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因:本症的特點是經行期或經行前後,出現明顯的頭痛,甚至劇痛難忍,月經過後疼痛逐漸消失。
經行頭痛有虛痛、實痛之分,痛在經前或經期多屬實症,脹痛者多屬實症;痛在經後,疼痛隱隱者多屬虛症,刺痛者多屬血淤。
①血虛:症見經期或經後,頭暈頭痛,伴有心悸少眠,神疲乏力,多夢,舌質淡,苔薄。
②肝火:症見經行頭痛,甚者巔頂痛,伴頭暈目眩,煩躁多怒,口苦咽幹,舌質紅,苔薄黃。
③血淤:症見每逢經前或經期出現劇烈頭痛,伴隨經行小腹疼痛拒按,月經色紫黑有塊,舌質暗或尖邊有淤斑。
本病應與經行外感頭痛相鑒別,後者臨床有表症出現,如鼻塞流涕、咳嗽、發熱等,與月經周期無關。
治療可選擇中醫及輔助療法。
(2)中醫治療:
①血虛:養血益氣。以八珍湯加減:白芍、黨參各20克,川芎、甘草各10克,熟地、白術、茯苓、當歸各15克、酌加首烏、枸杞子各15克。煎服。
②肝火:養陰清熱,柔肝熄風。以杞菊地黃丸:熟地20克,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枸杞子、菊花各15克,酌加夏枯草、白蒺藜各15克。煎服。
③血淤:調肝活血,化淤通絡。以通竅活血湯加減:赤芍、川芎、老蔥、生薑各15克,桃仁、紅花、麝香各10克,大棗10枚。煎服。
(3)輔助療法:
①血虛:先按摩腹部10分鍾,以中脘、氣海、關元穴為重點,然後按揉兩側俞、膈俞、血海、足三裏、三陰交穴,以微酸脹為度。再以全掌橫擦心俞至三焦俞,逐漸透熱為度。
②肝火:用掃散法在頭部膽經循行部,自前上方向後下方操作,兩側交替進行各10次,配合按角孫、頭維、率穀穴等,每穴約半分鍾。兩側交替推橋弓兩分鍾,按兩側太衝、行間穴,擦熱兩側湧泉穴。
③血淤:用一指禪推法或揉法,按摩氣海、關元等約10分鍾,宜在經前或經期操作。
經行浮腫
(1)原因:經行浮腫是指經行前後或正值經期,頭麵四肢出現浮腫的現象,也稱“經來遍身浮腫”。主要由脾腎陽虛氣滯血淤引起。
①脾腎陽虛:症見經行麵浮肢腫,伴腹脹納呆,腰膝酸軟,大便稀薄,經量多,色淡紅,質稀,舌質淡,苔白膩。
②氣滯血淤:症見經行肢體腫脹,伴脘悶脅脹,善太息,苔薄白。
治療可選擇西醫、中醫療法。
(2)西醫治療:
水腫甚者,可用少量利尿劑,如口服雙氫克尿噻2~50毫克或氨苯喋啶100毫克,每日1~2次。
(3)中醫治療:
①脾腎陽虛:溫腎健脾利水。以苓桂術甘湯加減:茯苓、桂枝各15克,白術20克,甘草10克。酌加補骨脂、川芎各15克,巴戟天20克。煎服。
②氣滯血淤:理氣活血。以八珍湯加減:當歸20克,川芎、芍藥、熟地、延胡索、川楝子、檳榔各15克,炒木香10克、酌加澤蘭、茯苓皮各15克。煎服。
白帶與陰道炎
白帶的主要作用是潤滑陰道,不使陰道太幹燥而傷害陰道表皮組織。此液體的來源是陰道前庭兩側有史堅氏腺與巴氏腺所分泌的。另外,子宮頸也是陰道液體的主要來源。正常的陰道液體包括陰道上皮的漿性滲出液和子宮頸腺體清澈的潤滑液以及陰道複層鱗狀上皮脫屑。
白帶在新生兒出生以後即會發生,主要原因是新生兒出生以後體內仍存留母親的性荷爾蒙,在短期之內會影響新生兒的生殖道。在青春期的白帶比較特殊一點,通常在初經之前有一段時間動情激素開始分泌作用,會使陰道上皮增厚及子宮頸腺體分泌,產生多量較稀的黏液分泌物,偶爾會沾濕內褲,這是一種正常現象,不需要任何藥物治療,隻需保持清潔就可以了。懷孕期的白帶是因為母親在懷孕的時候,胎兒慢慢長大,對母親的骨盆腔和陰道有壓迫作用,使其附近的血管擴張和充血,另外加上懷孕的時候荷爾蒙的量會增加,使子宮頸的腺體增生,分泌物大為增加,這也是一種正常生理亢進的現象,並非感染,無需治療。
白帶最常見的原因是陰道和子宮頸遭受到感染。以下按照病菌分為:
(1)濾過性病毒感染:最常見的是單純性皰疹的第二型以及尖型疣兩種。
①單純性皰疹第二型:單純性皰疹在目前是一種比較流行的病症。單純性皰疹是由雙股去氧核糖核酸所組成,主要侵犯生殖器官以及新生兒皰疹感染,可分為原發性和續發性2種。原發性感染在臨床方麵比較嚴重,所產生的抗體量比較低。續發性的感染在臨床上比較溫和,產生的抗體量比較高。原發性感染後,病毒可能繼續潛伏在寄主身上待寄主身體情況較差時再產生續發性的感染。
第二型單純性皰疹主要是由於性接觸而傳染給別人。在醫學文獻報告中指出第二型的單純性皰疹與子宮頸癌有關。另外第二型的皰疹時常伴有淋病發生。皰疹病毒的潛伏期為3~7天,整個發病的過程約7~10天,若有續發性的細菌或黴菌感染可能變成4~6個星期,剛開始發作的時候外陰部會產生劇痛並且有大量刺激性的水液或臭膿狀的陰道分泌物。早期首先的病變是清澈的水泡,稍後水泡破裂而形成潰瘍,多發生在大陰唇內側或小陰唇上壁,很少發生在陰道壁內。這種潰瘍是小而淺,直徑大約3~10毫米,深度大約1毫米,有時候許多小潰瘍會合成一個大病變。潰瘍的表麵有黃色的滲出液覆蓋著,邊緣平整化一,無硬塊或突起,周圍基底呈紅色,觸摸潰瘍會發生強烈劇痛,鼠蹊淋巴腺腫大,最嚴重是侵犯到泌尿係統,小便疼痛引起小便滯留。有時尿液會刺激到附近組織潰瘍產生劇痛,除了局部不舒服外尚有全身病變,如發燒、頭痛、肌肉神經痛、全身不適。診斷方麵需要靠抹片及培養來鑒定皰疹病毒的存在。可服用一些止痛藥以減輕症狀,尚沒有有效治療方法,有人認為使用幹擾素誘導劑、光力去活化劑、熱水坐浴、疫苗可以治療病毒感染,但是這些方法仍在爭論中。
②尖型疣:主要由於性交所傳染。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好發的部位在陰唇皺壁內側,然後會很快擴散到陰唇、陰道、會陰、子宮頸及肛門。被感染的表皮或黏膜呈紅色、突起,形成一個菜花狀的腫瘤,可以達到8厘米左右,懷孕會增加病菌的生長,有時會容易引起續發性病變,包括淋病、梅毒、鞭毛蟲等感染。關於治療方麵,可以局部使用25%Podophijllin,會造成動脈血管痙攣產生腐蝕性,它會影響細胞的複製,但會造成細胞核變大及細胞異型,不會產生細胞結構不良。還可以使用三氯醋酸、冰醋酸、重金屬,以及秋水仙素,或用手術治療都可達到治療的效果。
(2)細菌性感染:淋病細菌會產生大量膿液並伴有惡臭味。一般侵犯的途徑是由陰道黏膜表麵往上侵犯,使整個骨盆腔都會受到感染,嚴重時也會感染到泌尿係統,發生尿頻或小便困難。陰道黏膜受侵犯會有灼熱與疼痛感,陰道上皮會發紅和浮腫,膿液蓋滿了整個陰道皺裂,膿液會流到外陰部來,給行走帶來很大的不便。急性期大約2~3周會消失。診斷需要靠陰道抹片及培養。治療首先要控製病菌的散播,再行局部治療或是全身性抗生素治療。
(3)黴菌感染:主要指白色念珠菌感染,情形類似酵母菌,但缺乏菌絲體。白色念珠菌到處都有,多存在土壤、飲水和食物中。在陰道分泌物中發現此黴菌,並不表示被感染,但當營養不良、糖尿病、懷孕、免疫機能缺乏、使用大量廣效抗生素、腎上腺皮質素、抗癌藥物情況下即有可能會被感染。症狀有癢、燒灼感、局部酸痛、頻尿、小便疼痛、陰道痙攣,有時會刺激到陰道上皮產生發炎與充血現象。陰道上皮有白色幹酪或乳狀分泌物,與陰道上皮緊密沾粘不易分離。診斷方麵要靠分泌物做抹片或培養。治療首先要去除誘發因素,停用抗生素、腎皮質素、避孕藥……症狀治療可使用冷敷或抗組織胺止癢。使用抗黴菌的藥物,可由陰道給予或靜脈、肌肉注射。
(4)原蟲感染:陰道鞭毛蟲,是一梨形原蟲,大約5~30微米,在高倍顯微鏡下可看到蟲體一端有4條鞭毛,可由直接接觸傳染,其中以濫性的人發生率最高。嬰兒也可由產道分娩時感染。感染後,有些人可毫無症狀,有些則瘙癢到無法安眠甚至影響到正常坐息。
此蟲感染局限於陰道,從不侵犯子宮頸以上的組織,主要的症狀是呈泡沫狀的黃綠色或黃白色的陰道分泌物並具有強烈的刺激作用,造成局部厲害的瘙癢和壓痛,偶爾會擴散到外陰部,並有惡臭味。在急性期會陰周圍呈現發炎的現象、尿道口發紅和浮腫。發炎的反應可延伸到子宮頸以及陰道上穹隆,子宮頸可看到許多典型的局部紅色粒狀區,很像草莓。診斷方法很簡單,將分泌物滴入生理食鹽水在低倍顯微鏡下可發現陰道鞭毛蟲。治療應盡量淋浴,不要坐浴。保持會陰部的清潔及幹淨。使用Flagyl口服225毫克,女性1天3次,連續服用3天,一定要夫妻雙方同時治療才能達到治愈的效果。
白帶異常
白帶就是從陰道內流出的白色黏液。白帶的多少和性狀與月經周期有密切關係。平常的白帶一般為白色稀糊狀,稍有腥氣味,半透明量少。當接近排卵期時,由於體內雌激素的增多,使宮頸腺體分泌增加,白帶增多,似雞蛋清樣,具有粘性,可拉成絲狀而不斷,排卵後孕激素分泌增多,抑製宮頸腺體分泌,白帶減少,呈粘稠混濁狀,下一個月經周期,白帶又呈現上述變化。白帶中含有乳酸具有殺菌作用。
白帶異常是生殖器官病變的一種信號。如患滴蟲性陰道炎、黴菌性陰道炎、子宮頸的炎症、息肉或癌變、子宮內膜炎、淋病等疾病時,白帶常可以出現量過多,呈膿樣、泡沫樣、豆腐渣樣、血性水樣或有臭味等表現。因此如發現白帶異常,應及時到醫院檢查病因,對症治療。
白帶增多
白帶是由女性生殖道腺體(包括子宮頸內黏液腺、前庭大腺、小陰唇內的皮脂腺)的分泌液、陰道黏膜的滲出液和一些生殖道脫落的上皮細胞所組成。一個健康的婦女可以有一定量的白帶。女性白帶增多有正常和病理性引起之分。正常的女性白帶增多是由於女性在排卵期,因雌激素水平較高,宮頸腺體分泌增多,或行經前後,又因盆腔充血,陰道滲出液增多所致。病理性白帶增多往往是由於身體內在或外來刺激使生殖道的分泌液過度地、非生理性地增加所致,其原因也是多方麵的。
(1)腫瘤引起:由於腫瘤組織壞死或感染,使白帶增多。良性腫瘤中常見出現血性白帶。血性、水樣、伴有惡臭的白帶多見於宮頸癌、子宮內膜癌,陰道經常排出黃紅色清澈液體。
(2)炎症引起:這是最常見的一種,其中以滴蟲性陰道炎、黴菌性陰道炎及慢性宮頸炎引起的白帶增多為最常見。白帶的特性因病原體的不同而各有特征,滴蟲性陰道炎的白帶為黃色或黃綠色的稀薄膿液,往往呈泡沫狀。黴菌性陰道炎的白帶常呈白色厚糊狀或凝乳塊樣。宮頸炎的白帶常見為膿性黏液狀。此外,老年婦女因雌激素水平低,陰道上皮薄,抵抗力差,容易被細菌感染而成膿性白帶。三、乳房發育與保健
乳腺發育與功能異常
乳腺發育異常的種類非常多,現介紹如下:
(1)內陷乳頭:也叫假性凹陷,但由於乳頭發育正常,乳暈受衣服的壓迫,呈包皮狀隆起,把乳頭包圍。乳頭可以拉出來,但嚴重者要做手術。
(2)迷路乳腺:乳腺組織的一部分出現在離乳房較遠的皮下,如胸骨或鎖骨處。手感有結節狀或線狀的乳腺組織。因為這些乳腺組織沒有乳頭和輸乳管,所以不會出現妊娠帶來的變化,也不能分泌乳汁。副乳腺和迷路乳腺雖然偶爾能成為癌的發生基地,但其發生的幾率不是很大。
(3)小乳頭症:此症是乳房因外傷或炎症造成發育不全,或幼兒期營養不良和乳房外傷、炎症引起的。單側或雙側的乳頭像幼兒或男性那樣小。可先用激素治療(雌激素軟膏和黃體酮)。手術療法有乳房成形術等。
(4)無乳房症:此症比較少見,是一種先天畸形。在胎兒期就有一側或兩側乳腺全部退化的。
(5)扁平乳頭、裂狀乳頭:扁平乳頭是指乳頭呈扁平狀,裂狀乳頭是指乳頭上下裂開,像張開的嘴唇,此症是由胎兒期到出生後這段期間裏,乳頭原基發育異常引起。這兩種情況都會影響哺乳,可用手指向外牽拉或做按摩,使嬰兒容易吸吮。
(6)多乳房症、多乳頭症:此症是指除有一對正常的乳房外,還有數個副乳腺。其中,沒有乳腺組織,隻在外麵有乳頭的叫多乳頭症,是由於胎兒期應完全退化的副乳腺原基沒有完全退化而引起的。出自美容的需要時,可手術切除。
(7)無乳頭症:即完全沒有乳頭的症狀。有的在該有乳頭的地方有色素沉著,有的則隻有乳腺而沒有乳頭。還有沒有乳暈的,但極為少見。
乳房疼痛
導致乳房疼痛的原因有很多,但以下列幾項最為常見:
(1)女性荷爾蒙的刺激:月經前10天左右,體內黃體素會增加,身體裏的水分及鹽分蓄積在骨盆腔、下體、乳房等處,此時就會有乳房腫脹、疼痛的感覺,醫學上稱為“經前症候群”。換言之,在月經來臨前10天左右,容易有乳房脹痛、下腹悶痛、情緒低潮的現象,月經來潮後,症狀就會逐漸消失。這種脹痛可用止痛藥來舒緩,嚴重者甚至可用利尿劑來幫助排泄水分,減輕乳房腫脹的程度。不過荷爾蒙造成的水腫,一般不很嚴重。
(2)穿戴不合身的胸罩:有些少女穿戴不合適的乳罩,乳房受到擠壓,引起疼痛。有時則是胸罩下緣的鋼絲弧度與乳房不合,壓迫到乳房下方的胸脅骨而造成疼痛。所以少女們要切記,隨著年齡的增加,身材會改變,穿戴的乳罩也要隨著乳房的改變而改變,萬不可自以為聰明地“以不變應萬變”。
(3)身心症所引起:有些人很容易激動緊張,這時就會有腹痛、腹瀉、胃痛的現象,甚至胸部疼痛,這種現象是最難診斷的。有這種傾向的少女,最好將乳房疼痛的時間與相關事物在日記中詳實記錄下來,讓自己有能力自我判斷。其實適當的發泄情緒可減輕症狀,否則給予輕微的抗憂鬱藥物也可獲得改善。
(4)外傷所造成:有些女孩覺得自己的胸部發育較慢,還不需要穿戴胸罩,但在上體育課或平日跑步時,難免會發生衝撞或震蕩,造成乳房皮下組織出血而引起疼痛。這種情形隻要立即冰敷就可以得到改善,擦一些藥水也有助於早日痊愈。
(5)乳房有囊腫:是由於雌性激素上升又缺乏抗拮性黃體素引起的乳房有囊腫,這種現象多出現在35歲以上的婦女群中,一般年輕少女比較少見。不過,一旦發現胸部有不正常的腫塊,就應該在月經過後再檢查一次,如果腫塊還在,則要趕快到醫院檢查確診治療。
(6)感染:乳房外部皮膚因皮囊處瘙癢,用不清潔的手指抓癢後,引起發炎或皮下蜂窩組織炎,外皮就會紅腫熱痛。可以吃一些抗生素藥物來治療。更重要的是應該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不要胡亂抓癢;天氣變化時,皮膚容易過敏的人可在胸部擦拭保養霜,以免越抓越癢。
(7)乳房有腫瘤:乳癌患者因乳房疼痛而發現的機會小於10%,因此乳房疼痛大都是良性造成的。一般來說,良性和惡性腫瘤的判別需經切片觀察。
(8)慢性不排卵所造成:少女常會有月經周期過長的現象,也就是動情素的狀態持續過久,在長時間沒有抗拮性黃體素保護,動情素長久刺激下,乳房就會有腫脹疼痛的感覺。這時隻要找婦產科醫師做檢查治療,給予促進排卵的藥物,讓排卵的時間規律,就可以減低疼痛的幾率。
乳痛症
乳痛症指不明原因的乳腺痛。主要發生在25~40歲的獨身婦女、未產婦、年輕產婦。輕症者隻在月經期間有疼痛,可不必治療,亦不用過分擔心;重症者,其疼痛一直持續,甚至整夜不眠,需用激素治療,或加用鎮靜劑,局部熱敷,用乳帶把乳房托起。
乳痛症應與乳頭下神經及肋間神經痛等引起的乳腺痛相區別。
乳房腫塊
女性乳房腫塊的性質與女性年齡有著密切關係,一般來說:20~30的年輕婦女,常常容易患乳房纖維腺瘤。這是良性腫塊,良性腫瘤,表麵光滑,活動性好,手術摘除就可解決問題。而40~60歲的婦女則容易得乳腺癌。它是婦女常見的惡性腫瘤,早期往往沒有什麼特殊症狀,隻在乳房裏長出一個不疼不癢、質地較硬、表麵不光滑的小腫塊,邊界不清楚,活動性差。隨著腫瘤的發展,腫塊可與皮膚粘連,使乳房皮膚凹陷,乳頭下陷。到了晚期癌腫侵入胸壁,使整個乳房不能移動。如果再擴散到肺、肝等髒器,那就非常嚴重了。對於乳房腫塊,女性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如果屬於惡性腫瘤,就盡早上醫院診治。
乳腺肥大症
乳腺肥大症與生理性肥大不同,很少有早熟性乳腺肥大症的情況發生。不到5歲的女孩,就開始長陰毛,陰唇也發育,並有月經,兩側乳腺肥大,這種現象是由於卵巢癌、腎上腺腫瘤、腦垂體疾病等引起的。需要針對這些原發病進行治療。
單側或雙側乳腺在青春期或妊娠期持續肥大,是一種不常見的疾病,稱為真性彌漫性乳腺肥大症,其原因可能是乳腺對激素過於敏感所引起的。可用催乳素或放射治療,嚴重者要施行成形手術。
乳腺病
乳腺病,通常叫乳腺增生症、纖維腺瘤,多見於30~40歲的婦女,表現為乳房脹痛和有腫塊,其症狀與月經周期有一定關係,多數病人的乳腺病,能在數月或1~2年後自行緩解。
各種乳腺病大都是因為情緒波動引起內分泌失調而引起的,所以預防要做到心胸開闊、精神愉快,注意修身養性,遇事冷靜處理,不怒不躁。
對乳腺病是可以經常進行自我檢查的。如果發現有包塊或壓病點,應馬上去醫院檢查、確診。有的婦女在非哺乳期發現乳頭有外流水、流血,或有分泌物的現象,呈牙膏樣白色、淡黃色或淡綠色,此時,即使在乳房上摸不到腫塊,也要及時就醫診治。
高泌乳素症
高泌乳素症是由連帶的動情素缺乏所造成的。病人通常以抱怨,或承認性交不快及性交時陰道幹澀不能潤滑為最典型症狀,內診時可發現陰道上皮萎縮,隻有少量的子宮頸黏液、子宮較小、子宮刮除物(通常量很少,很難取得)顯示出隻有極少增生期活動跡象的萎縮性子宮內膜。血清中17-β-estrodiol的基礎濃度很低。用黃體素刺激時子宮內膜並不出血。用標準劑量的ClomiPhene來治療,也很少能促使排卵發生。
婦女不適切高泌乳素症伴隨無月經症最常見的是由於服用多色胺拮抗劑、原發性甲狀腺機能低下症及腦下垂體泌乳素腫瘤引起的。如果是由藥物引的,最適當的處置是停止藥物的使用。但如果必須使用該項藥物時,(如使用Phenothiazines來治療精神分裂症),加上bromooiptne的使用來合並治療,可以降低泌乳素的量而不影響原藥物對精神疾患的療效。當然,在停止給予多胺拮抗劑時,一定要檢查泌乳素量是否回複到正常範圍之內。
高泌乳素症的治療要因人因病而異,一旦藥物和原發性太腺功能低下症等原因被排除後,接下來應該考慮是否有分泌泌乳素的腦下垂體腫瘤的存在。所有的病人都應該照顱骨側麵X光像和前後像以及腦下垂體窩的錐麵像。如果腦下垂體窩的形狀被扭曲侵蝕或擴大,則照局部切麵像對判斷窩內的內容物是必要的,如果懷疑有腫瘤的存在要用空氣電腦攝影或電腦斷層攝影才能區分。空鞍本身是無害的,也不需要治療。腦下垂體腫瘤顯著地向上伸展,但一般不會造成視時的缺失。向上伸展要用外科治療,通常經由穿額路徑來避免或治療對視交叉的壓迫;向側麵伸展的腫瘤則需經由穿蝶路徑來治療,關於內科治療用bromocriptive,75ug/cloy的劑量是可使大部分的高乳素性無月經的病人溢乳症消失,且排卵性月經周期會再重新開始。同時要囑病人使用基礎體溫表,擬定黃體期正常,如基體素濃度大於25CucoI/1且泌乳素濃度正常,表示bromocriptice的用量是恰當的。否則要增加量,以免造成不完全黃體期。
乳腺炎
引發女性乳腺炎的原因並不隻有一種。所以,女性患了乳腺炎應該認真查找原因並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1)急性淤滯性乳腺炎:女性乳腺炎通常有急性淤滯性乳腺炎和化膿性乳腺炎之分。前者是由於女性分娩之後2~3天,乳汁的分泌旺盛起來,但此時乳管沒有完全張開,使乳汁積存在乳腺內。乳腺組織的周圍就會淤血,漸漸地,乳汁的排出就有困難了。這就是急性淤滯性乳腺炎。此炎症的症狀是乳房發腫,有硬塊,有燒痛感。
在治療方麵,須排除積存在乳腺內的乳汁,按摩乳頭與乳房,並讓全身放鬆。如果按摩無效,可使用冷敷或是使用消炎酸素劑進行治療。
(2)急性化膿性乳腺炎:急性化膿性乳腺炎是由於乳腺受到細菌感染、化膿而引起的炎症。通常最容易在哺乳期發生,而且是已經有過生產經驗的女性居多。
急性化膿性乳腺炎大多是因急性淤滯性乳腺炎二次感染引起的。症狀是女性生產之後2~3周,乳房紅腫,並產生陣痛。
在治療方麵,除了可以服用抗生素之外,也可使用吸乳器吸乳,以防止乳汁積存,並冷敷乳房。此種乳腺炎與急性淤滯性乳腺炎不同,由於炎症蔓延範圍廣,所以按摩是毫無成效的。
若是乳房內部積膿時,就必須動手術將膿取出。治療之後要保持安靜,而且一定要中止哺乳。
(3)慢性乳腺炎:乳腺炎分為2種:一種因是急性化膿性乳腺炎和淤滯性乳腺炎等沒有徹底治愈所致;另一種是開始時就有慢性硬結的慢性乳腺炎。一般來說,局部紅、腫、熱、痛等症狀較輕,周圍有不很明顯的硬結。硬結萎縮後乳頭下陷,容易誤診為乳腺癌,因此診斷時必須小心謹慎。
治療上可選用消炎藥解除症狀。若效果不好,可手術摘除硬結。
慢性乳腺炎的特殊炎症有乳腺結核、乳腺梅毒、乳腺放線菌病等,不過這些情況都是比較少見的。四、內生殖器疾病與保健
陰吹
陰吹是指婦女陰道中時時出氣,或氣出有聲,狀如矢氣者。
(1)原因:陰吹的病因包括腑氣不通、氣虛、痰濕等。
①腑氣不通:症見陰吹頻頻,大便幹燥,煩熱口幹,腹部脹氣,小便黃少,舌苔黃。
②氣虛:症見陰吹斷斷續續,時甚時微,頭昏神疲,四肢乏力,倦怠思臥,胃脘痞悶,或有腹墜,舌質淡,苔白。
③痰濕:症見時有陰中出氣,或氣出有聲,帶下量多,色白質粘無臭氣,或氣隨帶出,胸脘痞悶,口膩痰多,舌苔白膩。
治療可選擇西醫、中醫及輔助療法。
(2)西醫治療:
①因前庭、肛門、直腸陰道瘺及會陰裂傷引起的陰吹,應進行手術修補。
②因黴菌或滴蟲性陰道炎引起的,應盡快找出發病原因根據不同的病因采取治療措施。
(3)中醫治療:
①腑氣不通:治宜清熱潤燥,理氣導滯。可用麻子仁丸加減:白芍藥25克,枳實、麻子仁、厚樸各15克,大黃75克,杏仁10克。用水煎後服用,每日2次,早晚分服。
大便秘結不下,可服麻子仁丸,每服1丸,日服2次。
②氣虛:宜益氣升清,調理脾胃。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黨參、當歸、白芍各20克,升麻、白術、陳皮、甘草各15克,黃芪30克,柴胡10克。煎服。
③痰濕:治宜燥濕化痰,健脾和胃。方用橘半桂苓枳薑湯加減:半夏、橘皮、陳皮、茯苓、枳殼、白術各15克,桂枝10克,薏苡仁20克。煎服。
(4)輔助治療:
①針灸療法:穴位:大腸俞、大樞、支溝、卜巨虛、合穀、曲池、中脘。用瀉法強刺激,得氣後留針20分鍾,7天為1個療程。對治療因腑氣不通引起的陰吹。
②按摩療法:用一指禪推法中脘、天樞、氣海、關元、天樞等,每穴約2分鍾,並順時針按摩腹部10分鍾。
陰吹患者應注意飲食衛生,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
非特異性陰道炎
陰道炎是指陰道毛滴蟲、白色念珠菌、細菌(化膿性細菌、大腸杆菌等)在陰道裏繁殖,使黏膜發生炎症的疾病。絕經期婦女、幼兒與兒童,因激素發生異常,可產生與成年婦女不同的陰道炎。引起陰道炎的原因不同,其症狀也有差異。共同症狀是白帶增多,呈膿狀、牛奶狀或混有血等。有的伴有外陰瘙癢或陰道口及其周圍紅腫,排尿後疼痛等。
醫學上把不是由特異的病原體引起的陰道炎症,統稱為非特異性陰道炎。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杆菌、變形杆菌等是其病原體。
引起本病的病因很多,常見的有陰道損傷、陰道異物(如子宮托、陰道塞、遺留棉球等)、腐蝕性藥物、避孕工具、刺激性藥物的陰道衝洗等,此外,盆腔炎、附件炎、子宮內膜炎、流產及分娩後子宮分泌物增多、長期子宮出血等均可使陰道的正常防禦機能遭受破壞,為病原體的侵入及生長繁殖創造條件,從而引起陰道炎症的發生。
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陰道墜脹、灼熱、下腹不適、周身乏力,或有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
治療本病可采用如下方法:
(1)每日用1%乳酸或醋酸作陰道低壓衝洗,以糾正陰道酸堿度。
(2)局部用氯黴素、紅黴素、金黴素等抗生素粉或磺胺粉,撒塗於陰道壁,每日1次,7~10次為1個療程。
預防本病應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外陰清潔幹燥,使用子宮托、避孕工具時應清洗幹淨。避免使用刺激性藥物衝洗陰道,不可亂用腐蝕性藥物。增強體質,加強營養,改善全身狀況。
滴蟲性陰道炎
滴蟲性陰道炎通常由陰道毛滴蟲引起,是一種常見的陰道炎,屬於性傳播性疾病,主要通過性交傳播。滴蟲主要寄生於男性生殖器內,可無症狀,或引起尿道炎。前列腺炎或附睾炎,性交時,男性可直接傳染給女性而引起滴蟲性陰道炎。另外由於滴蟲適應力強,即使在3~5℃的低溫下亦可存活21天,脫離人體後,至少尚能生存數小時,潮濕、溫暖的環境,非常利於滴蟲生長,因此各種浴具如浴池、浴盆、遊泳池、浴巾、衣物、汙染的器械等,均是傳染源。所以,女性在接觸這些汙染物時,應謹防被傳染。
滴蟲性陰道炎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白帶增多,色灰黃、乳白或黃白,或呈黃綠色,膿性,有腥臭味,嚴重者,分泌物中混有血塊。病人外陰、陰道內瘙癢、灼熱、性交痛,有時還有尿頻、尿痛、血尿等尿道感染症狀。
該症的診斷除由臨床檢查外,還可通過婦科檢查、分泌物鏡檢驗證。
有些病人雖有白帶增多,但白帶無明顯泡沫,陰道黏膜無明顯的紅色斑點,尤其是帶蟲者無明顯症狀,這時主要根據鏡檢與其他陰道炎相鑒別。鏡檢時,查到滴蟲即可確診。
治療可選擇如下方法:
(1)全身用藥:滅滴靈片,每次200毫克口服,每日服3次,連服7天為1個療程。治療後查滴蟲陰性時,應於下次月經後繼續治療1~2個療程,以鞏固療效。
(2)局部治療:用05%~1%乳酸或醋酸,或1∶5000高錳酸鉀溶液衝洗陰道,每日1次。
滅滴靈片,或壓成粉劑,200毫克於陰道衝洗後放入陰道內,或每晚塞入陰道內,每日1次,10天為1個療程,或用滴維淨1片,或卡巴胂200毫克,用法同上。
(3)避免感染:用藥治療期間,內褲及洗滌用的毛巾應煮沸5~10分鍾,以消滅病源,避免重複感染。
子宮頸炎
子宮頸炎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常與急性子宮內膜炎或急性陰道炎同時發生,是育齡婦女的常見病。帶下量增多且色、質、氣味的改變(白帶可呈白色黏液或淡黃色,有時為膿性帶血,有時會出現性交出血),以及疼痛、不孕是本症的主要特征。臨床上慢性子宮頸炎比急性子宮頸發病率要高。
慢性子宮頸炎,多於分娩、流產或手術損傷宮頸後發生,由於以上某種原因,使病原體,如為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杆菌及厭氧菌等侵入而引起感染。
子宮頸管黏膜皺襞多,上皮薄,抵抗力弱,腺體呈葡萄狀,病原體侵入後潛伏其中不易根治,病程反複遷延,日久成為慢性。
分娩、流產或難產手術後,子宮頸易發生裂傷或頸管外翻,這時適應堿性環境的頸管柱狀上皮長期浸漬於陰道酸性分泌物中,子宮頸表麵的鱗狀上皮細胞浸漬在堿性分泌物或月經血中,長期受刺激,均可發生慢性炎症。
根據糜爛麵積的大小可分為輕、中、重3度。
輕度糜爛麵積小於整個宮頸麵積的1/3。
中度糜爛麵積占整個宮頸麵積的1/3~2/3。
重度糜爛麵積占整個宮頸麵積的2/3以上。
子宮頸糜爛必須與早期子宮頸癌相鑒別。後者一般質地較硬、脆、極易出血,而子宮頸糜爛較軟,潤滑,雖有出血傾向,僅在檢查或觸及後方有。但早期宮頸癌者,外觀不易與子宮頸糜爛鑒別開來,故對宮頸糜爛病人,應常規作宮頸刮片細胞等檢查,必要時做活組織檢查,以與早期宮頸癌相鑒別。
治療本病有物理療法、藥物治療、手術治療3種方法。
(1)物理療法:是治療宮頸糜爛較好的方法,適用於糜爛麵積較大,炎症浸潤較深的病例,一般隻需一次即可治愈。
①電熨術:應於月經幹淨後3~7天進行,暴露宮頸,外陰、陰道、宮頸消毒後,將已通電的電熨頭接觸糜爛麵,並加壓,由宮頸管內05厘米處開始,由內向外做弧形運動,直達糜爛邊緣。電熨深度為02厘米,如宮頸表麵有腺囊腫,應先用電熨針頭刺破,揩去囊液後再電熨,術後創麵塗以1%龍膽紫。
術後由於組織壞死及結痂脫落,故術後2周內陰道排液多,其中可帶血或脫痂。術後2周結痂脫落,鱗狀上皮開始生長。術後每月複查1次,如有宮口狹窄,應用探針擴張。
使用電熨術治療後應注意外陰清潔,2個月內禁止性交及盆浴。
②電烙術:是用電烙器或小烙鐵在宮頸糜爛麵上做放射狀燒烙,烙的麵積應超過病變區1~2厘米,深度為02厘米。
③激光治療:常用二氧化碳激光,亦可用YAG固體激光,治療時將光管頭對準糜爛麵,距宮頸3~5厘米,用平行光束自下而上,自外向內進行照射,光界應超過病灶約02厘米,燒灼深度約02厘米。病變深時,要反複多次照射。
④冷凍治療:采用快速降溫裝置,一般用液氮作製冷源,治療時將探頭置於糜爛麵處,用力按壓,待探頭自然複溫後離開宮頸。此法的優點為痛苦小,複發率低,術後並發症少。
(2)藥物治療:適用於糜爛麵積較小,炎症浸潤較淺的病例。現在常用的一般為中藥栓劑或粉劑。過去用的腐蝕性藥物現已很少使用。
(3)手術治療:
①宮頸錐形切除術:物理療法與藥物治療無效,或宮頸肥大、糜爛麵較深廣,且頸管變黑者,可考慮手術。術後標本送病理檢查。
②宮頸息肉摘除術:小型息肉,可用止血鉗夾緊根部扭下即可,較大者,用鼠鉗夾住息肉,由蒂部摘除,結紮或絲線縫孔。標本送病理檢查。
慢性子宮頸炎
慢性子宮頸炎是婦科比較常見的病,嚴重者可成為宮頸癌的癌前病變。
其發生原因多為流產創傷、足月分娩,以及宮腔手術擴宮等因素引起子宮頸管的輕度裂傷或撕裂,繼發感染形成輕度急性子宮頸炎,因為沒有什麼太大的症狀,而沒有引起患者的注意,因此就轉化為慢性炎症。
病人常見陰道分泌物增多,主要是粘稠黃色或黏液膿性白帶,如伴有子宮頸糜爛時白帶帶血呈棕色現象。
由於炎症修複,子宮頸管結締組織增生,導致子宮頸肥大、變硬,常並存子宮頸糜爛、陳舊性宮頸裂傷或息肉。
如炎症病變阻塞子宮頸管腺開口,腺體分泌物不能正常排出,貯留在腺體內,突出宮頸表麵如粟粒大青白色小囊泡,稱宮頸腺囊腫,亦稱那氏囊腫。囊泡被感染後,其外觀就會呈現出白色或淡黃色。
可用電烙器進行宮頸電烙,宮頸刮片有核異質細胞(可疑癌)時應做活檢;如有重度上皮非典型增生者,從防癌角度可作宮頸錐形切除術。40歲以上或無生育要求者可行全子宮切除術。電烙術的作用是通過電熱破壞炎性組織,電烙術後,壞死的炎性組織脫落,3周內陰道會流出黃水,應注意衛生,禁性交以防感染。
子宮附屬器官炎
子宮附屬器官包括輸卵管和卵巢,將此處發生的炎症稱為子宮附屬器官炎。通常是先有輸卵管炎,然後炎症再蔓延至與其相鄰的卵巢,形成卵巢炎。卵巢炎幾乎不會單純發生。
輸卵管炎是因為化膿菌(鏈球菌、葡萄球菌)、大腸菌或是淋菌等細菌侵入輸卵管,造成感染而引起的。流產後、分娩後或是人工結紮之後,最容易造成細菌感染。
慢性輸卵管炎幾乎沒有什麼症狀,偶有腰部輕微疼痛。急性輸卵管炎,由於發炎的輸卵管腫大,會突然發燒至39℃左右,而且下腹部有劇烈的疼痛。若是右側的卵巢發生炎症時,由於其自覺症狀與急性闌尾炎十分相似,故要注意區分。
若炎症繼續惡化,可能造成輸卵管兩端管腔閉塞,於是腫大成囊,管內蓄膿,變成輸卵管積膿的狀態。有時炎症消退,囊狀管漸漸增大,其內容易變成透明液體,形成輸卵管積水的狀態。
若能在早期就使用適當的抗生素來治療,可以消除其症狀。若已經演變成輸卵管積膿,隻靠抗生素是無法治愈的,必須動手術將局部摘除。
治愈之後,仍須特別注意炎症是否造成輸卵管閉鎖,或者輸卵管和周圍的髒器之間是否粘合(聯結)等問題。因為,若發生上述問題,很有可能會導致不孕。
即使輸卵管沒有閉鎖,而且輸卵管和其周圍髒器也沒有粘合,曾經發生炎症的輸卵管也很難恢複原狀,它的黏膜機能衰退,可能也會造成不孕症。
子宮頸糜爛
子宮頸糜爛,又稱先天性假糜爛,為子宮頸炎最常見的病變,指子宮頸外口處的宮頸陰道部分,外觀呈細顆粒狀的紅色區域發生潰爛。此部分為完整的頸管柱狀上皮所覆蓋,由於柱狀上皮菲薄,可以透見下麵的血管及紅色的間質,其中表皮生長平坦,外表光滑者,如發生糜爛稱單純性糜爛;如腺上皮過度增生伴有間質增生,致使表麵凹凸不平呈顆粒狀,稱顆粒型糜爛;如果間質增生顯著,表麵凹凸不平現象更加明顯,呈乳頭狀,稱為乳頭型糜爛。另一種情況是幼女及未婚女性,有時宮頸呈紅色,細顆粒狀,形似宮頸糜爛,是由頸管柱狀上皮外移所致,並非真正的糜爛。
子宮頸糜爛可有性交後出血。此外,因為有慢性子宮頸管炎,可見白帶增多。但是,往往無自覺症狀,大多數人是在看其他婦科病時才發現的。
治療一般用洗藥或將藥放入陰道內。維生素A、D與雌激素可促進上皮增生,也可將這些藥物的栓劑放入陰道內。
根據情況,也可采用腐蝕療法、電熨術、冷凍療法。手術療法適用於宮頸肥大、糜爛麵深廣者。子宮頸錐形切除術,切下來的組織應做組織學檢查,以排除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