖拉法

采取坐位,以搖拉左足趾為例:將左腳屈曲放於右膝上,左手按壓左踝關節處,右手將左足趾從姆趾開始逐趾進行旋轉,以蹈趾的旋轉為重點,右手拇指、食指緊握其足蹈趾末節,向外下方旋轉牽拉反複進行2分鍾,牽拉足趾時應有節律,緩慢而有力,搖拉至五趾均有熱感時為止。用此方法做完一側後,再進行另一側。趾搖拉法可理氣健脾,消腫止痛,臨床上多用於治療頭昏、目眩、胸悶、氣急、腹脹、腹痛、下肢無力等病症。

(2)踝搖拉法

采用坐位,雙踝關節進行背屈、蹠屈、內翻、外翻、順逆時針轉圈搖動。踝搖動可采用主動搖動,也可行被動搖動。仍以左踝為例:將左下肢屈曲,左踝放於右膝關節上,左手固定左踝關節,右手握五趾進行踝關節的各種動作,一般搖動需2分鍾。而後進行引拉踝關節,坐姿同前,左手和右手分別置於左足前部的內外側,用力進行引拉。踝搖拉法可疏通經脈,活血祛瘀,臨床上用於治療腰背疼痛不能俯仰、膝痛不可屈伸、踝關節活動障礙、踝關節扭傷、頭痛、頸項強痛等症。

自我按摩保健的注意事項

足部自我按摩保健是家庭醫療保健的組成部分,應盡量由自我進行,這樣除防治足病外,還可使身體進行伸展活動,有益健康。

足部自我按摩保健的主要目的是促進足部血液循環,活動足部的各關節,改善足部皮膚溫度。所以,每天要進行2次以上的自我按摩,早晨醒後,睡覺之前,或者在看電視節目時都可進行自我按摩。每次按摩應按摩法、揉法、點按法、搖拉法的順序進行。摩法和揉法可增加足部血液循環;點按法主要是針對自己的身體情況,選擇性地點按某些特定部位;搖拉法主要是活動足部關節,一方麵消除點按後所引起的皮膚不適,另一方麵使足部放鬆。每次足部自我按摩時間可根據自己身體情況而定,一般10~20分鍾,達到足變暖、關節靈活、足部有輕鬆感即可。因足部皮下組織較少,在足背部點按時用力要均勻,以不痛為度;足底脂肪較多,用力要適當加大,尤其是湧泉穴處要稍用力方可達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