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見到郭嘉,問他:“袁紹地廣兵強,我想討伐他,可是覺得力量不夠,怎麼辦?”
郭嘉恭敬地回答說:“劉邦、項羽的力量開始相差很大,但是劉邦卻勝利了。項羽雖然強大,最終卻免不了失敗。據我分析,目前袁紹必敗,而您必勝;袁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而您外簡內機,唯才而用;袁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而您策得及行,應變無窮;袁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而您禦下以道,浸潤不行;袁紹好為虛勢,不知兵法,而您以少克多,用兵如神……所以袁紹必敗!”
曹操聽了郭嘉的一番話,興奮地說:“使我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郭嘉對曹操也非常滿意,說:“曹操真是我想找的主公呀!”
郭嘉幫助曹操取得很大勝利,可惜隻活到三十八歲就病死了。曹操對他的死感到非常痛心,親自下表悼念他說:“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製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勳。實不可忘……”
合縱抗秦
這個故事講述了蘇秦利用自己所學,“合縱抗秦”,在各諸侯之間遊說,推廣自己的政治主張,打算用合縱的辦法對付秦國。
此典出自《戰國策·趙策》:“蘇秦從燕之趙,始合從。”
秦國殺了商鞅,但卻沒有改變商鞅的法令。商鞅新製定的土地所有製,不但在秦國得到了實施而且其他國家也有仿效的。各國都有新興的商人地主,他們要把封建領主土地公田製改變為稅畝製。六國的舊領主還想保持他們原來的割據統治,新興的土地所有者要求有一個符合他們利益的統一政權。新舊土地所有者的矛盾,形成為當時最突出的兩派對立的政治鬥爭。列國分成了兩派,無論使用什麼名義,也不管其中發生了多少錯綜複雜的事件,新的土地所有者主張親秦,展開“連橫”運動,舊領主和他們的追隨者主張抗秦,展開反連橫的“合縱”運動,有時親秦派得勢,有時抗秦派抬頭。就在這種形勢下,兩個能說善道的政客應運而出。一個主張“合縱”,認為中原諸侯應當聯合起來一起抵抗西方的秦國,造成南北聯合的局麵。從地理位置上看,南北合成一條直線,所以叫“合縱”。一個主張“連橫”,認為中原諸侯應當跟秦國友好,造成東西聯盟的局麵。從地理上看,連成一條橫線,所以叫“連橫”。從此,“合縱”,“連橫”,鬧得天下雞犬不寧。
依賴“合縱”出名的人叫蘇秦。他是洛陽人,本來是個政客,沒有一定的主張。合縱也好,連橫也好,他隻打算憑著能說善道的嘴,弄到一官半職,不論哪個君王都可以做他的主子。他想先去見周顯王,可是,別人不願意把他引薦給周顯王,他就改變了主意,到秦國去。他見了秦國就說連橫的好處,秦國怎麼怎麼強大,勸秦王一步一步地兼並六國。哪知道秦惠文王自從殺了商鞅,就不怎麼喜歡外來的客人。他聽完了蘇秦的話,挺客氣地回絕他,說:“我的翅膀還沒長那麼硬,哪能飛得高呢?先生的話雖說很有道理。可是我得先準備幾年,等到翅膀硬了,再請教先生。”蘇秦碰了軟釘子,隻好走了。
可是他並沒死心,還想著叫秦王用他。他費了好多工夫,寫了一部書,說明兼並列國的方法。他把這部書獻給秦惠文王,但卻沒被接受。他在秦國住了一年多。
蘇秦回到家裏,遭到家人的埋怨。他在家苦研一年多各國政治、軍事、地理,各諸侯心理等,學業有成,便再去遊說六國。他想:“七國中,秦國最強,秦王不用我,我不如去遊說六國,叫他們聯合起來去抵抗秦國。”他先到了趙國。趙肅侯(趙成侯的兒子)正用他的兄弟為相國,稱為奉陽君。蘇秦先去結交奉陽君,向他闡述了一通抗秦的道理。沒被接受,便去了燕國去求燕文公。
蘇秦對燕文公說:“燕國在列國當中,雖說有兩千裏土地,幾十萬士兵,六百輛兵車,六千多騎兵,但如果與西邊的趙國、南邊的齊國相比,就顯出力量薄弱了。近幾年來,趙國強大了,齊國強大了。可是強大的國家老打仗,弱小的燕國反倒太平無事。大王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燕文公說:“不知道。”蘇秦說:“燕國沒受到秦國的侵略,是因為有趙國擋住秦國。秦國離燕國遠,就是要來侵犯的話,也必須要路過趙國。因此,秦國絕不能越過趙國來侵犯燕國的。可是趙國要來打燕國,那就太容易了。早上發兵,下午就能到。大王不跟近鄰的趙國交好,反倒把土地送給離自己那麼遠的秦國,這個做法很不妥當。要是大王用我的計策,先去跟鄰近的趙國訂立盟約,然後再聯絡中原諸侯共同抵抗秦國。這樣,燕國才能夠真正安穩。”燕文公很讚成蘇秦的辦法,但怕列國諸侯不能齊心協力。蘇秦說他願意先去跟趙侯商量。燕文公就給他預備禮物、路費、車馬、仆從,請他去跟趙國聯係。
蘇秦到了趙國,這時奉陽君已經死了。趙肅侯聽說燕國有位客人來了,親自迎接,說:“貴客光臨,有何指教?”蘇秦說:“如今中原各國,最強盛的就是趙國,秦國覬覦的也是趙國。可是秦國卻不敢發兵來侵犯,這是為什麼呢?還不是因為趙國的西南邊有韓國和魏國擋住秦國嗎?可是有一點,韓國和魏國並沒有高山大河可以防守,如果秦國真的率兵去打韓國和魏國的話,這兩國很難抵抗。如果韓國、魏國投降了秦國,趙國也就要滅亡了。我仔細研究了地形和政治,中原列國的土地比秦國大五倍,列國的軍隊比秦國多十倍。如果趙、韓、魏、燕、齊、楚,六國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還怕打不過它嗎?為什麼各國都要拿自己的土地去奉承秦國呢?六國不聯合起來反而分別割地求和,絕不是辦法。要知道六國的土地有限,秦國的貪心可是沒完沒了的。割地求和是亡國政策。反過來說,如果大王和其他諸侯,結為兄弟,訂立盟約,不論秦國侵犯哪一國,其餘五國一塊去抵抗。一個孤立的秦國還敢欺負聯合起來的六國嗎?聯合起來共同抵抗敵人是救國政策。我建議大王邀請列國諸侯到洹水來開大會。”趙肅侯是個有血氣的青年,非常讚成蘇秦合縱抗秦的政策。他拜蘇秦為相國,把趙國的相印交給他,又給了他一百輛車馬、一千斤金子、一百隻玉璧、千匹綢緞,讓他去聯合各國諸侯。
蘇秦當上了趙國的相國,準備去聯絡韓國和魏國。他剛要動身,趙肅侯召他入朝,說有要緊事商量。蘇秦連忙去見趙肅侯。趙肅侯對他說:“剛才接到邊疆的報告,說秦國攻打魏國,把魏國打敗了,魏王求和,把河北的十座城送給秦國。萬一秦國來打趙國怎麼辦呢?”蘇秦心裏嚇了一跳,他想:如果秦國軍隊到了趙國,趙國準會像魏國一樣割地求和,他那合縱的計策不就吹了嗎?但他表麵上仍然神色自若,拱著手,說:“我研究過了,秦國的兵馬已經疲憊不堪了,絕對不會很快就能打到這裏的。萬一來了,我也有退兵的辦法。”趙肅侯說:“既是這樣,你先別出去。如果秦兵不來這裏,到那時候你再動身吧。”蘇秦隻好留下,請趙肅侯加緊做好防禦秦兵的準備。
何足掛齒
“何足掛齒”的意思是事情很不重要,不值一談。
此典出自《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此特群盜鼠竊狗盜耳,何足置之齒牙間。”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攻城略地,動搖了秦王朝的統治。秦二世(胡亥)慌忙召集一群儒生、博士,商量解決的辦法。三十多個儒生異口同聲地說:“這些家夥反叛朝廷,罪該萬死,陛下應該發兵討伐!”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秦二世聽了這番話之後,竟然大怒起來。有一個十分聰明的待詔博士,叫叔孫通。他揣摩清楚了秦二世的心思。於是,他大談天下的大好形勢。
叔孫通對秦二世談道:“這些儒生的話都沒有道理。如今,天下統一,中央大權在握;郡守縣令由朝廷任命,隨時可以調動;銷毀了天下的兵器,說明天下太平,沒必要動用這些武器了。況且,朝廷上有賢明的君主,製定並向天下發布了種種法令,使天下人人各司其職,四方安定團結,百姓聚集在秦王朝周圍,就像車輻集中於車轂一樣,哪有敢於造反的人!陳勝這夥人,隻不過是一群打家劫舍的強盜,幹些鼠竊狗盜的事,根本不值得我們去談論它。當地郡守、郡尉正在捕捉這夥強盜,陛下不足為憂。”秦二世聽了叔孫通的這番話,非常高興。他送給叔孫通二十匹帛,一套衣服,又正式封他為博士。儒生們對叔孫通的言行非常厭惡,紛紛譴責他。叔孫通向他們解釋說:“如果我不那樣說,是難逃胡亥虎口的!”於是,他從秦朝廷逃走了,起初是投奔項梁,後來投靠了劉邦。
鶴亦敗道
這則故事說明,故弄玄虛,自誇誕妄,與眾不同,以為仙道。結果是,當眾出醜。
此典出自《冷齋夜話》:“淵材迂闊好怪,嚐畜兩鶴。客至,指以誇曰:‘此仙禽也。凡禽卵生,而此胎生。’語未卒,園丁報曰:‘此鶴夜產一卵,大如梨!’淵材麵發赤,訶曰:‘敢謗鶴也!’卒去,鶴輒兩展其脛,伏地。淵材訝之,以杖驚使起,忽誕一卵。淵材嗟谘曰:‘鶴亦敗道!’”
這段話意思是說:
劉淵材性情迂闊又喜歡怪誕,曾在家中養著兩隻鶴。每逢客人到來,他便指著鶴誇耀道:“這是隻仙鳥呀!凡禽鳥都是卵生,而這隻仙鳥卻是胎生的。”
話音未落,園丁跑來報告說:“這隻鶴夜裏下了一個蛋,和梨子一般大!”
劉淵材羞得滿臉通紅,大聲嗬斥園丁說:“你竟敢誹謗仙鶴呀!”
最後,他們就一同去觀看,鶴就展開它的雙腿,趴在地上。劉淵材覺得很奇怪,用拐杖去嚇它,想叫它站起來,這時鶴忽然又生下一隻蛋。
劉淵材長歎一聲,說道:“唉,仙鶴也敗壞仙道呀!”
哄堂大笑
“哄堂大笑”意思是指滿屋子的人同時發笑。
此典出自唐代趙璘《因話錄》卷五征部記載:“唐代禦史有台院、殿院、察院,以一禦史知雜事,謂之雜端。當時規矩,公堂會食,皆絕言笑,惟雜端笑而三院皆笑,謂之“烘堂”。後來,宋朝人曾在《類說》一書中,將此引作“哄堂”。”
關於“哄堂大笑”,宋代歐陽修的《歸田錄》和《群眾通要》中曾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
古時候,有兩個好朋友,一個性子急的叫和凝,一個性子慢的叫馮道。一天,和凝看到馮道穿了一雙新靴子,就問他多少錢買的。馮道抬起一隻腳說:“九百。”和凝一聽,立刻問他的隨身小吏:“你給我買的那雙靴子怎麼花了一千八?”並因此批評了小吏一番。這時,馮道又抬起另一隻腳說:“這隻也是九百。”大家聽了哄堂大笑。
猴子搏矢
這篇寓言說明喜歡賣弄聰明、表現自己、愛耍驕傲的人,有時是要吃虧的。
此典出自《莊子·徐無鬼》。
吳王坐著船在長江裏遊玩,登上一座猴山。很多猴子看見了,都急忙逃到深深的荊棘叢裏去。唯獨有一隻猴子,從容不迫地跳來跳去,在吳王麵前表現它的靈巧。吳王拿起弓箭射它,它敏捷地接住了箭。吳王命令手下人一起射它,那隻猴就被圍住射死了。
吳王回頭對他的朋友顏不疑說:“這隻猴子啊,誇耀它的靈巧,依仗它的敏捷,來向我炫耀,以致得到這樣一個下場。應該警惕啊!唉!不要拿你的神氣對人驕傲啊!”
猴子救月
“猴子救月”比喻庸人自擾,而且招禍。
此典出自《法苑珠林·愚戇篇·雜癡部》。
在過去,有一個伽屍國,國內有座波羅柰城。在人跡罕見的樹林中,有五百隻獼猴。有一天,獼猴們到了一棵尼俱律樹下,看到樹下有口井。月影在井中一晃一晃,獼猴頭兒見了,對那些同伴說:“月亮今天掉到了井中,我們應當共同努力把它撈出來,以免世界上每個夜晚都是黑漆漆的。”獼猴們共同商量說:“怎麼才能救出月亮呢?”獼猴頭兒說:“我知道救出月亮的方法:我捉住樹枝,你們捉住我的尾巴,一個連一個,就可以撈出月亮了。”當時,那群獼猴便依照頭兒的話去做了,一個捉住一個,掛成一長串。就要接近水麵時,連在一起的獼猴太重,樹枝弱小,“哢嚓”一下便折斷了,所有的獼猴都掉到了井水中。這時,樹神便說道:“這一群蠢笨的野獸,癡癡呆呆互相追隨;空空地自找煩惱,怎能把月亮救出水?”
後發製人
“後發製人”表示以弱對強時,得先讓一步,再打敗他人。
此典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先即製人,後則為人所製。”
秦二世元年七月,中國曆史上爆發了第一次農民起義,陳勝、吳廣首先揭竿而起,各地紛紛響應,秦王朝的封建專製統治搖搖欲墜。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原先被秦國推翻了的六國後代及一些地方官吏,也相繼起來反對秦王朝,趁勢爭權奪利。會稽郡的太守殷通,一向與項梁關係很好。農民起義後不久,殷通把項梁請來,對他說:“江西已起義,這是滅亡秦朝的好機會!我曾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先即製人,後則為人所製。’(意思是:先下手的就能製服敵人,後下手的就被敵人製服。)我想出兵,先占據一方,然後向外擴展,行動要迅速,晚了就會被別人占了先。我想出兵,請你和桓楚帶領軍隊作戰。現在桓楚流落他鄉,隻有項籍知道他的去處,請項籍去找他吧。”項梁這個人野心很大,怎麼甘願當殷通的下屬,便與他的侄子項籍(羽)密議。他叫項羽拿著寶劍,在外等著,也來一個“先即製人”。交代完之後,項梁又進去與殷通同坐,並告訴殷通,召項羽進來,讓他去找桓楚。殷通答應之後,項梁便召項羽進來,向他使了一個眼色,項羽便將殷通殺了。項梁提著殷通的腦袋,佩上殷通的印章,眾人全都驚駭不已,舊吏亦驚恐。項梁告訴了眾人,於是率兵起義反秦。
畫蛇添足
“畫蛇添足”比喻多此一舉,造成累贅。
此典出自《戰國策·齊策二》。
楚國有個廟宇的主人,送給看守廟宇的幾個人一壺酒。這幾個人互相商議之後,說:“如果我們幾個人都喝這壺酒,就不夠喝;讓一個人喝吧,可又讓誰喝呢?現在我們每個人都在地上畫一條蛇,誰先畫好,誰就可以占有這一壺酒。”商議好以後,幾個人就在地上畫起蛇來。其中一個人先把蛇畫好了,端起酒壺準備喝酒。可是他看見其餘幾個人還沒有把蛇畫好,就左手端著酒壺,右手又在地上作畫;並且得意洋洋的說:“我還能替蛇畫出腳來。”當他還沒有把蛇腳畫完的時候,另外一個人卻已經畫好了蛇。那人馬上從他手裏奪過酒壺,不客氣地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麼能夠給它畫上腳呢”於是,這個人非常高興地喝酒了,而替蛇添腳的人,隻得懊惱地看著那人咽口水。
緩兵之計
“緩兵之計”指使敵人延緩進攻的計策,借指使事態暫時緩和同時積極設法應付的策略。
此典出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退之?郃願往決一戰!”
蜀漢建興七年夏,諸葛亮與司馬懿在祁山作戰。司馬懿令郭淮、孔禮引兵五千去救武都、陽平,並抄在蜀兵之後,讓其自亂。行軍路上,郭淮問孫禮:“司馬懿、孔明誰強?”孫禮回答說:“諸葛亮大大勝過司馬懿!”郭淮接著說:“諸葛亮雖高明,司馬懿這一計卻有過人之智。蜀兵如果正在打武都、陽平,我們抄到他們後邊,豈不是不打自亂了麼?”二人正在談論,忽然哨馬來報:武都、陽平已被蜀兵占領。郭、孫得知,剛要退後,蜀軍已到,喊殺連天。兩軍交鋒,魏兵大敗,郭、孫二人棄馬爬山逃脫。
郭、孫失敗後,司馬懿又喚張郃、戴陵各引精兵一萬,趁孔明去安撫武都、陽平百姓不在營中之時去奪蜀寨。司馬懿的打算早已在諸葛亮預料之中,張、戴未戰即被蜀兵包圍。諸葛亮在祁山上大喊:“戴陵、張部,你們二人乃無名小將,我不殺你們,趕快下馬投降!”張郃聞言大怒,指著諸葛亮罵道:“汝乃山野村夫,侵吾大國境界,如何敢發此言!吾若捉著汝時,碎屍萬段!”說罷,縱馬挺槍來戰蜀兵。諸葛亮早有準備,張郃、戴陵戰敗而去。
司馬懿連戰皆敗,半月不敢再戰。諸葛亮見司馬懿不出戰,想出了一個辦法,便叫各處都拔寨而回。魏軍得知,張郃便要去追,司馬懿不同意。後來魏軍多次報告,都說諸葛亮接連後撤,司馬懿不相信,他親自去看,果見蜀兵後撤。司馬懿回營後對張郃說:此是諸葛亮的計策,不可追趕。張郃說:“諸葛亮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退之郃願往決一戰!”經張郃一再請求,司馬懿乃驅兵追趕,結果又中了諸葛亮的計策,魏軍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