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產栽培技術
1.菜用大豆高產的需水、需肥特點
(1)需水特點
菜用大豆是需水較多的豆類品種。在進入生殖生長階段,幹旱對其影響比普通大豆更嚴重,在開花結莢期,即使出現短期幹旱,也嚴重影響菜用大豆的籽粒產量和品質。當然菜用大豆對水分的需求也並非越多越好,而是因生長時期而異。播種時需水較多,一般要求土壤水分達到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因為大豆種子粒大,脂肪、蛋白質等親水性物質含量高,播種時水分充足發芽快、出苗齊、幼苗生長健壯。但水分也不能過多,如土壤過分潮濕,菜用大豆會因種皮薄而吸水過多,引起爛種爛芽。在幼苗期需水量較少,要求土壤最適水分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65%。適當幹旱有利於蹲苗紮根,如土壤水分過多,加之早春地溫低,則不利於根係發育和根瘤的形成。開花結莢期植株生長最快,需水量多,占全生育期的一半以上。要求土壤相當濕潤,土壤最適水分含量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80%。若土壤幹旱,植株生長發育受阻,開花稀少,此期如出現土壤幹旱必須進行灌溉,但水分也不宜過多,若雨水過多,莖葉生長過旺,花蕾易脫落。所以此期一方麵要保證菜用大豆生長所需水分,另一方麵也要防止積水漬害,做到排灌通暢。鼓粒期為菜用大豆生殖生長關鍵時期,耗水雖開始減少,但此時對水量反應很敏感,水分充足有利於加速體內物質運轉,促進鼓粒;如遇幹旱易造成植株早衰,降低飽滿度;如遇澇,也影響鼓粒。張衛清通過試驗證明,在幹旱條件下始花期和鼓粒初期各灌水1次,能明顯加快籽粒鼓粒速度,延長鼓粒持續期,促進籽粒飽滿,增加標準莢數,提高鮮莢產量和標準莢產量。因此應根據菜用大豆生育過程需水特點,結合具體情況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合理灌溉。
(2)需肥特點
人們一向認為大豆的根瘤菌能固氮,不需要施肥。其實大豆同樣是一種需肥較高的作物,而菜用大豆比普通大豆需肥量更大,缺氮少鉀,會引起落花落莢,嚴重影響產量。據測定,每生產100千克菜用大豆,大約需要從土壤中吸收氮(N)7.5千克,磷(P2O5)1.5千克,鉀(K2O)3.9千克,鈣、鎂、硫約5千克,同時還需要鉬、硼、鋅、銅等微量元素。雖然大豆自身具有固氮作用,但僅靠本身的固氮功能,不能滿足菜用大豆生長及豐產對氮營養的需求。大豆和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隻有在大豆植株生育健壯和根瘤發育良好的情況下,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當土壤中養分不足時,大豆植株和根瘤菌之間會競爭養分,影響正常的共生關係。此時,如養分大多被根瘤菌吸收,植株得不到足夠的養分,就影響大豆的生長發育;如養分大多被植株吸收,根瘤菌得不到足夠的營養,即會減緩或過早停止固氮。所以,施肥不單純是供給大豆營養,而且還要促進大豆植株的生長和根瘤的發育,從而改善大豆與根瘤菌的共生關係,提高大豆根瘤菌的固氮效率。因此,要獲得高產,必須重視充分發揮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和合理施肥。菜用大豆對氮肥敏感,開花結莢期增施氮肥可明顯提高鮮莢產量和品質,保持莢色翠綠,因此必須加強氮肥的施用。但過多地使用氮肥,會抑製菜用大豆根瘤的生長,降低其共生固氮作用,而且也達不到增產效果,因此施肥需講究一個巧字。播種前每畝需施尿素作為啟動氮,菜用大豆花莢期需肥量多,占整個生育期的80%以上,此期再追施適量尿素,可獲得高幹物質產量和鮮莢產量。
植株矮小,耐肥性強,有很強的抗倒性,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大量磷鉀肥,增施磷鉀肥具有顯著的增產效果。
在分枝期缺磷會減少節數和分枝數;開花期缺磷,節數和開花數都減少,花莢脫落顯著增加。施足磷肥可促進根係生長,加速體內代謝轉化,增加根瘤菌的活動,使豆莢提早成熟。菜用大豆對鉀肥吸收也很多,如缺鉀,葉片會發黃而死,鉀肥不足引起的葉黃病,可施用草木灰或硫酸鉀進行防治。防治葉黃病時用草木灰蓋種,也可在露水未幹時向植株上撒草木灰,一般連撒4次,7~8天葉漸轉青,每畝每次撒草木灰50千克。
農家肥屬完全肥料,礦物質養分含量高,還含有較多的有機質,性質緩和,肥效長,對培養地力非常有益,施肥量應占總施肥量的2/3,一般每畝施優質有機肥2000~2500千克和25千克左右的過磷酸鈣。多施有機肥,不僅有利於大豆生長發育,而且有利於根瘤菌的繁殖和根瘤的形成,增強固氮能力。幼苗期根瘤尚未形成,可施10%的人糞尿1次。開花前如生長不良,再施10%~20%的人糞尿1次,草木灰50~75千克,過磷酸鈣5~10千克,促進豆莢飽滿。後期亦可用1%~2%的過磷酸鈣浸出液,或磷酸二氫鉀0.2~0.3千克加硼砂100克,兌水50~60千克根外追肥,於晴天傍晚噴施,噴施部位以葉片背麵為好。
施肥時期和方式:同等用肥量不同施肥期對菜用大豆有效莢產量影響顯著。菜用大豆生長期短,因此要求有效的前期攻肥,培育好壯苗及形成良好的成株基礎。生產上應根據不同養分元素的肥效特點,改進施肥方法。基肥:磷肥在土壤中的移動性差,根係較不易吸收,宜作基肥。鉀肥一般也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但氮肥和鉀肥根係吸收較快,淋溶損失也較快,宜適當分次施用。種肥:播種時施用少量氮磷肥做種肥,對培育壯苗、提高產量作用很大。種肥的種類以優質有機肥混入速效性氮磷肥為宜。一般每畝可施過磷酸鈣15~20千克或磷酸二銨8~10千克。在缺鉀的土壤上,可施硫酸鉀或氯化鉀做種肥,每畝用量5千克左右。種肥要盡量與種子隔離開,以免燒芽、燒苗。追肥:菜用大豆需肥量比普通大豆多,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也要及時追肥。出苗後第1對真葉展開時,結合中耕培土進行第1次追肥,每畝用尿素10千克、硫酸鉀5千克,兌水點根澆施;始花期結合除草進行第2次追肥,每畝用氮磷鉀複合肥20千克;盛花期、結莢期每畝用腐熟的20%人糞尿1000千克,同時每畝可用磷酸二氫鉀100克進行不定期的葉麵噴施。總之種植菜用大豆要徹底改變傳統的“種豆一把灰,種後不施肥”的不良習慣,進行合理施肥,保證高產。
2.菜用大豆播前準備
(1)選擇優良品種
菜用大豆在江淮和長江以南地區的春、夏、秋季均可栽培。不同菜用大豆品種對光溫具有不同的反應,早熟菜用大豆對溫度比較敏感,對光照長短反應比較遲鈍,而夏秋季菜用大豆則對光照長短反應比較敏感,播種時一定要搞清品種的名稱、來源、特征、特性和栽培技術。一般春播都是用早熟和特早熟品種,生育期在55~65天;夏播用早中熟品種,生育期在80~100天;晚熟品種生育期在120天左右。根據生長季節選擇高產優質,抗病抗倒伏能力強,株型緊湊,大莢大粒,3粒莢比例高,商品性好的優良品種,比如選擇莢子稍扁、剝殼方便、籽粒煮熟性好、糯性強、口感好、味道香的品種。目前,在江蘇的蘇中地區栽培菜用大豆,春季以大粒王早菜用大豆、台灣菜用大豆、灰莢2號、灰莢3號、寧鎮3號為主,可適當搭配東北引進的早熟春豆。夏秋季菜用大豆品種有綠寶珠、黑皮綠仁、海係13、楚秀、87鄄C38、87鄄C39、蘇內青2號、蘇內青3號。
(2)種子消毒
首先要對種子進行認真清選,去除病粒、黴粒、破碎粒、未熟粒,尤其要清除種子中混雜的雜草種子,特別是菟絲子,以減少雜草傳播。做好種子發芽率測定,發芽率不到85%的種子不宜播種。播前搶晴天曬種1~2天,既能殺死種子表麵的病原生物,又可提高種子的出苗勢和出苗率。
微量元素中的鉬能增強種子的呼吸強度,提高發芽勢和發芽率,可用濃度為1.5%的鉬酸銨水溶液拌種,每100千克種子用鉬酸銨稀釋液3.3千克,也可與根瘤菌拌種同時進行。
(3)整地與施基肥
選擇排灌方便、地勢平坦、疏鬆肥沃的田塊種植。按照田塊實際情況做1~2米寬的墒麵,墒溝深在10厘米以上,段溝深20厘米以上,圍溝深30厘米以上,三溝配套。土壤要整細,備好地膜、肥料、農藥。深翻整地,結合整地施足基肥,然後築畦,畦寬1米(連溝)。
在沒有種過菜用大豆的田塊,接種根瘤菌的增產效果顯著。增加根瘤菌的方法:一是土壤接種,即從根瘤菌生長良好的田塊中取出表土撒播於準備播種菜用大豆的田塊中,一般每畝撒35千克左右,或把含多量根瘤菌的土壤加入等量水,製成泥漿,用上麵較清的泥漿與種子混合,種子與泥漿水比例為100頤5,陰幹後播種。二是根瘤菌接種劑,這種方法最為簡便,效果更好。為使根瘤菌發育良好,在菜用大豆種植地上應施足磷肥。
(4)適時播種
播種期應根據各地氣候情況而定。春季播種過早,土壤溫度低,易造成爛種和缺苗,且易受晚霜危害;播種過晚,雖然出苗快,但因氣溫較高,生長發育加速,營養體生長不足或延誤最佳生長季節,不易獲得高產,經濟效益下降。確定露地直播播種期主要依土壤溫度和墒情而定,應以幼苗不受晚霜凍害、充分利用無霜期和適期早播為原則。春播在3月底至4月初(保護地栽培可適當提早),6~7月采收;夏播4月底至6月播種,7~9月采收。
(5)合理密植
早熟品種、獨稈型品種、披針形葉的品種,株型收斂,繁茂性差,宜密植;反之宜稀植。早熟品種分枝少,株型緊湊,一般密度為2萬~3萬株/畝,春季早豆一般每畝播種6~7.5千克,中熟品種每畝1.8萬~2萬株為宜,晚熟品種每畝1.5萬~1.7萬株為宜,夏秋季菜用大豆每畝播量4~5千克。一般合理密植有利於後期通風透光,提高光合利用率,增加產量。掌握畦淨寬1.5米,每畦種植4行,大行距50厘米,小行距30厘米。播種深度一般3~5厘米,小粒種子、墒情不好以及土質疏鬆的宜深些;反之,則宜淺些。
(6)配套溝係
配套溝係是菜用大豆生產中防災抗災的重要措施,必須在播前挖好田內外一套溝,要求溝係配套、級差分明,保證雨止田幹,能灌能排。菜用大豆在開花、結莢期間往往會遇到不同程度的連陰雨和持續幹旱,應及時做好防澇抗旱工作。
3.田間管理
(1)苗期管理
為提高出苗率,播種後要覆蓋土雜肥或沙質紅壤土,以保濕防曬防雨。為保證全苗勻苗,出苗後要澆足定根水,縮短緩苗期。出苗後要及時查苗補缺或間苗,確保齊苗全苗勻苗,缺苗較多時,要及時補種;缺苗較少時,可結合間苗進行移苗補栽。播量過大出苗多的田塊,待真葉展開至第1片複葉展開前,進行人工間苗,間苗應注意去除弱苗、病苗和小苗,保證壯苗。齊苗後1周應進行追肥,由於幼苗根瘤尚未形成,追肥中應每畝施尿素8~10千克。封行前及時進行中耕鬆土和清除雜草,菜用大豆苗期地上部生長緩慢,易受草害,為保證植株正常發育,防止草荒,必須及時除草,防止雜草爭肥,並促進菜用大豆幼苗生長和發棵。同時注意防治病蟲害:
幼苗分枝期常發生灰象甲、金龜甲、豆稈蠅、大豆蚜蟲、大豆霜黴病等病蟲危害。除在播前進行藥劑拌種,播種時施用毒土防治外,如仍有病蟲發生,則應及時噴藥除治。
(2)開花結莢期管理
巧追花肥:開花結莢期是菜用大豆需氮高峰,僅靠根瘤菌固氮一般不能滿足需求。據試驗,增施氮肥的地塊一般較未施的可增產15%~37%。追施花肥,對增花保莢有明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