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
人工呼吸急救法
人工呼吸是搶救停止呼吸病人的重要急救技術,簡便易行的人工呼吸法是口對口吹氣的方法。
做人工呼吸前,先要清理病人的口腔、鼻腔裏的痰涕及異物,摘掉活動的假牙,保持呼吸道通暢。讓病人仰臥,頭向後仰,做人工呼吸的人一手托起病人下巴,另一手捏住病人的鼻翼,深吸一口氣,用口緊對病人的口吹氣。吹氣不必過於用力,尤其是小兒,過度用力容易吹破肺泡。吹完氣,救護人員的嘴離開,捏鼻子的手放鬆,讓病人的胸部回縮呼氣,反複進行,每分鍾吹氣15次左右,對牙關緊閉的病人,也可對其鼻孔吹氣,如病人的心跳也停止了,應同時做心髒按壓。
氧氣吸入急救法
氧氣吸入急救法適合於頭部外傷、胸部外傷、急性中毒病人和其它的重病如觸電、淹溺、窒息病人等,也用於一切肺髒的急性感染或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等。
氧氣吸入有2種方法:
(1)鼻導管法。氧氣袋或氧氣瓶都在出口處帶有一根細長的橡皮管子,使用時,可將管子經鼻孔插入到咽部,然後在鼻下用橡皮膏黏住導管,防止移出。
(2)漏鬥法。即用一個呈漏鬥狀的小罩,漏鬥部放在病人的鼻孔處,病人毫無痛苦,像正常人一樣,十分自然。但此法氧氣外漏較多。
目前,由於醫院條件所限,設立家庭病床可使病人在治療和休養期間,有一個安靜、舒適、清潔的環境,這是直接關係到病人健康的現實問題。
在家庭中,病人應睡單人床,床頭靠牆,床邊留有一定空間,既可以防止傳染他人,又給治療、護理帶來方便。病床應離開窗戶1米左右,以免外麵的冷風直接吹向病人。
應根據患者病情,如老年人一般疾病,病床應平穩、鬆軟,鋪得厚一些;如果是骨折需要牽引或固定時,則必須睡木板床,床麵少鋪些被褥。一般床高60厘米、寬90厘米,長2米,這樣的病床,患者舒適,又方便治療和護理。
如果病人長期臥床不起,或大小便失禁,或傷口經常流膿淌血者,應在褥麵上鋪好塑料布或小被單。並要常洗常換,保持清潔衛生。
病人的被子要選用輕而柔軟的新棉,最好用開口被罩,便於換洗。病人的枕頭應稍大些、柔軟些,枕套和枕巾要經常換洗,枕頭高低要適宜,枕頭周圍不要堆放雜物。在家庭中,患者雖然都是親屬,但所用的物品,如毛巾、臉盆、碗筷、茶杯等,也應分開,自己獨用。尤其傳染病患者,最好自己住一個房間,實行隔離。對房間及用品應經常消毒處理。二、臨床護理
病情觀察
觀察病情不僅是醫生的基本職責,對從事護理工作的病人身邊人員也是一項極為重要的事,疾病的發展與轉歸始終是一個動態過程,如果能細致地觀察病情,可以及時地了解病情變化,幫助醫生對疾病作出正確診斷和及時的救治,有時是挽救病人的關鍵所在。
危重病人的病情觀察更為重要,尤其是對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的觀察與記錄,這是對病人的主要生命特征的觀察。當體溫升高39℃以上;脈搏達100次/分以上,或50次/分以下,亦或出現快慢不齊;呼吸淺表或急促,或有明顯的快慢不一;血壓突然升高或降低,這一切都預示疾病有急變的可能,必須提高警惕。觀察病人的精神狀態也是非常重要的,心情愉快常是病情好轉的象征,情緒低下、煩躁憂鬱常表明病情較為複雜,神誌不清或神誌逐漸模糊也是病情嚴重的一種表現。
觀察病情還要對病人的整個生活情況進行觀察,營養、發育、飲食、大小便、睡眠等均要有所了解,要把握病人的主要痛苦,牢記病人的主要疾病,疾病發展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出現的危險症狀,均要有一個清楚的概念,這樣,才能正確掌握病情發展的主動權,從而做到不是為了觀察而觀察,而是為了診治疾病而觀察,為了使病人早日恢複健康而觀察病情。
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觀察重點,在疾病的不同時期,觀察內容也不盡相同。疾病的急性期常要重點觀察,危重病人需要特別觀察。一般地說,心髒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手術後病人、高熱病人、外傷病人以及各種疾病的急性發作期,均需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檢查脈搏
脈搏是指動脈管壁隨著心髒節律的收縮和舒張而相應地出現擴張和回縮的搏動。檢查脈搏是了解病人心髒活動的最簡單的方法,在診治疾病中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安靜狀態下,正常人的脈搏,男性每分鍾60~100次、女性每分鍾70~100次。脈搏在日間較快,睡眠時較慢,此外還可隨運動、進食、情緒激動而加快。
測量脈搏有觸診法和儀器檢查法,一般常用觸診法。測量脈搏的部位有很多,如橈動脈、顳動脈、耳前動脈、肱動脈、股動脈、足背動脈等。一般多選用橈動脈,此處方便易測。測量時應將食指、中指、無名指並齊放於橈動脈上(前臂外側近手腕處);按壓的力量以能清楚地感覺到脈搏的搏動為宜。一般病人可觀察半分鍾時間或者15秒鍾,如為危重病人、心髒病病人及心律失常病人,應數足1分鍾。對脈搏細弱而不能數清者,可借助聽診器聽心髒1分鍾,來代替觸診。
測量脈搏時,應注意脈搏的速度、節律、強弱等。每分鍾脈搏超過100次者稱為速脈,在勞動或情緒緊張時可出現,但在發熱、貧血、甲亢患者身上也可出現。脈搏每分鍾少於60次為緩脈,可見於運動員、重體力勞動者,也可見於顱內壓增高、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洋地黃中毒等病人。正常人的脈搏是規律的,但在心律失常時,可出現脈搏節律的改變。
檢查呼吸
人在新陳代謝中,不斷地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氣體交換,攝入氧排出二氧化碳,這個過程便稱為呼吸。
在平靜狀態下正常人的呼吸每分鍾為16~20次,節律規整,呼吸均勻,與脈搏的比例為1∶4。
檢查呼吸的方法主要是數病人的胸或腹壁起伏的次數,一呼一吸為1次,可與檢查脈搏同時進行。對危重患者,呼吸微弱不易觀察者,可用少許棉花置鼻孔前,觀察棉花吹動情況。男性多腹式呼吸為主,女性多胸式呼吸為主,有些疾病(如肺炎、胸膜炎、肋骨骨折、腹水、肝脾極度腫大等)可出現呼吸方式的改變。發熱、甲亢等疾病的呼吸頻率每分鍾可超過24次,若呼吸頻率低於每分鍾10次,可見顱內壓增高、中毒或鎮靜、麻醉藥過量等原因。呼吸深而慢多見於糖尿病、尿毒症等引起的代謝性酸中毒,而呼吸淺慢則多見於昏迷、休克等。呼吸中樞衰竭時,呼吸多呈波浪式或交替式,呼吸時深時淺,這是病情危重的表現。此外,還應注意觀察呼吸道是否通暢,有無特殊氣味等。
測量體溫
測量體溫的方法較為簡單,但這是護理發熱病人的一項重要工作。體溫表有口表、肛表和腋表之分。正常人的體溫,口溫為36~37℃,肛溫稍高於口溫03~05℃,腋溫則低於口溫02~04℃。體溫可由於某些因素而發生變異,如女性平均體溫比男性高03℃;在進食、沐浴及劇烈運動後,都可使體溫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晝夜24小時的體溫也不盡相同,清晨2~6時體溫最低,下午2~8時體溫最高,但波動幅度一般不超過l℃。總之,體溫可隨著機體活動的多少、代謝的高低而變化,隨著測量體溫的時間、部位而有所不同。因此,測量體溫時,應注意排除上述影響因素。
測量體溫的方法有口溫法、腋溫法、肛溫法。
口溫法:除患有口腔疾病、意識不清者均可選用此法。測量體溫前,將消毒好的體溫計的汞柱甩至35℃以下,然後,把體溫計的水銀端放置病人舌下,囑病人口唇閉緊,不要用牙齒咬體溫計,3分鍾即可。此法方便,時間短,但易受飲水、進食的影響,因此,應在飲水、進食後30分鍾測量。
腋溫法:將甩至35℃以下的體溫計的水銀端置於腋下,貼緊皮膚,屈臂過胸,夾緊體溫計,3~5分鍾後即可取出。此法簡單方便,是較為普遍的測體溫法。
肛溫法:多用於昏迷病人,此法比較準確,誤差小。患者側臥或平臥,將甩至35℃以下的體溫計的水銀端,塗少許潤滑劑(液體石蠟、肥皂水、凡士林等),插入肛門內約4厘米,3分鍾後取出,觀察度數。測量體溫後,應注意體溫計的清洗、消毒,尤其是口表、肛表測量後,先用清水衝洗,後用75%酒精或01%新潔爾滅浸泡。一般將體溫為37~38℃時稱低熱,38~39℃為中度發熱,39~40℃為高熱,40℃以上為過高熱。
煎煮中藥
應用中藥治療疾病,乃是我國人民常用的治病方法。在煎煮中藥方麵,也有許多講究。
盛器的選擇往往是首先考慮的問題,由於中藥裏含有不少鞣酸或其他生物堿,遇到鐵或其他金屬時,可使中藥成分發生生物化學變化,輕則減輕藥的效力,重則生成有毒物質,危害人體健康,因此,應選用砂鍋煎藥為最好,或用搪瓷器具也是可以的。對於鐵器則要忌用,鋁製品也要避免應用。
煎煮中藥前,通常要檢查一下,認清哪些是先煎的,哪些是衝服的,不能混在一起煎煮。有些中藥,如磁石、龍骨、牡蠣、龜板等較為堅硬的中藥,要敲碎後再煎。
祖國醫學曾講究用井水或泉水煎煮中藥,而現在普遍認為,用幹淨的涼水即可,不清潔的河水與池塘水不可應用,有些人愛用開水煎藥也是不妥當的。
中藥煎煮前,通常要浸泡一下,用於慢性疾病的滋補藥品,常要先浸泡半小時至1小時,對一些急性病症,尤其是一些風寒表證的用藥,常常是隨泡隨煎,夏天或氣溫高的地方,中藥也不能久泡。
每劑中藥的加水量要參考中藥配方數量的多少、煎煮時間的長短靈活掌握,一般加水要超過藥麵2~3厘米為好,使煎成的藥汁為150~200毫升。煎煮中藥的火候也很重要,總的原則是小火慢煎,家用電爐煎藥,常常不易掌握火候,不宜選用。煎煮的時間通常根據醫囑來定,一般地說,不同的中藥或不同的疾病,所要求煎煮中藥的時間而不盡相同,風寒解表藥、急症,要急火快煎,一般5~10分鍾;強壯滋補藥,慢性病症,煎煮中藥時間要長,可達1~2小時。例如應用中藥金銀花、菊花、紫蘇葉、地丁、魚腥草、大青葉、馬齒莧、車前草等以花、葉為主的中藥,或者是肉桂、陳皮、砂仁、藿香等含揮發油較多的中藥,不宜久煎,約10分鍾左右即可,而黃芪、黨參、當歸、龜板、鱉甲、巴戟天、肉蓯蓉等藥品,應煎半小時至1小時。有的老中醫認為,人參應以微火煎蒸,長達2~3小時更好;有些中藥如南星、半夏、附子等含有毒性,要先行煎煮,可以減少毒性;有些粉劑(青黛)、小顆粒藥品(車前子、萊菔子)要選用紗布包好,才能煎煮。一般的中藥均需分煎2次(頭煎和二煎),有人早晚各煎1次,隨煎隨服,有人連煎2次,將藥液兌混在一起,分2次服用。
煎煮中藥的要求,應結合地區、季節及家庭的具體條件,還要遵照中醫師的囑咐,以保證中藥得到合理的應用,發揮應有的效力。
冷敷熱敷
冷敷常用於高熱病人的降溫,或局部出血和充血時。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縮,從而減輕症狀。冷敷常用的方法有幹冷敷和溫冷敷。
幹冷敷一般將小冰塊裝入厚的塑料袋中,紮緊袋口,外加布套,置冰袋於適當部位。當用於降溫時,常常將冰袋放於病人的前額或枕部,或放在頸部、腋下或腹股溝等接近大血管處;鼻出血則用小冰袋,放在鼻根部兩側迎香穴;軟組織損傷早期,有皮下閼血或血腫者,局部敷以冰袋。冷敷時間根據病情適當掌握,除降溫者用冷敷的時間稍長,局部冷敷一般15分鍾即可暫停,必要時換添冰塊,重複冷敷。濕冷敷則用濕的冷水毛巾敷於局部,濕毛巾以不滴水為度,根據病患部位折疊成適當大小,10分鍾左右更換1次,高熱病人,亦可用濕的冷水毛巾敷於額部及體表接近大血管的部位。濕冷敷的適應證與幹冷敷相同。
熱敷是極為常用的護理技術,對於消除局部疼痛、促進炎症吸收和消除疲勞都有輔助作用。通常有幹熱敷與濕熱敷兩種方法。
幹熱敷的工具有市售的熱水袋、熱水爐和家庭自備的熱水玻璃瓶(常用空的生理鹽水瓶和葡萄糖液瓶,裝入熱水),所用熱水的溫度約為60℃左右,熱敷器具須加用布套,防止局部燙傷。一般應該在患處墊上毛巾,再將熱敷器具放在患處。濕熱敷先在局部塗凡士林,再蓋以幹布或幹毛巾,熱水中的濕毛巾或濕布,擰幹水,待其濕毛巾或濕布對手麵皮膚無灼熱感時,折疊成小方塊(視患處大小而定)敷於患處,再加蓋棉墊或裹以大毛巾保溫,每隔5分鍾左右更換1次濕毛巾或濕布。
每次熱敷時間大約15~20分鍾,熱敷時防止燙傷,當皮膚明顯潮紅並有不適或有灼痛感時,則應停止熱敷,必要時塗以凡士林保護皮膚,有些疼痛尚未明確診斷,如急性軟組織扭傷、挫傷的早期,不宜做熱敷治療。
換藥操作
(1)換藥原則。嚴格無菌技術操作;認真作好隔離工作;先換無菌傷口,後換感染傷口,先易後繁,最後換隔離傷口;當日參加手術者,不宜給膿液較多或隔離傷口的病人換藥。
(2)操作方法。繃帶和外用敷料可用手取下,靠近傷口的紗布和引流須用鑷子取下;先用酒精棉球從無菌區向有菌區環形消毒擦淨傷口周圍皮膚,然後再用鹽水棉球清洗傷口,切忌重擦或回擦;滲出物較多,傷口較深或汙染較重的傷口,用無菌生理鹽水衝洗,壞死組織較多的傷口用消毒溶液衝洗;不健康的高出皮膚的肉芽或壞死組織用消毒剪刀剪掉或用中西藥物腐蝕後再用生理鹽水中和,或用鹽水清理創麵的肉芽組織,有明顯水腫時,用2%~5%高滲鹽水濕敷,每4~6小時更換一次;一般傷口可用無菌紗布條或無菌紗布敷蓋,汙染及膿液較多的用新潔而滅拭擦後,再用鹽水紗布濕敷;肉芽組織較新鮮時,可放凡士林紗布覆蓋後再放紗布;感染重者,必要時放引流後覆蓋紗布,用膠布或繃帶包紮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