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企業都要有一副平靜的心態,都要時刻關注市場,一旦有商機,就應該做好市場定位,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將其迅速推向市場。企業家不能隻盯著一些被社會認為是高利潤的行業,也不能過多地將心思寄托在暴發式發展上。翻開優秀企業的曆史,有跨越式、暴發式成長經曆的比較少。他們大多隻是在某個時間段成長快一些,某個時間段慢一點而已。當然,如果有機會他們不會放棄那種暴發式的增長機遇,他們更多地選擇務“實”,隻要有商機,就迅速實現生產,就迅速投入市場。那些利用各種手段和途徑實現了超速增長、在中國市場成為行業“巔峰”的企業,許多是“其興也勃其衰也忽”,倏忽之間,“檣櫓灰飛煙滅”。原因是什麼呢?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它們太留戀“暴利”了,市場反應速度由此變得很慢,老是希望出現暴利的機會,就會坐失一些非暴利的發展機會。
現代社會非常流行爆破性創新,這對企業來說,並不一定是件好事。爆破性創新具有很大的投機性,容易使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對其他商機反應麻木。企業應該更多地注重“日新又新”,“每日進步1%”。
“日新又新”對企業來說是一種境界。華為老總任正非在企業內部明確聲稱:“我反對創新。”他要求華為員工,“99%是模仿、消化,隻有1%是你自己”。希望集團的劉永好也說,在企業發展中,要“借鑒別人一大點,自己再創造一小點”。進步和進化一樣,是不斷的,就像狼在捕食時要適應環境變化一樣,要一點一點地慢慢適應,如果把一隻寒帶草原的狼,一下子空投到熱帶草原上去,開始,狼隻顧著適應大變化,不少獵物就可以輕易地從它的眼皮底下逃脫;但如果狼從寒帶草原一路跑到熱帶草原,逐漸適應了環境,它就可以時刻保持警覺,獵物想從它的眼皮底下溜走,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國人應該具備的積極進取精神,也是要求每日進步一點點的漸進式創新和變革精神。
要適應市場的變化,企業最忌諱的就是教條主義,生硬地對某些管理方法和理論照搬照套。社會上流行創新,於是一些企業就不顧自身的研發力量,盲目地跟著創新,結果創新未果,本身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又受到了影響;社會上提倡向解放軍學習管理,於是有人就模仿軍隊進行企業員工的配置和管理,結果不倫不類,嚴重削弱了在市場上的競爭力。1998年,巨人集團遭遇到市場敗績,集團CEO史玉柱認為,要提高效益就必須向軍隊學習,直接按照“方麵軍、軍、師、團”對銷售隊伍進行改製。同時,他在激勵銷售人員做好銷售工作時,像動員軍隊一樣,號稱要打“幾個戰役”。結果,由一群“烏合之眾”組成的銷售隊伍,很快被市場拋棄。為什麼呢?軍隊是以服從為天職,這種觀念要靠長期訓練和不斷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來形成。企業是以市場利潤為最終目的的,要員工像軍人一樣去做銷售,既缺乏軍人那種服從思想的條件,也違背了企業本身的初衷,結果是不難預料的。沈陽飛龍集團的CEO薑偉也是一位非常欣賞軍人的企業家,他直接以“軍長、師長、團長”任命各級公司經理,並在企業內部開展“大整風”運動,也要打幾次戰役。結果呢?員工不適應,市場不認同。管理方法沒有最好的,隻有最適合的。企業在市場中也是一樣,沒有哪一家企業的產品在市場中是最好的,隻有某些企業的產品在某段時間內在市場中是最符合消費者的。
目前,中國有許多企業家崇拜“不創新毋寧死”,其精神固然可嘉,但如果不顧實際,其結果往往與其初衷背道而馳。創新並不是憑熱情,關鍵還要人才和技術的大量積累。管理也是一樣,西方發達國家經過了幾百年的市場經濟才找到了符合他們的管理方法,而中國的市場經濟的時間很短,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們目前在管理上的所謂創新隻不過是模仿,模仿沒有什麼不對,關鍵是在模仿的基礎上如何實現本土化,這樣才能找到符合中國人的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