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雪36(2 / 2)

梨子最好的處理辦法是先聯係好,然後再下梨子,立刻裝車,運來,分到大家手中。這樣的過程沒有滯留和耽誤,梨子不容易壞。所以,我常常對身邊一些有可能混個一官半職的朋友說,等你當了官,務必給我幫個忙,每年銷幾車梨子。我自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很功利的清高的人,很少為自己給友誼加上不必要的籌碼,也不太愛求人,可是我還是說了求了,盡管有可能是白說白求。

前年回老家,一個梨子豐收的季節。看到將樹枝壓得沉甸甸的梨子,我心裏高興異常。看到馬路邊倒掉的一大堆壞梨子,我又心痛萬分。在那些時候,我就像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我知道我是農民的後代,我的血管裏流著農民祖先的血液。我自以為理解他們的苦,然而我的理解還是有限度的。因為我沒有那種經曆,所以我永遠不可能有那種最為深刻的體驗。麵朝黃土,終日辛勞,若是一分耕耘有一分收獲也好,然而很多時候,是一點希望是沒有的。人窮,常常周圍的整個環境都窮,沒了希望,沒了企盼,甚至沒了救助,連翻身的本錢都沒有,在社會的最下層最底層,人會被生活壓得透不過氣來的。沉重的負擔,惡劣的環境,艱辛的生活,勞累的日子,唯一讓他們悲壯地堅持下來的隻是求生的本能而已。這就是農民,我們的“衣食父母”,然而他們的衣和食呢?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著名社會學家陸學藝先生說:“說到農民,沒有哪個國家是不補貼農民的,隻有我國才會讓農民補貼我們,是負補貼。說減輕農民負擔,喊了這麼多年,為什麼越減越重?”,“現在最困難的是收入以農業為主的農民,這是真正困難的農民,真正要減輕他們的負擔,增加他們的收入。”中國加入世貿之前,如我般關注農民的人大多知道這樣一個事實,朱總理在接受記者采訪或者在內部會議講話中屢屢提及的一句話就是:“入世後我最擔心的是農業。”麵對全球經濟競爭,中國的農民問題,不僅讓國務院總理耿耿不寐,中國的經濟學人也著文鼓呼,獻計獻策,期望找到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途徑。

這無疑是一件好事,如果全社會都來關注農業,關注農民,那麼中國的農業與農民就都有希望了。在這時,我又想到這樣一件事。2001年夏,省城合肥發起了“市民多吃瓜,瓜農早回家”倡議後,有企業買瓜贈送作為一種促銷手段,有企業買瓜送給下崗職工。合肥市政府還大開“綠色通道”,交警、市容等各部門幫助瓜農進城賣瓜,並禁止向瓜農亂收費等,一時間出現了全社會出現了一幕幕體恤瓜農的感人情景!

我想若是梨子上市也能遭遇到如此“激情”,該有多麼好啊!但願每一隻梨子都能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