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菜用大豆栽培管理技術(2 / 3)

於澆好花莢水:開花結莢期是菜用大豆澆水的關鍵時期。若此期遇旱,灌水是奪取菜用大豆高產的重要措施之一。

灌水時期、次數和灌水量的大小必須因地製宜,靈活掌握。同時,還要注意排澇。

摘心:在水肥條件充足或生育後期多雨的年份,菜用大豆容易徒長倒伏。摘心可以控製營養生長,使養分集中供給花莢,有利於增花保莢,控製徒長,防止倒伏,促進早熟,提高產量。菜用大豆摘心簡便易行,但要把握好摘心時期。摘心不可過早,否則妨礙主莖生長,影響結莢;但也不可過遲,否則對促進分枝作用不大。盛花期摘心較為適宜,一般摘去主莖頂端2厘米左右即可。

施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科學施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可矮化植株,粗壯莖稈,防止倒伏,減少落花落莢,促進成熟,增加產量。目前,成功應用於生產上的調節劑有增產靈、三碘苯甲酸、多效唑、亞硫酸氫鈉等。增產靈:噴施時間以大豆盛花期和結莢期為宜,能使豆莢脫落率減少10%,增產10%~15%。三碘苯甲酸:噴施時間在初花期、盛花期,適用於長勢旺盛的中晚熟品種,增產效果可達5%~15%。多效唑:從分枝到初花期,可使植株矮化,莖稈變粗,葉柄縮短,綠葉功能期延長。

(3)鼓粒成熟期管理

鼓粒成熟期,菜用大豆營養生長已停止,而生殖生長仍在旺盛進行,植株體內有機養分大量向籽粒轉移,籽粒逐漸膨大,是幹物質積累最多的時期。田間管理主要措施是:

除草:徹底拔除大草,保護菜用大豆根係吸收功能。

澆好鼓粒水:增加產量,改進菜用大豆品質。鼓粒後期注意排水,促早熟,防早霜。

根外追肥:如果發現葉片發黃,可根外噴施1%~2%的尿素液或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

防治病蟲害,保護葉片:此期的主要病蟲害有蚜蟲、霜黴病等,應注意及時防治,以保護葉片,保證光合作用的正常進行。

采收:早熟品種一般都搶早上市,即在進入鼓粒期後就可陸續采收,能賣上好價錢。一般豆莢充分鼓足而莢色未變時采收為宜,但不宜過早,否則豆粒癟小,商品性差,產量低,反而影響經濟效益。中晚熟品種一般在豆粒已飽滿,豆莢尚青綠時采收,但也不宜過晚,否則豆粒堅硬,降低了品質。

采收時可全株一次收畢,也可分2~3次采收。采收後豆莢應放在陰涼處,以保持新鮮。

(4)水肥管理

水分管理:菜用大豆需水較多,對水分敏感,水分過多或過少均會明顯影響質量和產量。菜用大豆出苗後應保持土壤幹濕交替,畦溝不積水;在多雨季節要及時排水,防止積水;如遇高溫幹旱,特別在開花結莢期要及時澆水,保持田間適當的濕度,可增加結莢率。春季播種濕度大,易爛種,因此宜用地膜覆蓋防水保溫。苗期需水量較少,以稍濕潤為好,以防徒長。花期和結莢期要保持土壤濕潤,以保證水分供應,既要防漬水,濕度過大,遇大雨應及時清溝排水,又要防幹旱缺水,幹旱時要及時灌水。灌水時不宜淹畦麵,以防止落花落莢和發生病害。應根據大豆生育過程需水特點,結合具體情況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合理灌水,土壤最適持水量:苗期60%~65%,分枝期65%~70%,開花結莢期70%~80%,封壟期70%~75%。

肥料施用:

基肥:菜用大豆生長初期生長迅速,代謝速度快,需肥量大,而且在生長初期根沒有固氮能力,因此應每畝添加複合肥30~40千克、過磷酸鈣25千克、草木灰100~150千克做基肥。

追肥:及時追肥是菜用大豆獲得高產的重要措施。苗期根瘤正在形成時,根係固氮能力不強,因此苗期要早施肥,除施足基肥外,出苗後第1對真葉展開時,結合中耕培土進行第1次追肥,每畝用尿素10千克、硫酸鉀5千克,兌水點根澆施;始花期結合除草進行第2次追肥,每畝用氮、磷、鉀三元複合肥20千克在壟底撒施後培土並澆水;盛花期、結莢期每畝用經充分腐熟的20%人糞尿液1000千克,兌水點根澆施,同時每畝可用磷酸二氫鉀100克、1.8%愛多收液劑20毫升兌水60千克不定期進行葉麵施肥;豆莢鼓粒期再用0.4%磷酸二氫鉀液加1%尿素液進行葉麵施肥2次,既可有效地提高坐莢率、促進籽粒膨大,又可保持豆莢鮮嫩不易黃化,以提高商品性。

(5)耕作措施

一是清潔田園,清除前茬殘留植株,集中燒毀。二是深耕翻土,改變土壤生態條件,抑製病蟲害的發生和繁殖,及時中耕,除去田間雜草和破除地麵板結。三是合理輪作,菜用大豆屬豆科作物,根係分泌物比較多,需要合理輪作。按照科學栽培的要求,種過一茬菜用大豆的土地,應種植兩熟其他非豆科作物後才宜再種菜用大豆。水旱輪作效果更好,沒條件的生產基地種植3~4茬後,與水稻、荸薺等非豆科作物輪作,能減輕疫病、根腐病的發生蔓延。四是清除田間大草,在中耕除草過程中往往會遺留雜草,到菜用大豆生育後期,枝葉雖然繁茂,但壓不住雜草。這些雜草生長快,植株高大,與菜用大豆爭光、水、肥,嚴重影響菜用大豆的正常發育,必須拔除這些大草,以利於菜用大豆通風、透光,促熟增產。

(6)病蟲害防治:參見本書病蟲害及其防治部分。

4.收獲

一般采收青莢作鮮食或速凍加工,種植效益取決於每畝產量和市場價格,收獲過早,市場價格較高,但產量較低;收獲太遲,雖產量較高,但市場價格較低,特別是對口感品質的影響較大。因此,生產中菜用大豆的適時收獲極為重要。當開花結莢後25~30天,有80%的豆莢充實飽滿、莢色由青綠色轉為淡綠色時為采收適期。傳統的純露地栽培,春播可6月下旬上市,夏播9月初收獲,秋播可在10月收獲。

要及時分批收獲,在鮮食菜用大豆大量上市的季節,盡量選用采收期長的品種,避免造成集中上市的低價效應。第1批采摘時,注意不要撕傷莖稈,不要將嫩癟粒、蟲蛀粒、枝葉等混入,各種雜質總量應控製在3%以下。采摘前20天禁止施用一切農藥。采摘應在早晨露水未幹時進行,采收後堆放不能過久,應及時分級、清洗和包裝,然後放入冷庫速凍,以待銷售。

(二)菜用大豆無公害栽培技術

1.無公害菜用大豆產生的背景

20世紀40年代以來,由於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農業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使農業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農產品的汙染進一步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類健康。為此,一些發達國家開始探討發展無公害農產品。日本、荷蘭、美國等發達國家,采用現代化的水培溫室,常年生產無公害蔬菜。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人們的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健康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逐漸增強。人們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已由過去的追求數量和溫飽,日趨向質量、安全和健康轉變。我國無公害蔬菜的研究和生產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無公害農產品比一般農產品市場價格高出10%~50%,而且市場前景廣闊。然而,較長時期以來,我國以分戶生產為主,大麵積種植田連年連作,加上各個管理環節的把關不嚴,嚴重影響菜用大豆產品質量與安全,成為菜用大豆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由於國外貿易綠色壁壘的影響,我國必須注重菜用大豆安全衛生品質,提高我國菜用大豆檔次,因此,我國菜用大豆無公害生產應運而生。

2.無公害菜用大豆的生產條件

(1)無公害生產基地土壤

無公害菜用大豆的生產基地必須遠離城市和交通要道,周圍無工業的直接汙染源(“三廢”的排放)和間接汙染源(上風口和上遊水域的汙染)。具體標準為遠離高速公路、國道逸900米,地方主幹道逸500米,醫院、生活汙染源逸2000米,工礦企業逸1000米。無公害菜用大豆的生產基地的土壤要不受重金屬汙染,土質要肥沃,富含有機質。

(2)無公害生產基地水源

用於無公害生產的灌溉水需清潔,水質等方麵必須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標準,水質指標主要有重金屬、硝態氮、含鹽量、氯化物等。生產基地排灌條件良好,做到灌水、排水分渠,不能串灌。

(3)無公害生產基地大氣

產區及其周圍的空氣不受汙染,空氣指標主要有硫化物、氮化物和氟化物等。無公害的生產地點必須經過環境監測部門進行嚴格的環境檢測和科學的評估,隻有通過環境評價,才具有生產無公害產品的條件和資格。基地選定後還應合理規劃,完善排灌設施,健全田間道路網絡,培肥土壤等,創造一個優質、高效、低耗的無公害生產生態環境。

3.無公害菜用大豆的生產技術

(1)選擇優良品種

選擇適應當地土壤和氣候條件,並對病蟲草害有較強抵抗力的優良品種。利用抗性品種是預防和減輕病蟲害最經濟有效的辦法之一。近幾年來各地選育、交流、引進和推廣了許多優良抗病新品種,降低了發病率,預防作用非常明顯。同時應根據當地茬口和市場情況,實行多品種搭配種植。

(2)實行種子消毒

種子也是傳播病害的主要途徑之一。疫病、霜黴病、灰黴病和炭疽病更易通過種子傳播,因此選用無病種子和實行種子消毒是預防和抑製病害發生的關鍵措施之一。

(3)科學施肥

為了提高菜用大豆的產量,必須增加肥料用量。肥料的使用必須符合《肥料使用準則》,有機肥的施用量必須達到保持或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的程度。生產無公害菜用大豆所需的有機肥料,原則上應就地積造、就地生產、就地使用,外地的有機肥、商品肥料及新型肥料必須確認符合標準後才能使用。要掌握以有機肥為主,其他肥料為輔;以多元複合肥為主,單元素肥料為輔;以施基肥為主,追肥為輔的施肥原則,盡量減少和限製化肥的施用量,確實需要時,可以有限度、有選擇地施用部分化肥,化肥必須與有機肥配合施用,少用葉麵肥。

允許使用的肥料種類:

有機肥料:如堆肥、廄肥、綠肥、餅肥、沼氣肥等。

腐殖酸類肥料:如泥炭、褐煤等。

微生物肥料:如根瘤菌、固氮菌、磷細菌、矽酸鹽細菌、複合菌等。

無機(礦質)肥料:如礦物鉀肥、礦物磷肥、石灰石、粉狀磷肥、硫酸鉀等。

有限製使用的化學肥料:無公害生產在大量使用有機肥的基礎上,根據生產的需要,可有限度地使用部分化學合成肥料,允許使用尿素及其他含氮複合肥,禁止使用硝態氮肥。

化肥必須與有機肥配合使用,有機氮與無機氮之比以不低於1頤1為宜,收獲前1個月之內不允許施肥。

禁止使用的肥料:禁止使用一些成分不清的城鎮、醫院、工業的垃圾肥料。

(4)合理灌溉:菜用大豆喜濕潤、忌澇怕旱,在生長期間應結合天氣靈活灌水。一般播種前1~2天要灌水上畦,讓其自然落幹,播種後土壤保持濕潤,以利全苗。幼苗期比較耐旱,需水量較少。花芽分化至開花期,進入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並進階段,對水分特別敏感,需水量多,應勤灌水,保持田間土壤見濕不見幹。開花結莢至采收期間,豆莢進入灌漿鼓粒期,此期為菜用大豆生殖生長關鍵時期,缺水會造成植株早衰,大量落花落莢,要及時灌水。如遇澇,也影響鼓粒,造成貪青。無公害菜用大豆灌溉用水,必須選用清潔的水源,灌溉水的各項指標要符合國家灌溉水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