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病人參加運動時,既要選擇適當的運動量,還要有適當的運動方式。如果病情穩定,病程在3年以上,可作散步、快速步行、慢跑、做操、打太極拳、做氣功或騎自行車等運動。在急性心肌梗死恢複期,國內多主張發病後6~8周下床活動,但是,如果病情穩定,無心力衰竭、心率失常及休克並發症時,可以在3~4周後下床活動。一般先在床上做些簡單的醫療體操,然後在床上坐位自理生活,2~3天後,可視情況到床邊椅子上坐位活動,如果仍然無不良的異常反應,可以選擇步行、簡易體操等輕微活動。這時,仍然必須注意避免重體力活動。心肌梗死急性期、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並發嚴重心率失常或心力衰竭等,均須嚴格限製活動,必要時絕對臥床休息。否則,容易引起心髒破裂、心室顫動,以至發生猝死。

各年齡組運動後的極限心率與適宜心率

各年齡組

(歲)極限活動心率

(次/分)體育運動適宜心率

(次/分)601401106513510570130100高原低氧環境能抑製冠心病

高原低氧環境帶給人的不僅是頭暈、耳鳴、惡心等煩惱,它還能“巧手”調整人的心髒細胞形態和血脂水平,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有效抑製冠心病的發生。

科研人員解釋說,“家兔模型”表明,動脈內皮與血脂間的海拔性良性循環,能有效抑製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從而使冠心病在高原低氧環境中發病率低、發病遲、病狀輕。一些條件良好的中高海拔地帶,經過開發建設,有可能成為冠心病的天然預防、康複中心。

肺心病的預防

肺心病是肺源性心髒病的簡稱,是由於肺、支氣管或肺血管的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心髒病。一般情況下,肺組織或肺動脈及其分支的原發疾病的發展,使肺部血液循環的阻力加大,引起肺動脈內的壓力升高,這樣,右心室向肺輸送血液的阻力增多,隨著病程的進展,導致右心室的肥厚和擴大,這種病人常有下肢浮腫、肝髒腫大、心慌氣急、食欲低下等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現。一般所說的肺心病是一種慢性病,又是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常見病。中年後期,發病率較高。肺心病的治療方法很多,但基本上是維持現有病狀的治療,肺心病難以根治,近些年來,肺心病的治療進展也很快,但死亡率仍很高,因此,預防肺心病就顯得格外重要。

1972年,我國專門召開會議,研究討論了慢性支氣管炎及肺心病,總結並交流了防治經驗,目前認為,引起肺心病最常見的病因還是慢性支氣管炎及阻塞性肺氣腫,約占80%~90%,支氣管哮喘、肺結核、支氣管擴張、矽肺、胸廓畸形、胸膜肥厚等肺部疾病也是發生肺心病的重要因素。肺心病病人,如果合並有冠心病和高血壓病,可能較早地出現心力衰竭。

預防肺心病的關鍵在於積極治療可能引起肺心病的多種有關疾病,有人注意到肺心病的形成,短者需數年,長則可達數十年,在這不短的時間內,有效地控製引起肺心病的原發病,是完全有可能的。現代醫學認為,如果將感冒、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很好地控製住,肺心病的發病率即可大幅度地降低。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要注意檢查心功能情況,以便早期發現肺心病。肺心病得到及時治療,亦可阻斷肺心病的發展。對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還要加強衛生宣傳,講明疾病發展的後果。例如,很多慢性支氣管炎的病人因為吸煙而反複急性發作,不少人已影響心髒功能,當了解到久治不愈的慢性支氣管炎會引起難以治愈的肺心病時,多數人會自覺地戒除吸煙癖好,病情將明顯好轉,身體健康狀況可以大大改觀。

心肺複蘇辦法

呼吸、循環驟停是最常見的致死原因,常發生在家裏和醫院外的各種場合,如果能懂得有關急救知識,可能挽救病人生命。心肺複蘇是急診醫學的重要課題,在現場上通常要進行心、肺、腦的全麵複蘇,因此,又稱心肺腦複蘇。現在,心肺腦複蘇技術已經標準化了,這不僅是醫務人員的事,而且又是社會各界的共同責任,很多發達國家,對於心肺複蘇技術都進行普及訓練,因而及時挽救了許多病人的生命。每一個中年人,都掌握心肺腦複蘇的技術也很有必要。參照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學會編著的《心肺腦複蘇術操作訓練規範》,心肺複蘇的操作步驟是一個連貫的急救技術,每一個步驟應該不間斷地進行,為了便於記憶,分為三步,第一步即從判定神誌到開放氣道並確定有無呼吸;第二步即人工呼吸;第三步即判定心跳是否存在及胸外按壓。

(一)第一步

在進行心肺複蘇時,首先必須了解病人是否心跳、呼吸停止。呼吸,心跳停止的表現是:當心跳停止時,意識突然喪失時,病人昏倒於各種場合,病人麵色蒼白或轉為紫紺,瞳孔散大,部分病人可有短暫抽搐,伴口眼歪斜,隨即全身肌肉鬆軟,這時,摸不到脈搏,聽不到心音;其呼吸停止的判斷較為容易,用耳貼近病人口鼻,麵部感覺病人呼吸道有無氣體排出,耳聽病人的呼吸道有無氣流通過的聲音,頭部側向病人胸部,眼睛觀察病人胸部有無起伏,則可判定呼吸狀況。

一旦發現可疑心搏驟停的病人,首先判斷病人有無意識,一般輕輕搖動病人肩部,高聲喊叫:“喂!你怎麼啦?”如果初步確定病人神誌昏迷,應立即招呼周圍的人前來協助搶救,可以大叫“來人啊!救命啊!”接著將病人放置適當體位,正確的搶救體位是仰臥位,病人頭、頸、驅幹平直無扭曲,雙手放於軀幹兩側。搶救者跪於病人肩頸側,轉動軀體或拉直雙腿時要注意保護頸部,最好能解開病人上衣,暴露胸部,或僅留內衣。應用仰頭舉頜法保證呼吸道暢通。

(二)第二步

在暢通呼吸道、判定病人不存在呼吸後,立即作口對口人工呼吸,胸外擠壓。搶救者用按於前額一手的拇指與食指,捏閉病人的鼻孔(捏緊鼻翼下端),深吸一口氣後,張開口貼緊病人的嘴(要把病人的口完全包住),用力向病人口內吹氣(吹氣要求快而深),直至病人胸部上抬,一次吹氣完畢後,應立即與病人口部脫離,再吸入新鮮空氣,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時放鬆捏鼻的手,以便病人從鼻孔呼氣,此時病人胸部向下塌陷,有氣流從口鼻排除。每次吹氣時大約為800~1200毫升,吹氣時暫時停按壓胸部,亦可用簡易呼吸器代替口對口呼吸。

(三)第三步

在判定病人心跳停止後,先行心前區叩擊術,用右手握拳,以中等力量叩擊心前區,連續叩擊3~5次,常可使心髒複跳,無效時,迅速使用胸外心髒按壓術。病人應仰臥於硬板床或地上,如為彈簧床,應在病人背部墊一硬板,操作者以右手掌置於病人胸骨體的下方1/3交界處,左手則按壓在右手手背上,操作者雙背應繃直,力爭雙肩在病人胸骨上方正中,借助操作者和軀體的重力及上肢的力量,垂直向下用力,有節奏地快速壓迫胸骨,使其下陷3~4厘米,然後放鬆,如此反複進行,每分鍾80~100次。按壓有效時應能觸到大動脈的搏動,收縮期血壓維持在60毫米汞柱(80千帕)以上。雙人搶救時,兩人必須配合協調,吹氣必須在胸外按壓的鬆弛的時間內完成,按壓與呼吸的比例為5:1,人工呼吸者與胸外按壓者可以互換位置,互換操作,但是,中斷時間不超過5秒。

大量實踐證明,4分鍾內複蘇者可能有50%的人被救活,4~6分鍾開始進行複蘇者,10%可以救活,超過6分鍾者存活率僅4%,10分鍾以上開始複蘇者,存活可能性更為減少。

腦複蘇是非常重要的,及時正確的心肺複蘇是腦複蘇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其中在現場上以維持血壓和控製呼吸為重點,如果能進入醫院進一步搶救,則更可能注意腦的複蘇。

現場心肺複蘇應堅持連續進行,在現場搶救中不可武斷地停止複蘇的決定。現場搶救人員停止心肺複蘇的條件為:自主呼吸及心跳已恢複良好;有其他人接替搶救,或有醫師到現場承擔了複蘇工作;有醫師到現場,確定病人已死亡。

如果情況允許,積極聯係附近的醫院來緊急出診,作進一步搶救。

肺心病的家庭護理

一位有著20餘年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病史的病人,近年來,除咳嗽、咳痰和氣短這三大症狀外,又增加了新的症狀:活動時心慌、下肢浮腫、桶狀胸、杵狀指、心窩部搏動、嘴唇紫紺明顯、尿少,嚴重時呼吸困難,不能平臥,性格也逐漸變得暴躁。病曆上除了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的診斷外,又新增加一條診斷:肺心病。漫漫病程,反複發作,他不知住過多少次醫院,漸漸地對醫院產生了依賴心理,常常是經住院治療,病情得到控製,出院回家後不到一個星期又重新入院。這類病人為什麼在家中就不能鞏固療效,預防感染複發呢?這裏探討的是:肺心病病人如何做好家庭護理。

(一)預防感冒,減少急性發作

肺心病病人約有90%以上是由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發展而來的,多是上呼吸道感染誘發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而導致的嚴重後果,因此預防感冒最重要。

1保暖。肺心病病人常常煩躁不安,不願多穿衣服、蓋被子,家人和陪伴者要注意給病人保暖,防止受涼感冒。

2勤更換內衣。肺心病病人由於呼吸困難,常常導致出汗,因而,要勤更換汗濕的內衣。

3居室內保持溫度18~22℃,濕度60%為宜,室內空氣要清新,禁止吸煙。四是防上交叉感染。感冒流行季節,要避免外出,避免接觸感冒病人,以防交叉感染。五是注射疫苗。氣管炎疫苗、核酪注射液等。六是緩解期應注意耐寒鍛煉,增強身體抵抗力。

(二)臥床休息

肺心病初期心肺功能一般代償良好,如輕度活動即感心悸、呼吸困難乏力或勞動耐力下降時,應臥床休息,亦可參加適量活動,如早晚散步。當心肺功能喪失代償時,病人表現為紫紺明顯,呼吸困難加重,大量出汗,頸靜脈怒張,肝大,腹水及下肢浮腫。此時應囑病人絕對臥床休息,取半臥位,一切活動需由家人或專人幫助。

(三)飲食

肺心病病人應食高蛋白、高熱量、多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如鮮魚、瘦肉、牛奶、雞蛋、糖、水果等;腹水和浮腫明顯、尿少(正常人24/小時尿量1000~2000毫升),應限製鈉的攝入量,稱低鹽飲食,以減輕心肺負荷。

(四)積極預防感染,保持呼吸道通暢

肺心病病人由於痰液排泄不暢,易導致肺部感染,發生呼吸衰竭;因此應做好以下幾項:

1超聲霧化吸入或蒸汽吸入:加強痰液濕化,有利於痰液排出;霧化的藥液有:生理鹽水、a-糜蛋白酶、碳酸氫鈉、慶大黴素。配製方法以慶大黴素為例,慶大黴素8萬單位加入500毫升生理鹽水中,每次50毫升做霧化吸入。做超聲霧化吸入時,霧量根據需要進行調解,霧罩距離呼吸道不宜過近,以免嗆咳,引起喘息;每次10~20分鍾,不宜太長,不使患者感到疲勞為宜,每日2~3次。做完霧化吸入後家人可協助翻身,拍背排痰,因此時痰液濕化易於排出。

2肺心病病人要定時翻身:一般每2小時1次,變換體位,防止痰液墜積,加重感染。也可采用局部刺激呼吸道而引起咳嗽幫助咳痰。

3口服止咳化痰類藥物:常用3%氯化亞棕色合劑,效果良好。

4少量運用平喘氣霧劑:常用舒喘靈氣霧劑深吸氣時噴入呼吸道,每次2下,不宜多用,作用是擴張支氣管,有利於痰液排出和缺氧的改善。

5適當多飲水:防止痰液黏稠而不易咳出。

(五)吸氧

肺心病病人嚴重缺氧時可導致呼吸衰竭,因而,改善缺氧是一項重要的措施。家庭可根據病人的症狀來判定缺氧程度:

1紫紺:缺氧的體征,其表現是黏膜及皮膚呈紫藍色,在毛細血管豐富部分如指(趾)甲、耳、鼻、口唇及頰部較為明顯,家人在光線充足處觀察病人的紫紺程度以判定缺氧程度。

2呼吸節律變化:輕度缺氧使呼吸加快,嚴重缺氧可出現呼吸節律異常,如陳氏呼吸或呼吸暫停。

3血壓變化:輕度缺氧心搏量增加,血壓可升高,嚴重缺氧可出現低血壓,心律紊亂,或心跳停搏。

4中樞神經係統表現:輕度缺氧,病人注意力不集中,定向障礙;嚴重缺氧,病人煩躁不安,神誌恍惚、譫語、甚至昏迷,也有的病人出現麵部肌肉抽搐,或全身驚厥。輕度缺氧或重度缺氧以采取持續低流量吸氧較為安全,常用的氧流量為1~2升/分,氧濃度為25%~29%。家庭吸氧可采用鼻導管、鼻塞吸氧,吸氧過程中要注意濕化和防止鼻導管堵塞,並定時清洗更換。

(六)服用利尿藥時的注意事項

肺心病在控製感染和吸氧的同時,為了減輕浮腫,治療心衰,常需使用利尿藥。利尿藥使用原則是選擇緩慢和中速利尿劑為宜,常用藥物有雙氫克眠噻、氨苯喋啶、速尿。利尿藥品要嚴格按醫囑服用,漏服會影響治療效果,多服使尿量過多,造成體內電解質紊亂。在利尿過程中應注意補鉀,可服用果子鉀、10%氯化鉀等藥物,也可多吃些含鉀食物如桔子。服利尿劑應記錄尿量,並注意觀察浮腫消退情況,以及有無惡心、倦怠、腹脹等水電解質紊亂現象。24小時尿量記法:晨6點排尿棄去,而後每次尿均需留置容器內測量並記錄直到次日晨6點排尿後為止。肺心病病人隨時注意尿量變化,24小時排尿少於500毫升即為少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