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巨子:李嘉誠(2 / 3)

“我不會帶走客戶。”這是李嘉誠走時說的最後一句話。

這樣說,他一定就會這樣做,以後的行動證明他的一諾千金。他真的沒有接受老客戶的訂單。

創業是艱辛的,這不同於做經理,因為當經理的是有一定根基的現成基業,而真要做一個名符其實的老板的確要從頭做起。資金、廠房、設備、人員,一切還都是零,一切還都是未知數。

首先要解決的便是資金問題。

勤儉的李母操持家業,幾年來,她把兒子掙的錢除維持生活費用外,都一分一分地積蓄起來。兒子就要立業了,看著業已長大的李嘉誠,李母和盤拿出所有的積蓄。

“孩子,拿去吧,隻要你出息,媽便放心了。以後你就立業了,不要忘記你爸對你的期望,也不要失掉你為人的準則,賺錢,並非什麼錢都可以賺,我們做的事要對得起自己,而更要對得起別人。”

李嘉誠拿著母親積攢的錢去開創基業了,不是為他人,不是為自己,就算是為了自己已逝的父親和年邁的母親……

連同借來的錢,李嘉誠已擁有了5萬元錢,下一步便是確定廠址了。

惜土如金的香港隨著人口的大量擁入甚至於土比金貴,這對於資金短缺的李嘉誠來說可是一個不小的難題,為了租到一個比較“經濟”的廠房,李嘉誠從港島到九龍,憑著一雙腳掌幾乎跑遍了香港的每個角落。最後隻能在東北角的筲箕灣租下了那座勉強中意的廠房。

筲箕灣地理位置偏僻,在50年代屬於香港的“窮鄉僻壤”,是一塊“未開發地”,本來就不是建立工廠的理想環境所在,然而條件使然,李嘉誠隻好委曲求全了。

破舊的廠房,歐美淘汰掉的第一代設備,麵對如此的條件,李嘉誠心中有難言的感受,仿佛自己也是一個“二手”的老板。廠房租下了,資金投入了,當機器的轟鳴回蕩在廠房上空時,李嘉誠有點熱淚盈眶。

他的事太煩了,他的任務太重了,他麵前的困難也太多了。以第一批雇來的員工來說,他們都還是“拖泥帶水”的農民,對機器生產一竅不通一竊不通:比喻一點兒也不懂。,這時的李嘉誠既是老板,又是技師,他手把手耐心地教工人如何操作,如何生產。他不會無端地訓斥工人,也不會任意克扣工人的工資,他本著和大家同甘共苦的態度和工人一起為生產而操勞。

李嘉誠吃苦耐勞,誠懇熱心的態度深深打動了工人,大家都心甘情願在他的帶動下為工廠盡自己的微薄之力。條件艱辛的小廠有了生機勃勃的底蘊。

生產管理,工程操作,業務推銷,出納結帳,初創基業的李嘉誠既是操作工、技師、設計師、推銷員、采購員、又是出納員、會計師和老板,白手起家的他憑著自己非凡的能力和“勤能補拙”的良訓要求自己,終於苦苦支撐下來。

推銷已輕車熟路,再加上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對中國封鎖導致的香港經濟由轉口型向加工型的政策轉變的契機,以及作為新興產業的塑膠業的廣闊前景,李嘉誠手中的訂單與日俱增。僅有的生產規模也漸難應付,於是,他便三班倒,晝夜不停,開足馬力生產出貨。

然而,塑料技術的日益發展和設備的陳舊落後,使正春風得意的李嘉誠遭受猝然一擊,一家客戶宣布他的產品質量低劣,要求退貨。李嘉誠猛地意識到追求數量忽略質量造成的惡果,他有些不寒而栗了。

繼續生產,淘汰的機器和技術差的短期培訓工人如何能保證生產質量?停止生產,而手中的訂單和合同卻讓他欲罷不能。更何況,許多客戶又因質量問題紛紛要求退貨索賠,長江塑膠廠這艘小小扁舟剛下水不久便被推上生死存亡的浪尖。它已是騎虎難下了。

李嘉誠真正品嚐到了作為業主的難處,決策的失誤導致了如今的困境。李嘉誠既著急又難過,他覺得對不起客戶,對不起工人,也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危難之機,李嘉誠決定裁減員工,整頓生產。

然而,事情永遠不會像想象的那麼簡單,工廠的危機已接踵而來接踵而來:形容人多,接連不斷。了。

老客戶要求退貨,新戶望風而逃,產品開始積壓,原料商按約上門索原料款項,銀行又派人催逼貸款,工廠工人生產士氣低落,被裁員工家屬怨氣衝天。

李嘉誠召集全廠職工開了一個自我檢討會,他坦誠地說出廠裏麵臨的困境完全由自己的決策造成,以致於連累了曾和自己共同創業的員工。他詳細分析了導致如今場麵的每一個細節,並提出詳細的解決辦法。他公開向全廠員工道歉,並指出以後可能麵臨的困境,並誠懇請求廣大員工攜起手來,共度難關。

“長江塑膠廠的命運掌握在大家手中,我整個事業的成否全在此舉,我絕不會損及員工,隻顧自己。隻要大家同舟共濟同舟共濟:比喻同心協力,共同渡過困難。,群策群力,我們的廠還有機會擺脫困境。如果情況一旦好轉,所有下崗職工照常上班。現在,我需要的是大家的支持。”

切中利弊的分析,坦誠磊落磊落:正大光明。的請求和毫無顧忌的自我檢討深深贏得了全體員工的心。大家一致表示願同李嘉誠同甘苦,共患難。

士氣提上來了,李嘉誠下一步便是清理積壓產品,將質量低劣的產品作清倉處理,以低廉的價格賣給次品批發商,同時他又馬不停蹄,親自出馬,為正品作推銷。

為找回工廠信譽,謀求各方諒解,李嘉誠又各方解釋,並當麵謝罪。

大部分客戶接受了李嘉誠的處理方法,並認識到他的誠懇踏實,表示願意繼續保持合作。

原料商也諒解了李嘉誠,同意放寬貸款期限,並再度有條件地向他供應原料。

銀行也最終放寬該償還的貸款期限。

長江塑膠廠最終有了緩和的餘地。下一步,李嘉誠開始再次籌集資金,以便添置新機器,購買原料。

職工情願拿出家中積蓄的錢,幫助廠子解脫困境。

有的好友打來電話,主動提出提供幫助。

然而卻也有一些親戚朋友,采取冷眼旁觀的態度,唯恐惹火燒身。

李嘉誠默默地忍受了,正如他不會甘願讓自己的心血毀於一旦一樣,他亦同樣不會讓那些瑣碎的事情鎖住身心。

要成就大事業的人,總會有容人的海涵,總會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氣魄。

長江塑膠廠的信譽逐步恢複,工廠產銷漸入佳境。

李嘉誠勒緊褲帶,最終還清各方欠款,並且重新贏得銀行的信任。

當李嘉誠終於接到銀行提供的第一筆貸款時,他的眼眶濕潤了。

欣喜之餘的李嘉誠不會忘記和他同舟共濟的工廠員工,他迅速把這一消息傳給這幫患難兄弟。

全廠沸騰了,為廠子,為自己,也為李嘉誠。

李嘉誠沒有食言,他補發了被裁員工的工資,並且為每一個患難弟兄都發了紅包。

屢戰屢勝

初度難關的長江塑膠廠煥發了少有的生機,人們佩服這個小夥子的毅力和能力,更為他那種坦蕩和穩重所折服,於是大家都願意和李嘉誠合作,再加上香港經濟轉機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工業化熱潮漸趨成形,大氣候和小環境的影響,使李嘉誠的營業額與日劇增。

此時的李嘉誠吸取上次教訓,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他開始思忖長江塑膠廠的未來了。

這時,香港工業品開始源源不斷地衝擊國際市場,而作為扯歐美後襟的塑料行業卻也後來居上,不斷占領國際市場,然而可悲的是,整個行業的產銷依然受客戶操作,而且出口的產品也僅是勞力含量高而非是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工廠生產全憑客戶的反饋和指使。李嘉誠敏銳地感到,塑膠行業的危機。

想在別人的前麵,走在別人的前麵,敢於製造第一的人便會永遠走在潮流的前麵,李嘉誠深諳這一道理,他開始放眼全球的塑料業了。

一天,一條簡短的雜誌信息觸發了他那敏銳的商業細胞:意大利某一工廠已發明出以塑膠原料製成的塑料花,並且既將批量生產,投放世界市場。

李嘉誠有些興奮,塑料花稱得是一種巧妙的構想,它順應了現代化城市人的生活快節奏,必將有廣闊的市場。想妥了便要做,李嘉誠幹淨利落的撇掉廠中事務,隻身前往意大利,考察生產行情。

時間就是市場,速度便是效益,贏得時間便是贏得市場,贏得機會、參觀後被深深吸引住的李嘉誠顧不了許多了,他決定要掌握這門技術。情急中的他決定深入工廠.“刺探”生產流程。

於是,他以旅遊打工身份輕而易舉地進入了工廠內部打雜。他以打雜這一工作的特點有機會細心觀察了每一個操作的規程,並暗暗記在心中,下班後細細備錄在案。

然而,生產塑料花的關鍵技術在於如何配色和施染,這可不是光憑領悟所能解決的。幸虧李嘉誠對於打雜是“行內”的工作,他很快便贏得了工頭和技師的好感,從而獲得了一些關鍵技術的要領。

李嘉誠滿載而歸了,他為長江塑膠廠帶回了新的希望。

大量的調查結果彙總到李嘉誠的大腦中,他迅速作出決定,開發一批順應整個世界一般消費者嗜好嗜好:(shì)特殊的愛好。的全新款式,他已考慮到謀求占領世界市場了。

反複試驗,反複配方,李嘉誠和大家一起,度過了幾十個不眠之夜,終於使第一批樣品順利出籠。李嘉誠勝利了,他的產品打入了歐洲市場。

他的營業額到1958年達1000萬港元,純利潤為100萬港元,長江塑膠這個生長在窠穴中的破舊小廠因此聲名鵲起,登時全港聞名,而李嘉誠也被冠以“塑膠花大王”的美稱。他決心撞開北美市場,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膠花大王”。

強大的宣傳攻勢迅速展開,長江塑膠廠的精美廣告畫冊不失時機地飛到北美各家貿易公司的地址。

那些畫冊中的款式色調新穎、價格低廉的塑膠花品種最終釣住了一家最大的生活用品貿易公司,對方表示立即派人赴香港洽談,且順便考察香港塑膠廠。

李嘉誠有些犯嘀咕了,第一次同外商交往,他已經知道老外對工廠技術和規模的挑剔,而自家這個蹩腳蹩腳:(bié )質量不好,本領不強。的工廠,除質量和款式的優勢外,給人的第一印象肯定不會太好。

李嘉誠有點孤注一擲孤注一擲:把所有的錢一下投做賭注,企圖最後得勝。比喻在危機時把全部力量拿出來冒一次險。了,他要在短短一周時間內,實現生產規模、廠房配備、機器設置的全線現代化。

廠房,租借北角最繁華的工業大廈。於是開始退舊廠房,購置新設備,搬遷可用舊設備,招聘新職員,培訓,設備調試。

沒有喘息時機,沒有緩和餘地,純粹的富有意義的冒險。他的工作進行的有條不紊(wěn),他的日程安排的滿滿當當,作風穩健的他在這倉促之時依然顯出儒商那種特有的深沉與穩妥。

整整七個晝夜,當晨曦的光芒揭去天空黑黑的帷幕時,李嘉誠剛好調試好最後一台機器。如今的他正迎著第一縷陽光驅車前往外商到達的啟德機場。

性急的老外似乎總有使不完的精力,剛下飛機未來得及伸伸懶腰,他便急切要求參觀工廠。

“按計劃,該開始運作了。”李嘉誠喃喃地想,“可是……”他還是有些忐忑不安。

但這時已容不得半點含糊,也毫無猶豫的餘地,趕著鴨子上架,被逼著也隻好調轉車頭奔向工廠。

當客商和他邁步走進工業生產區時,機器的聲響伴著塑膠氣味迎麵裹來,李嘉誠緊張的神經稍有鬆馳。一流的廠房,一流的設備,一流的款式色調,一流的質量,以及一流的生產管理,這一切,讓這位美洲大商驚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