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鼠乞貓
用以說明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重性,既有利也有弊。要抓住主要方麵,不能因小失大。
此典出自《鬱離子》:“趙人患鼠,乞貓於中山。中山人予之貓,善捕鼠及雞。月餘,鼠盡而其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無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壞傷吾器用,吾將饑寒焉,不病於無雞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饑寒猶遠,若之何而去夫貓也?’”
有一個趙國人擔憂老鼠為害,便到中山國去要一隻貓。中山人給了他一隻貓,這隻貓善於捉老鼠,但也善於捉雞。一個多月後,這個趙國人家裏的老鼠被貓捉完了,但雞也被貓吃完了。他兒子很憂愁,就對父親說:“為什麼不把貓除掉呢?”
他父親說:“這個道理不是你所能知道的。我們的禍患在於有老鼠,並不在於沒有雞。有了老鼠,便要偷竊我們的糧食,咬碎我們的衣服,弄壞我們的牆壁,破損我們的家具,這樣,我們就會挨餓受凍了,不比沒有雞更有害嗎?現在我們沒有雞,不過是不吃雞罷了,離挨餓受凍還遠著哩,為什麼非要除掉這隻貓呢?”
諱不識字
“諱不識字”這個典故告誡人們,不要不懂裝懂,死要麵子。
此典出自《笑林》。
有個人寫了一封信派人去向一個富翁借牛。富翁正在會客。他忌諱自己不識字,就打開信,裝模作樣地看了一番,然後對送信的人說:“知道了,過一會我就去。”
毀鍾掩耳
“毀鍾掩耳”用以嘲諷那些以為自己不知道的事,別人也一定不知道的蠢人。
此典出自《呂氏春秋·不苟論·自知》:“範氏之亡也,而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這段話意思是說:
範氏滅亡的時候,老百姓中有一個人偷了一口鍾。他想背起逃跑,可是鍾太大背不動。他就用鐵錘把鍾砸破,鐵錘剛落,鍾發出了巨大的響聲。他唯恐別人聽見之後從自己手裏把鍾奪走,就連忙用手把自己的耳朵緊緊捂住。
渾沌鑿竅
“渾沌鑿竅”這個典故比喻辦事情如果不考慮它們各自的特殊性,而主觀地強求一律,那就像替渾沌鑿竅一樣,好心反而辦了壞事。
此典出自《莊子·應帝王》。
南海神王,名字叫倏;北海神王,名字叫忽;中央神王名叫渾沌。倏與忽交情很好,他們常在渾沌所管理的中央地區會麵,受到渾沌的熱情款待。
倏與忽非常感激,就商量著要報答渾沌的恩惠:“人人都有口、鼻、耳、目七竅,用以看視,聞聽,進食,呼吸,唯獨渾沌沒有。我們試鑿一番。”於是,倏與忽一齊動手,每天開鑿一竅,七天之後,渾沌竟被鑿得七竅流血死去了。
集思廣益
“集思廣益”指集中大家的智慧,以便收到更好的效果。
此典出自《諸葛丞相集·考與軍師長史參軍椽屬》:“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
三國時的著名人物諸葛亮,是一位博學多才,善於聽取各種不同意見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當了蜀國的丞相以後,仍然保持著這種優秀的品德。對於一些敢於向他提出意見的人,常常給予稱讚。為了鼓勵文臣武將參與政事,諸葛亮寫了一份文告,號召大家積極發表政見,齊心協力把國家治理好。這份文告就是名的《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椽屬》,也稱作《與群下教》。
在文告中,諸葛亮寫道:“丞相府裏之所以要任用僚佐共同參與討論國家大事,就是為了集思廣益,廣泛聽取意見,共同把事情做好。”諸葛亮言而有信,他處處重視集中群眾的意見和智慧,終於輔佐劉備完成了三分天下的大業。
狡狐捕雉
“狡狐捕雉”這個故事告訴人們,狡猾的敵人慣於隱蔽起來,搞陰謀詭計。
此典出自《淮南子·人間訓》:“夫狐之捕雉也,必先卑體彌耳,以待來也。雉見而信之,故可得擒也。使狐瞋目植睹,見必殺之勢,雉亦知驚憚遠飛,以避其怒矣。”
狡猾的狐狸捕捉山雞時,總是先蜷縮起身體,耷拉下耳朵,隱蔽起來等待山雞的到來。山雞覺得沒有危險,便放鬆了警惕,因而狐狸能夠出其不意地捉到它們。
如果狐狸橫眉怒目,現出一副張牙舞爪、殺氣騰騰的樣子,山雞也就知道害怕了,就會立刻躲避起來。
借箸代籌
“借箸代籌”表示代人策劃。
此典出自《史記·留侯世家》:“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
秦朝末年,項羽把劉邦圍困在滎陽,劉邦憂心忡忡,與謀臣酈食其謀劃對策,酈食其說:“從前湯武討伐夏朝的桀,分封其後代在杞,周武王討伐商代的紂,分封其後代在宋。後來秦國背信棄義,侵略諸侯,滅了六國,他們的後代失去了生存的地方。如果陛下恢複六國,送去大印,他們一定會感恩戴德,為陛下效勞。這樣,項羽就會勢單力薄。”劉邦說:“這個計策很好。你立刻負責刻印,然後送往六國。”
這時張良從外麵進來。劉邦正在吃飯,就招呼張良說:“你來得正好,剛才有人建議分封六國的後代,你覺得怎麼樣?”張良聽了,歎息一聲說:“誰給陛下提的建議?陛下的大事完了!”劉邦詫異地問道:“為什麼呢?”張良說:“請陛下把前麵這支筷子借給我一下。”張良接過筷子後,一邊畫來畫去,一邊說:“從前湯武、周武王分封滅亡國家的後代,是因為他們能將敵國置之死地,現在陛下能將項羽置之死地嗎?”劉邦搖頭說:“我被項羽包圍,怎麼能置他於死地呢?”張良接著說:“湯武、周武王的分封都是在消滅敵人、銷毀兵器、戰馬放歸、天下穩定以後才進行的,現在跟隨陛下的將士,都來自六國,他們拋妻別子,血灑疆場,無非是希望有朝一日獲得一塊土地。如果恢複六國,那麼他們就要離去,誰給陛下打天下呢?因此我說陛下的大事完了。”
劉邦聽了張良的一番話,將口裏的食物噴向酈食其,大聲罵道:“呸,你這個臭書呆子,差點壞了我的大事!”
集思廣益
“集思廣益”指集中大家的智慧,以便收到更好的效果。
此典出自《諸葛丞相集·考與軍師長史參軍椽屬》:“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
三國時的著名人物諸葛亮,是一位博學多才,善於聽取各種不同意見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當了蜀國的丞相以後,仍然保持著這種優秀的品德。對於一些敢於向他提出意見的人,常常給予稱讚。為了鼓勵文臣武將參與政事,諸葛亮寫了一份文告,號召大家積極發表政見,齊心協力把國家治理好。這份文告就是名的《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椽屬》,也稱作《與群下教》。
在文告中,諸葛亮寫道:“丞相府裏之所以要任用僚佐共同參與討論國家大事,就是為了集思廣益,廣泛聽取意見,共同把事情做好。”諸葛亮言而有信,他處處重視集中群眾的意見和智慧,終於輔佐劉備完成了三分天下的大業。
狡狐捕雉
“狡狐捕雉”這個故事告訴人們,狡猾的敵人慣於隱蔽起來,搞陰謀詭計。
此典出自《淮南子·人間訓》:“夫狐之捕雉也,必先卑體彌耳,以待來也。雉見而信之,故可得擒也。使狐瞋目植睹,見必殺之勢,雉亦知驚憚遠飛,以避其怒矣。”
狡猾的狐狸捕捉山雞時,總是先蜷縮起身體,耷拉下耳朵,隱蔽起來等待山雞的到來。山雞覺得沒有危險,便放鬆了警惕,因而狐狸能夠出其不意地捉到它們。
如果狐狸橫眉怒目,現出一副張牙舞爪、殺氣騰騰的樣子,山雞也就知道害怕了,就會立刻躲避起來。
矯枉過正
“矯枉過正”比喻糾正錯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
此典出自《漢書·諸侯王表序》:“可謂矯枉過其正矣。”
據《後漢書·仲長統傳》載:東漢靈帝時,高平有個著名的讀書人,名叫促長統。他從小好學,博覽群書,最擅長文章詞令,才二十餘歲就在青、徐、並、冀諸州間遊曆,非常了解漢王朝的得失,曾寫了幾篇議論時事的文章獻給靈帝。在其中一篇《理亂篇》中曾提到漢末政治動亂的原因和後來人們撥亂反正的做法。他說:後代的帝王有的很愚蠢,看見國內沒有人反對他,就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將一切治理國家的功績歸於自己,以為無人可以將他推翻,於是,君主與臣下一起胡作非為。在宮內,沉湎於女色,在外整天馳騁於圍獵場上。不理政事,不管人民的死活,有才能的人不用,親信的盡是些阿諛奉承之輩,受到尊寵的全是皇後、妃子、姬妾的家人。這就像叫餓狼看守廚房、餓虎管理豬圈一樣,百姓的骨髓被吸盡了,怨聲載道,整個國家都處在紛亂不安之中,其他異族也乘機來犯,結果是土崩瓦解,一朝覆亡。
借箸代籌
“借箸代籌”表示代人策劃。
此典出自《史記·留侯世家》:“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
秦朝末年,項羽把劉邦圍困在滎陽,劉邦憂心忡忡,與謀臣酈食其謀劃對策,酈食其說:“從前湯武討伐夏朝的桀,分封其後代在杞,周武王討伐商代的紂,分封其後代在宋。後來秦國背信棄義,侵略諸侯,滅了六國,他們的後代失去了生存的地方。如果陛下恢複六國,送去大印,他們一定會感恩戴德,為陛下效勞。這樣,項羽就會勢單力薄。”劉邦說:“這個計策很好。你立刻負責刻印,然後送往六國。”
這時張良從外麵進來。劉邦正在吃飯,就招呼張良說:“你來得正好,剛才有人建議分封六國的後代,你覺得怎麼樣?”張良聽了,歎息一聲說:“誰給陛下提的建議?陛下的大事完了!”劉邦詫異地問道:“為什麼呢?”張良說:“請陛下把前麵這支筷子借給我一下。”張良接過筷子後,一邊畫來畫去,一邊說:“從前湯武、周武王分封滅亡國家的後代,是因為他們能將敵國置之死地,現在陛下能將項羽置之死地嗎?”劉邦搖頭說:“我被項羽包圍,怎麼能置他於死地呢?”張良接著說:“湯武、周武王的分封都是在消滅敵人、銷毀兵器、戰馬放歸、天下穩定以後才進行的,現在跟隨陛下的將士,都來自六國,他們拋妻別子,血灑疆場,無非是希望有朝一日獲得一塊土地。如果恢複六國,那麼他們就要離去,誰給陛下打天下呢?因此我說陛下的大事完了。”
劉邦聽了張良的一番話,將口裏的食物噴向酈食其,大聲罵道:“呸,你這個臭書呆子,差點壞了我的大事!”
進寸退尺
“進寸退尺”比喻得的少,失得多,得不償失。
此典出自《老子》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老子》第六十九章,是老子的一篇軍事論文。老子說:古代用兵的人有這樣的話:我不敢做主動發動戰爭的“主”,而要做被迫進行戰爭的“客”。我不敢進入別國領土一寸之近,可以退回本國領土一尺之遠。
荊人畏鬼
“荊人畏鬼”這個典故告誡人們,沒有科學態度,就不可避免地要被壞人利用。
此典出自《鬱離子》。
楚地有個人,特別害怕鬼,聽到風吹葉落和蛇鼠爬行的聲音,都以為是在鬧鬼。一個小偷知道他疑神疑鬼,就在夜晚爬在他家牆上,探頭探腦,裝鬼怪叫。他嚇得半死,看都不敢看一眼。小偷這樣反複四五次,然後進入他的屋裏,把所有的財物洗劫一空。
居安思危
在享受安逸快樂的時候,應該想到一些危險的事情;也就是在看到事情有利方麵的時候,要想到一些不利或困難的情況。
此典出自《尚書·說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
春秋時代,各國互相攻伐,幾乎沒有安寧的日子,史稱戰國。當時鄭國要出兵侵犯宋國,引起晉、魯、衛……等十一個國家的不滿,派出軍隊圍住了鄭國都城,逼迫鄭國退兵,鄭國被迫和那十一個國家簽訂和好盟約。楚國(當時被中原的國家認做野蠻的地方)見鄭國與這些國家和好了,便向秦國借兵攻打鄭國,鄭國又對楚國表示降服。這樣一來,中原十二國認為鄭國背棄了盟約行為,便共同出兵攻打它。
鄭國首先請求較強大的晉國同意講和,晉國答應了鄭國的要求;並轉告其他國家也這樣做了。鄭國感謝晉國的幫助和支持,送給晉國許多兵車、樂器和樂師、歌女。晉王把歌女的一半分送給他的功臣魏絳。魏絳不肯接受晉王的賞賜,說:“現在你能夠團結和統率許多國家,這是你的能耐和大家的功勞;我並沒有做出什麼貢獻。不過,我很希望你在享受快樂的時候,能夠想到國家未來的許多事情。聽人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我謹以這個道理來勸你。”
狙公分栗
“狙公分栗”形容聰明人善於用手段駕馭他人。
此典出自《莊子·齊物論》、《列子·黃帝篇》。
有一個宋國人養了一大群猴子。天長日久,他能猜得到猴子的心意,猴子也能聽懂他的話。由於他非常喜歡猴子,人們便稱他狙公(狙,就是猴子)。狙公為了養活那群猴子,甚至不惜減少家裏人的口糧。但猴子太多,消耗太大,漸漸地糧食不夠吃了,他不得不想法限製猴子的食糧。
一天,狙公把猴子們召集來,對它們宣布說:“從今天起,按定量給你們分配山栗(即橡實)。每天早晨三個、晚上四個,你們同意嗎?”
猴子聽了,認為分的山栗太少,都非常不滿,紛紛向狙公“吱吱”大叫,表示抗議。
狙公非常熟悉猴子脾氣,知道如何對付它們。等猴子們吵鬧一陣後,他又不慌不忙地說:“既然你們不滿意,那麼就增加一點,改為每天早上四個,晚上三個,這樣總可以了吧?”
猴子再機靈,也隻是畜生,不會算計。它們聽說早上由三個山栗改為四個,就都以為口糧有所增加,於是就安靜了下來,不再吵鬧。
舉措失當
“舉措失當”比喻措施不得當。
此典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舉錯必當,莫不如畫。”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消滅六國,統一了天下。接著把全國劃為三十六個郡,並且統一了度量衡。二十七年,為了宣揚威德,秦始皇開始巡遊天下。二十八年,秦始皇到泰山去進行封禪典禮,接著又南登琅邪,在琅邪呆了三個多月,修築了琅邪台,並且立了石碑,刻上碑文歌頌秦始皇的功績和秦的德政。其中寫到:秦始皇關心老百姓,勤於朝政,製定了符合大眾要求的法律,地方官吏也能分工合作,對事務的安排、措施,全都是整齊劃一,一切按規定、按製度辦事。
拒諫飾非
“拒諫飾非”指拒絕別人的勸告,掩飾自己的錯誤。
此典出自《荀子·成相》:“拒諫飾非,愚而上同國必禍。”
《成相》是荀況晚年的作品。在這篇文章中,他借用一些曆史故事,塑造了他理想中的聖王和賢相的形象。文中寫到:君主喜歡忌妒和處處都想勝過臣下,這樣大臣們就沒法進行規勸了,必然要遇到災禍。君主評論臣下的過錯,要看他所做的事是否違背了尊崇君主,安定國家和推崇賢人。君主拒絕規勸,掩飾自己的錯誤,臣下阿諛奉承、附和君主的意思,國家就必然遭到災禍。
開門揖盜,自招其禍
“開門揖盜,自招其禍”比喻人們舉措失當,做了有利於敵人的事。
此典出自《三國誌·吳誌》:“豺狼滿道,乃欲哀親戚,顧禮製,是猶開門揖盜,未可以以仁也。”
三國時期,東吳的孫策被三個刺客圍攻,身中數槍,不治而死。臨死前囑咐說把吳國的領導權交給弟弟孫權。孫權這時隻有二十多歲,為哥哥去世非常傷心,日夜啼哭不止,眾臣勸也勸不住。大臣張昭嚴厲地說:“主公,現在不是你哭泣的時候。四周強敵環伺,國內人心浮動,有多少事等著你去處理,你卻隻顧傷心,百事不問。諺語說:‘開門揖盜,自取其禍’,你這不等於把國門打開,毫不防禦,讓敵人自由出入嗎?”孫權是個非常聰明的人,聽了張昭的這番話,立即振作起來,整頓防務,獎勵生產,團結全國上下,不久便把吳國治理得比孫策時期更強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