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2
杜漸防萌
“杜漸防萌”的意思是,把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之中。用以表示防患於未然。
此典出自《後漢書·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凶妖銷滅,害除福湊矣。”
東漢,丁鴻,字孝公,潁川定陵人。漢和帝(劉肇)即位後,丁鴻被任命為太常。永元四年(公元92年),當上了司徒。當時,竇太後獨攬大權,她哥哥竇憲等人都被封為文武大員,權勢極大。看到這種情形,丁鴻非常擔心,認為竇氏兄弟權勢過大,是產生禍亂的根由。一次,發生了日食,丁鴻以日食為契機,上書皇上,陳述利害。
丁鴻寫道:“有些人的行為違背了天的旨意,其結果就會在天上反映出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有些人的計謀再詭秘,神靈也看得一清二楚,並且顯示征兆,讓君主知道,以示懲戒。近來,不到農曆十五日,月亮已經圓了,過了十五日,月亮還不虧缺。這種天象說明臣子驕橫過度,已經背棄君主,獨斷專行了。陛下對此沒有覺察出來,所以上天屢次顯示征兆,以示懲戒。我們君臣都應對此感到惶恐,加強重視,以防止禍患的發生。《詩經·大雅》上說,‘敬畏天的震怒,不敢偷懶自逸啊。’如果陛下勤於政事,身體力行,把隱患消除於萌芽狀態之中,防患於未然,就會避免凶險妖妄之災,除掉禍害,贏來福氣。”
皇上采納了丁鴻的建議,罷免了竇憲的大將軍職務,後來竇憲和他的兄弟們都自殺了。
斷章取義
“斷章取義”形容引證文章或談話,隻取合乎己意的一句兩句,不問原意,不顧全文。
此典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餘取所求焉。”
春秋時,不少卿大夫為了在外交場合暗示自己對某事的態度,往往念上《詩經》中的某首詩的片斷,借用其中一兩句詩的字義,這種情況叫“斷章取義”。
據《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記載:齊國的大夫慶封喜歡打獵又酒酗,於是把政權交給慶舍,自己帶著妻妾財物搬遷到大臣盧蒲家裏,交換妻妾而喝酒作樂。幾天以後,官員們有事就到盧蒲家裏來朝見慶封。後來,有一個逃亡在外名叫盧蒲癸的人回到了齊國,並做了慶舍的家臣,不但受到寵信,慶舍還把女兒嫁給了他。慶舍的另一個家臣對盧蒲癸說:“男女結婚要區別是否同姓,您卻不避同宗,為什麼?”盧蒲癸說:“同宗不避我,我怎麼能避開同宗呢?就像賦詩的斷章取義一樣,我隻要取得所需要的就是了,還管什麼同宗不同宗。”
對偶親切
這則寓言說明片麵追求藝術形式,放棄生活真實,甚至竟達到造謠說謊、自我詛咒的地步。借以諷刺舞文弄墨、裝腔、作勢、無病呻吟的無聊文人。
此典出自《遁齋閑覽》。
李廷彥把他寫的百韻詩獻給上司官員,其中有詩句道:“舍弟死在江南,家兄亡於塞北。”
上級官看了,哀傷悲痛地說:“沒想到你家裏屢遭凶禍到這般田地!”
李廷彥連忙站起身來,解釋道:“其實並沒有這回事,我隻是圖詩句的對仗工整罷了。”
二技致富
比喻把兩件偶然發生的事情,當做普遍的必然的生活現象。
此典出自《五雜俎》:“吾有二技,可立致富!”
有個以釘鉸手藝當職業的人,路上碰見皇帝駕臨郊外,碰巧帝王戴的平天冠壞了,於是便下令叫他修補。等修補完,皇帝給了他很優厚的賞賜。
回家的路上走到山中,恰巧又遇見一隻老虎正趴在地上呻吟呼叫,它看見人來便舉起爪子讓別人看,原來是一根大竹刺紮在腳掌上。這人便給它拔去竹刺,於是老虎銜來一隻野鹿報答他。
這人回到家中對他老婆說:“我有此兩大絕技,可以憑借這兩個本領發家致富了!”
於是他在自己家的大門上題了兩行大字道:“專門修補平天冠,兼拔虎刺。”
放虎歸山
“放虎歸山”比喻放走敵手,遺患無窮。
此典出自《史記·秦本紀》:“文公夫人,秦女也,為秦三囚將請曰:‘穆公之怨此三人人於骨髓,願令此三人歸,令我君得自快烹之。’晉君許之,歸秦三將。三將至,穆公素服郊迎,向三人哭曰:‘孤以不用百裏奚、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恥,毋怠。’遂複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
晉襄公的後娘文贏(懷贏)聽說秦國打了敗仗,孟明視等全給擒獲了,她擔心晉、秦兩國的仇恨愈結愈深,就勸晉襄公說:“秦國和晉國是親戚,向來是相互扶持。現在為了孟明視這群武人自己想攬權爭勢,竟使得兩國傷了和氣。我相信秦伯一定很埋怨他們。要是咱們把他們殺了,那樣兩國冤冤相報,永遠不得安寧。索性把他們放了,讓秦伯自己去處治他們,他必定會感激咱們的。”晉襄公說:“已經擒住的老虎怎麼能再放回山裏去呢?”文贏說:“當年成得臣打了敗仗,楚王是怎麼處治他的?難道秦國沒有軍法嗎?再說咱們的先君惠公,也曾經給秦國人逮住,秦伯卻把他放回來了。你爹全仗著秦國才做了國君,咱們連這一點恩義都忘了嗎?”晉襄公覺得她的話很有道理,就把秦國的三個俘虜釋放了。
先軫聽說國君把秦國的將軍釋放了,急匆匆地跑去見晉襄公,怒不可遏地問他:“秦國的將軍現在哪裏?”晉襄公靦腆地說:“娘叫我把他們放了。”先軫一聽,氣得火冒三丈,往晉襄公臉上啐了一口唾沫,說:“呸!你這做事不牢靠的孩子,將士們費了多少心計,兵卒們流了多少血汗,才活捉了這三個人,你僅因為婦道人家一句話,把他們統統放了。唉,一定會後患無窮啊!”晉襄公拭去臉上的唾沫,羞澀地說:“都是我不好!這可怎麼辦呢?不知道還能不能追上他們?”大將陽處父自告奮勇地說:“我去追!”先軫轉身對他說:“你要是能追上他們,好言好語請他們回來,就是一等大功!”陽處父手提大刀,跳上車,快馬加鞭,飛馳而去。
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擔心晉襄公反悔,派人追捕他們,就不顧一切地奔跑,直跑到黃河邊了,卻一眼瞧見遠處有塵土飛揚,想是有人追來了。他們嚇得幾乎癱下來。正在這緊要關頭,他們突然發現有一隻船停靠在岸邊,三個人顧不得一切,就跳了上去。船艙裏走出來一個漁人。他們定睛一瞧,不禁張口結舌,相繼倒在船上。那個漁人不是別人,恰恰他們的好朋友公孫枝!公孫枝已經在河東等了許多天,最後終於見到他們三人逃奔上船,立刻叫人開船。小船剛離河岸,陽處父就趕到了,他慌忙地說:“喂!秦國將軍慢點走!我們主公一時忘了給你們預備車馬,特地叫我追上來,送給將軍幾匹馬。請你們收下吧!”孟明視支撐著站起來,向陽處父遙遙行個禮,大聲說:“蒙晉侯不殺之恩,我們已經感激不盡,怎麼還敢收受禮物呢?假如我們回去還能保住性命的話,那麼再過三年,我們一定親自到貴國來道謝。”陽處父還想再說什麼,可那隻小船已是越來越遠了。
飛蛾撲火
“飛蛾撲火”比喻自取滅亡。
此典出自《梁書·到溉傳》:“研(同硯)磨墨以謄文,筆飛毫以書信。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
南朝(梁)時,有一位左民尚書叫到溉,梁武帝肖衍十分器重他。到溉有個孫子叫到藎,自幼聰明,尤其擅長詩文,深為梁武帝讚賞。
有一次,梁武帝和到溉開玩笑說:“你的孫子是個才子,你的文章是不是你孫子代你寫的?”並且寫了一首《連珠》(古時一種詩體)賜給到溉,共六句,以上是前四句,意思是:硯台磨出墨汁來行文,毛筆飛動毫鋒來寫信,正如飛蛾投火一樣(指硯台、毛筆),自己焚身碎骨也絲毫沒有什麼可惋惜的。
焚鼠毀廬
比喻得不償失的愚蠢做法。
此典出自《龍門子凝道記》。
越西有個單身漢,他結紮蘆葦茅草為屋蓋,築起簡陋的房子,自己努力耕作,打下糧食過日子;時間長了,大豆糧食、鹽醋調料,就都能自給自足了。
可是令他發愁的是在他的屋子裏老鼠成災。那些老鼠大白天成群結隊地在屋裏亂竄,夜裏唧唧吱吱地亂咬東西,一直鬧到大天亮。這個單身漢十分惱火。
一天,他喝醉了酒回家,剛躺到枕頭上睡覺,老鼠就耍出各種花樣使他十分煩心,眼睛不能合攏一會兒。這男人大怒,便拿起火把到四處燒殺它們,老鼠果然燒死了,他的茅廬也被焚毀了。第二天酒醒過來,他不知所措,甚至找不到一個安身的地方了。
龍門子便去對他的遭遇表示慰問。
那人說:“人不可積憤呀!我開始隻是憤恨老鼠,但光看見老鼠而忘掉自己的房屋了,不想竟遭到了這樣一場災禍。
婦人之仁
“婦人之仁”比喻處理事情優柔寡斷,不識大體。
此典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楚漢相爭時,有一次劉邦與韓信坐在一起交談,他問韓信說:“丞相蕭何多次向我推薦,因此拜你為大將。現在,你有什麼好計謀告訴我嗎?”韓信趕緊起身拜謝劉邦,然後問道:“大王,今天你率領軍隊往東麵進攻,爭奪天下王權,競爭的對手是項王嗎?”劉邦笑道:“這還用問嗎?”韓信緊接著說:“大王自己認為,在勇敢、剽悍、仁慈、強盛等方麵,哪一樣可與項王相比呢?”劉邦沉默了好一會兒,有點難為情地說:“都不如項羽”。
韓信退後兩步,第二次向劉邦拜謝,然後向他祝賀說:“的確,我也認為大王不如項王。然而,我曾在項王手下做過事,不妨說說他的為人。論勇猛,項王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大喝一聲,千百人倒下;然而,他不會任人唯賢,因此他的勇猛無非是匹夫之勇。論仁慈,項王也的確對人和善慈愛,說話時嗚嗚咽咽,手下人得了病,他會傷心得流淚,把自己的食物分出來吃;但是,遇到有人立了功,行賞時應該封爵位,他會把大印磨來磨去,直到磨爛也不肯給別人。這樣的仁慈,不就是婦道人家的仁慈嗎?這對爭奪天下有什麼好處呢?”
劉邦聽了,非常高興,對韓信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割肉相啖
“割肉相啖”說明有勇無謀,隻能白白犧牲。
此典出自《呂氏春秋》。
齊國有兩個自詡為“勇敢”的人,一個住在城東,一個住在城西。有一天,兩人在路上邂逅,說:“我們去喝杯酒吧!”喝了幾杯之後,一個說:“買點肉來吃,好嗎?”另一個說:“你身上有肉,我身上也有肉,還要另外買肉幹什麼呢?”接著,兩個人準備好了調口味的豆豉醬,就拔出腰刀來,你割我的肉吃,我割你的肉吃,最後兩個人都死掉了。
悍勇到這種地步,還不如沒有勇氣的好。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意思是指使人心服口服,勝過采用強硬的手段。
此典出自《三國誌·蜀書·馬謖傳》:“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三國時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人。他熟讀兵書,喜歡議論軍事,見解不凡,因而諸葛亮非常器重他。
建興三年,諸葛亮親自率領大軍遠征南中,馬謖前去送行。路上,諸葛亮問馬謖對他這次南征有什麼建議。馬謖說:“南中仗恃它路途遙遠,地形險要,很長時間以來就不願意歸順朝廷。即使今日攻破它,使它暫時降服,等到明日,它又會反叛。現在,您傾全國的兵力去討伐南中,向它顯示強盛和威風,南中知道我們表麵勢力強大,實際上卻空虛,它的叛亂就來得更快了。如果我們將他們斬盡殺絕,則不符合仁者的情懷,而且也不可倉促行事。”
接著,馬謖又很鄭重地說:“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我希望此去,能夠設法運用心戰,收服南中人的心,才是上策。”
諸葛亮深感馬謖言之有理,決定采納他的建議,重視運用攻心的戰術。他七次抓住了南中的首領孟獲,又七次將他釋放。孟獲想方設法與諸葛亮鬥勇鬥智,都不能取勝。最終孟獲心服口服,誠心歸順諸葛亮,使這次南征全勝而歸。一直到諸葛亮去世,南中都未敢謀反。
固執己見
這篇典故諷刺不懂裝懂、頑固堅持錯誤的人。
此典出自江盈科《雪濤小說》。
楚國有個生來不認識生薑的人說:“生薑是在樹上結成的。”有人對他說:“是在土裏結成的。”那個人固執己見,說:“請跟你打賭,以十個人為詢問對象,拿我們騎的驢作賭注。”接著問遍了十個人,都說:“生薑是土裏出的。”那個人無言以對,氣的變了臉色,說:“驢就給你,可是生薑還是樹上生的!”
桂餌金鉤
比喻那些脫離實際、講求形式、舍本逐末的行為。
此典出自《闕子》。
魯國有一個愛好釣魚的人,用桂花製成的食品當魚餌,黃金鍛製成的魚鉤,鑲飾上銀絲和碧玉,把翡翠鳥的羽毛編織成釣絲。
他拿釣竿的姿勢和尋找的位置都很貼切適當,可是,釣上的魚卻沒有幾條。
漢陰丈人
“漢陰丈人”比喻頑固反對新事物的人,往往會拿出一套歪道理為自己的守舊行為辯護。
此典出自《莊子·天地》。
子貢往南方的楚國遊曆,回晉國途中,經過漢水南岸,正好遇見一位老人正要去灌溉菜園子。隻見他從挖開的一個隧道下到井裏,雙手抱一隻大甕汲水出來灌園,十分吃力而功效不大。
子貢說:“我有一種機械,一天可灌一百畝地,用力少而見效快,老人家您不用它嗎?”務園子的老漢抬頭望了望他說:“什麼樣的機械?”
子貢說:“在木頭中鑿一個機關,後半重前半輕,用它提水就像抽引一樣,接連不斷,水流泛溢奔流,它的名叫桔槔。”
老漢勃然大怒,一下變了臉色,譏笑說:“我從我的老師那裏聽到說,有機械的人一定有投機取巧之事,有機巧之事的,一定有機變巧詐之心。心中存有奸詐,人的純粹潔白的天性就受到破壞;純粹潔白的天性不完備,就會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是不可能得到道的。我並非不知道桔槔這種機械,我是恥於做這種讓人心神不定的事情!”
好大喜功
“好大喜功”形容鋪張浮誇的作風。
此典出自羅泌《路史·前紀》卷四《蜀山氏》:“昔者漢之武帝,好大而喜功。”
西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統治期間,他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術”,作為鞏固政權的工具;並采用法術、刑名以加強統治。他頒行“推恩令”,使諸侯王多分封子弟為侯,以削弱割據勢力;設置十三部刺史,以加強對地方的控製。他征收商人資產稅,打擊富商大賈;又采納桑弘羊的建議,把冶鐵、煮鹽、鑄錢收歸官營;設置平準官、均輸官,由官府經營運輸和貿易。同時,他興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實行“代田法”,發展農業生產。他曾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各國,加強對西域的統治,並發展了經濟文化交流。又派唐蒙至夜郎,在西南先後建立了七個郡。他還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將,攻打匈奴,解除匈奴威脅,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
劉徹十六歲當皇帝,在位五十三年,做過一些前人未做過的事情,因此羅泌說他“好大喜功”——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但是,由於他崇尚武力,加之舉行封禪,祀神求仙,揮霍無度,使徭役繁重,農民大量破產流亡。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齊、楚、燕、趙和南陽等地都爆發農民起義。
好謀無決
“好謀無決”指的是考慮問題多但不善於決斷。
此典出自《三國誌·魏書·郭嘉傳》:“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郭嘉是三國時曹操的重要謀士,他為曹操除掉呂布征討袁紹,立了大功,郭嘉少時見識超群,當時朝政危亂,預見天下將有爭鬥,便在家鄉隱名埋姓,密交豪傑。開始,他想投奔袁紹,見到袁紹後,他又改變了主意。
袁紹手下的謀臣辛評、郭圖問郭嘉:“你見了袁紹,對他的印象如何呀?”
郭嘉毫不客氣地回答說:“我看袁紹隻想效法西周的周公,屈己尊人,但不懂得使用人才,所希望的東西那麼多,不知道哪些是最重要的;喜歡多慮而缺少決斷。與袁紹這種人共濟天下大難,奪取霸王之業,太難啦!”說完,郭嘉離開袁紹而投奔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