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普通名詞的翻譯
普通名詞是名詞的一種,日語的名詞一般來講有漢式詞彙、日語詞彙、外來語詞彙、混合詞彙。漢式詞彙是指原封不動地從漢語或古漢語中借用到日語中去的詞彙;日語詞彙是指日本人利用漢字符號如漢字的偏旁部首等組成部分創造出來的詞彙;外來語除表示強調之外,主要來自英語;混合詞一般是日語詞加外來語構成。了解了日語漢字詞彙組成後,在翻譯日語名詞時,就詞而言,漢式詞可通過中文的漢字聯想其意義;沒有漢字的可通過音、訓讀法聯想其意義;外來語除特殊情況外,一般來自英語詞彙,可借助英語翻譯其意義;混合詞在翻譯時可借助訓讀聯想漢字。當然,同詞的特點一樣,名詞也是離不開句子和文章的,因此在翻譯時應更多地注意名詞在句子及文章中的意義,翻譯手法上多采用音譯、意譯、音意混譯等方法。比如:“マホメット/穆罕默德”,譯外來語或外國地名、人名等多用音譯法。
第三節專用名詞的翻譯
所謂專用名詞是指日語中有固定指向的特殊名詞,包括人名、地名、公司名、作品名、交通工具名、建築名、商品專用名等。日語專用名詞中,有些可一詞多用,既可表示人名,也可表示地名或其他事物名稱,如:“鬆本、山田、中村”等,在翻譯專用名詞時,一般采用音譯的方法,但因日語中有漢字,所以又並非那麼簡單。
一、人名的翻譯
人名包括真名、筆名、雅號、綽號、藝名等。翻譯人名時,可以采取審慎的態度,充分利用各種已被公認的人名詞典以及各種工具書,切忌不可隨意翻譯,否則會造成一字之差誤為他人的嚴重後果。
日本人名絕大多數用漢字書寫,且這些漢字有很多和中文字基本相同,因此,日本人名的翻譯有其方便的一麵,多采用相同漢字照搬的翻譯方法。如:“大平正芳”“芥川龍之介”等。
有些漢字筆畫多,書寫難,日本人在命名時會更多地用全部假名和部分假名兩種方式來書寫,如:“藤井ひであし”等,這樣一來,假名的部分很難找到對應的中文字翻譯。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首先是利用詞典等工具書,因為詞典等工具書中出現的翻譯法一般都是約定俗成的或是一些名人的稱呼等。其次可考察參考一些與此相關的前譯,如前期確無此翻譯則可采用世界人名、域名翻譯規則音譯的方法。
二、地名的翻譯
專用地名的概念應該包含國名、地名、自然景物名,如“湖泊、島嶼、山川”等。因為日語中大量使用漢字,日本的地名絕大多數用漢字書寫,且與漢語書寫基本相同,因此,日本地名的翻譯用漢字書寫也可視作是其特點之一。翻譯日本的地名,一般按照原文所寫漢字翻譯,從寫法上看多采取直接寫漢字的辦法,翻譯方法上采取直譯法,不可意譯。如:“名古屋、京都、神戸、北海道”等,這些地名隻是在讀音上與漢語不同而已。
日語裏有些漢字的寫法與中文字不完全相同甚至大不相同,如“広島、長崎、金沢”等,翻成漢語時應寫成類似中文繁體字的中文簡化字。比如上麵日本地名可相應地寫為“廣島、長崎、金澤”等。另外,日本地名中還有一部分是漢字與假名混寫的。如何處理好假名部分是翻譯過程中存在的不可回避的譯題。通覽日本地名,發現常常是兩個漢字中間夾“ヶ、ノ”的地名居多,如“鳩ヶ穀、竜ヶ崎、茅の崎、川ノ江、西ノ表”等。這類詞在翻譯時,“ヶ”詞常常不被譯出,“ノ”詞常常譯成漢語“之”字詞。
日語外來語等的人名、地名翻譯時,同樣采取音譯的方法,但一般是采取中國人的發音習慣的翻譯方法。如:“アメリカ/美國、フランス/法國、インドネシア/印度尼西亞、イラク/伊拉克、スコットランド/蘇格蘭”等。
三、公司名的翻譯
日本是個島國,國土麵積小,資源貧乏,但其經濟發達,其主要是靠國際貿易,可以說國際貿易是日本的生命線。正因如此,日本的公司多,自然公司名也紛繁複雜,除了如“三菱、東芝”等家喻戶曉的知名公司外,大多數公司的名字無法以確定的方法翻譯出來。
四、書名的翻譯
翻譯書名時,不但要考慮書名本身,還要根據其內容以及相應的漢語表達習慣和審美內涵等要素去處理。書名翻譯確實是一項很難的工作。有的書名大致可以照搬漢字翻譯,如“舞姬”“雪國”“絕唱”等;也可適當改變漢字,如“伊豆の踴子”可適當改變成“伊豆舞女”等;有時可根據內容對書名采取字麵引伸,如“我是貓”“1Q84”等。
書名的翻譯常因譯者不同,譯者的出發點及角度不同,因而譯案也不同。對書名的翻譯,學界譯者一般采取能直譯則直譯,在直譯不理想時,根據內容變通的原則。有時根據內容和自己的審美觀去翻譯書名是無法和原著的書名相對應的,因此,很多情況都是對原作的書名不睬取直譯,而根據內容另譯,這也可視為是一種譯法。如:“嵐が立/呼嘯山莊、風邪と共に去りぬ/飄”等。
練習:
一、翻譯下列日語詞。
1.レ.ミゼラブル
2.モンテ.クリスト伯
3.エルサレム
4.オックスフォード
5.カンヌ
6.ケンブリッジ
7.アリストテレス
8.グリーン
9.シューベルト
10.チャーチル
二、將下列日語譯成漢語。
1.神保町を中心に古本屋が軒を連ねている。
2.電車は東京から名古屋を経て、大阪へ向かった。
3.皇居の正門から左手にある石造りの大きな建物は國會議事堂である。
4.彼は日本のエジソンである。
5.彼女は私の顔を見るや否や、涙を浮かべて駆け寄った。
6.彼はベッドに橫になるかならないうちに眠ってしまった。
7.歳を取ると物覚えが悪くなり、聞くそばから忘れてしまう。
8.明日の試験に遅れては大変だからと思い、今晩は早寢することにした。
9.今年こそ冷夏かと思えば、猛暑で毎日うだるような暑さだ。
10.一日原稿用紙に向かっていても一枚も書けない日があるかと思うと、一気に數十枚も書ける日もある。
第四課擬聲詞與擬態詞
擬聲詞是直接表達事物、人、動物的聲音的詞;擬態詞是直接用聲音化的手法形象地將事物狀態和樣子表達出來的詞。日語的擬聲詞一般用片假名來書寫,因為片假名比平假名更具有表音性;擬態詞一般用平假名來書寫,特別強調時,也用片假名書寫。與漢語相比,日語中使用擬聲、擬態詞較多。如“笑う”這個動詞就可以用“にこにこ/微笑貌”“にやにや/嗤笑貌”“くすくす/竊笑貌”“げらげら/哈哈大笑”等不同的詞來修飾,表示不同的笑法。
日語擬聲擬態詞中,有很多是二拍詞詞根的重複,如:“ぴかぴか/閃閃發光”、“つるつる/光滑貌”;也有的是重複近似音,如:“あたふた/慌慌張張”、“てきぱき/麻利,幹脆”;也有的是在詞根後加上“っ、ん、り”,如:“ぴかっと/閃(一下)”、“ぐるり(と)/迅速回轉,急驟變化”、“ぺたん(と)/咚地(坐下)”等。
金田一春彥先生在《日本語》一書中,就日本人對聲音的感覺做了較為詳盡的分述,他認為:有清濁音相對的兩組擬聲擬態詞,濁音往往給人以聲音重、動作強烈粗暴的感覺,清音往往用於表示輕聲、柔軟、動作輕快敏捷,如:“ころころ”是指小的球狀物體滾動貌,“ごろごろ”是指重而堅硬的物體滾動貌。“ア”和“オ”行組詞表示大聲或粗的事物,如:“ザアザア”、“ゴツゴツ”。另外,“イ”行音為小的感覺,“エ”音則品位不高。“カ”行輔音有堅硬之感,“さ”行輔音則有濕潤感等。
擬聲擬態詞屬於副詞,修飾動詞時多加“と”,表示狀態變化的結果時加“に”,部分擬聲擬態詞後續“する”變成動詞。如:
さっと行って、さっと帰る。/快去快回。
一人の男がつかつか(と)入ってきた。/一個男人隨隨便便地走了進來。
一日中立ち続けでへとへとに疲れた。/站了一整天,累得精疲力盡。
因為擬聲詞是模仿動作事物的聲音構成的詞,用來模擬自然界中人、動物或其他事物的聲音,所以擬聲詞用得恰當可以加深印象,增強對聲勢動態的描寫效果,翻譯時也應當使語言生動鮮明,繪聲繪色,突出其美感功能。
日漢擬聲詞都很豐富,漢語擬聲詞結構有規律,讀起來有節奏感。日漢語言之間對聲音的摹寫有一致的情況,也有不一致的時候。翻譯時應遵從“譯從習慣”原則,不必刻意模仿原語的發音。如:狗叫聲“ワンワン”、鴨叫聲“カァカァ”等非常相近。而貓叫聲“ニャーニャー”、雞叫聲“コケコッコ-”等則各有其特點。下麵是一些擬聲擬態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