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3(2 / 3)

齊王築城

“齊王築城”說明人們辦事情、想問題,既要考慮長遠利益,也要注重眼前利益,要把二者結合起來。

此典出自《艾子雜說》。

齊王臨早朝,回頭對侍臣們說:“我們國家處在幾個強國中間,年年苦於調度戰備,現在我想抽調一批壯丁去修築一座大城,從東海開始修築,經太行山,下武關,曲折蜿蜒四千裏,這樣就可以與各強國隔絕,使秦國不能覬覦我國西方,楚國不得偷犯我國南方,韓國和魏國不可牽製我國左右方,這難道不是一件很偉大的事嗎?讓老百姓去修築大城,雖然暫時有一些勞累,但以後就不再有遠征和遭受侵犯的禍患,可以一勞永逸了;老百姓聽見我下達這個命令,又有誰不歡天喜地地來參加呢?”

艾子回答說:“今天早晨下大雪,我來赴早朝的時候,看見路旁有一個老百姓,光著身子,都快凍僵了,卻還望著天空在唱歌。我覺得十分奇怪,便問他緣故。他對我說:‘這場大雪順應了時令,正高興明年人們可以吃到賤價的麥子,可是我卻要在今年就凍死了。’正像築大城,等到大城築完了,不知道享受永久安樂的是什麼人呢!”

擒賊先擒王

“擒賊先擒王”比喻作戰要先除首惡或主要敵人,也比喻做事要抓關鍵。

此典出自《紅樓夢》第五十五回。

鳳姐因爭強鬥智,操勞太過,心力虧損,不能理事,因而家中瑣碎之事,一應由李紈協理。李紈為人溫順,王夫人怕她逞縱了下人,又派探春合同李紈裁處。王夫人仍不放心,又請來寶釵會同照管。鳳姐兒雖在病中,但自恃強壯,想起什麼事來,便叫平兒去回王夫人。鳳姐兒想,探春、寶釵事事明白,語言謹慎,知書識字,這比我更厲害一層,但她們是初次管理家務,怕難製服下人,因而對平兒道:“俗話說,擒賊必先擒王。他如今要作法開端,一定是先拿我開端,倘或他要駁我的事,你可別分辯,你隻越恭敬越說駁的是才好。千萬別想著怕我沒臉。和他一強,就不好了。”平兒不等鳳姐說完,就笑著說道:“我已經這樣做了。”

權宜之計

“權宜之計”比喻為適應某種情況而暫時采取的變通辦法。

此典出自《後漢書·王允列傳》:“允性剛棱疾惡,初懼董卓豺狼,故折節圖之。卓既殲滅,自謂無複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王允是一位誌向遠大的人,自幼誦習經傳,演練騎射,一心想為朝廷效力。他十九歲當上郡吏、豫州刺吏。

王允被朝廷派去討伐黃巾起義,一次,打敗敵軍,搜出一封信件。信件是朝廷中常侍張讓寫給黃巾起義部將領的,王允將這件事稟報了皇帝,皇帝把張讓痛罵了一頓,張讓叩頭辯解,最後不了了之。因此王允遭到張讓的報複,張讓借故把他關進牢獄,想治他死罪。

朝廷司徒楊賜,素知王允性情孤傲、清高,受不了嚴酷的刑法,派人告訴他:“現在你裁在張讓手上,難以活命,別再受罪了,設法早點結束自己的生命吧!”一些同僚好友也捧著毒藥流著眼淚送給王允。

王允奪過藥碗,狠狠地摔在地上,憤然地喊道:“我是朝廷的臣子,獲罪就應該伏刑以謝天下,豈有自己喝藥求死的道理!”

王允麵無懼色,走出牢門上了囚車。滿朝大臣全都非常同情他。

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司徒楊賜一塊去請求皇帝,免他一死:“我等身為朝臣,不敢沉默,王允受朝廷之命誅逆安境,時間還不滿期限,就取得很大的成績,州境安定,功勞顯著,本應加爵封賞,而今以奉事不當,受以大刑,恐怕有虧眾望,臣等請陛下免他一死,以昭忠貞之心!”

皇帝無奈隻好免了王允死罪,第二年才放他出來。當時漢朝廷宦官專橫,王允擔心又一次遭厄運,就隱姓埋名,遷居到遠離京都的地方。

漢獻帝即位後,朝廷又封他為太仆、尚書令。他與太將軍何進等人,利用美人計收買呂布,借呂布之手殺掉了董卓。除掉董卓以後,王允覺得大患已經被除去,天下就會太平了,就不去考慮下一步的行動,後來被董卓部將殺害。

犬牙相製

“犬牙相製”形容地界相連,如犬牙交錯,可以互相牽製。

此典出自《史記·孝文本紀》:“夫秦失其政,諸侯豪傑並起,人人自以為得之者以萬數,然卒踐天子之位者,劉氏也,天下絕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製,此所謂磐石之宗也。”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為了鞏固劉氏天下,封了許多同姓王。劉邦死後,呂後獨攬大權,呂後的近親也都在把持朝政。公元前180年,呂後死去,大將周勃、陳平等誅滅呂黨,迎接代王劉恒為帝。

使者來到代地,向劉恒報告朝廷大臣都推舉他即位,請他立即動身,劉恒不敢輕易答應。他召集大臣詢問對策。郎中令張武說:“朝廷上的大臣都是高帝(劉邦)手下的將軍和謀士,他們隻知欺詐,不講信義,大王可以謊稱有病,觀察一段時間再作決定。”中尉宋昌不同意張武的意見,他對劉恒說:“大王完全可以放心地去。殘暴的秦皇失了天下,諸侯豪傑一窩蜂似的起兵,誰都想做皇帝,隻有高帝成功了,統一了天下。高帝封了同姓王,地界相連,犬牙相製,劉氏天下堅如磐石。現在老百姓都非常討厭戰亂,渴望安定的生活,就算有的大臣想作亂,老百姓也不肯聽從。大王可以放心地回去即位。”

劉恒覺得宋昌言之有理,又派娘舅薄昭到長安見太尉周勃,探聽到朝臣們真心實意想擁他為王,便動身回京,做了皇帝,他就是漢文帝。

群策群力

“群策群力”說明集聚眾人的計謀和力量。

此典出自《法言·重黎》:“漢屈群策,群策屈群力。”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有誌之士,都紛紛起來抗秦,勢力最大的是項羽所率的楚軍,大破秦軍,殺秦王子嬰,自立為西楚霸王。後來和漢王劉邦爭奪天下,由於項羽的剛愎自用,不聽謀士範增的意見。最後在垓下自刎而死,臨死前他說了一句:“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意思是說:我的失敗,是上天要我這樣,並不是由於我的戰略和戰術的錯誤。

漢朝的大文學家楊雄(字子雲,四川成都人)在他所著的《法言》一書中論到楚漢相爭之所以漢勝楚亡,是“漢屈群策,群策屈群力”之故。“屈”字在這裏作“竭盡”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劉邦接受和指揮了眾人的智謀和力量,而項羽隻憑一己之力,沒有接受和利用眾人的智謀,甚至連唯一的一個謀臣範增的忠言他也不接受,以致坐失良機;而劉邦的手下有蕭何、張良、韓信、陳平等人為他出謀劃策,幫助他消滅楚軍,一統天下。

人棄我取

“人棄我取”的意思是,別人拋棄,我去取來。本意指一種經營之術,後用以表示自己的興趣、見解與他人不同。

此典出自《史記·貨殖列傳》:“白圭,周人也。當魏文侯時,李悝務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夫歲熟取穀,予之絲漆;繭出取帛,予之食。”

戰國人白圭,周朝國都洛陽人。魏國國君魏文侯當政時,任李悝為相,充分發揮土地的生產能力,因此魏國逐步強盛起來。白圭看到這種情形,抓住機遇,采取“人棄我取,人取我予”的辦法經商,生意做得非常興隆。每年秋收的時候,市場上穀子多起來了,他就買進穀子,而這時百姓們忙於織布和修繕房屋,他就賣出絲綢和油漆;每年春天蠶繭上市,他就買進絲織品和絲綿,賣出穀子。

白圭雖然很富有,卻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很多人都覺得白圭很會做生意,就紛紛向他請教。白圭說:“做生意,要用智慧計謀,還要果斷。智謀不足的人,不能隨機應變;勇氣不足的人,不能當機立斷;仁義不足的人,不能做到‘人棄我取,人取我與’;意誌不夠堅強的人,不能堅持自己的信念。因此,你們雖然想跟我學習做生意的本領,我也無法使你們完全掌握。”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比喻如果事前沒有深遠的思考、謀劃,一旦危難迫近,將無法應付。

此典出自《殺狗記》六:“常言道:“人無遠慮,必定有近憂來至。”作個道理,早尋個長久計。”

曹操率領四十萬兵馬去攻打東吳。東吳孫權召集文武百官研究抵禦敵人的對策。大將呂蒙建議在濡須口(現在湖北黃岡附近)修築船塢。船塢,是在江中旁岸環築的城牆,把整個水軍船隻泊在裏麵,城牆上派許多兵防守,進攻退守,水陸兩軍配合都很方便。許多大將反對築塢,說:“上岸擊賊,跣足(赤腳)下船,何用築城?”呂蒙說:“打起仗來有時順利,有時不順利;戰無必勝。一旦突然發生激戰,步兵騎兵白刃相接,人來不及奔近水邊,又怎麼來得及上船列隊對敵呢?有了船塢就可以從容布置隊伍了。”孫權聽了,呂蒙的這番話,非常同意他的觀點,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呂蒙的話是有遠見的。”於是派幾萬人連夜開工,在很短的時間內,築成了濡須塢。曹操大兵到來,哨兵向曹操彙報說:“遙望沿江一帶,旗幡無數,不知兵聚何處。”曹操放心不下,爬上山坡探望,隻見濡須塢內戰船各分隊伍,旗分五色,兵器鮮明,竟然無懈可擊。這一戰,曹操損兵折將而回,沒有撈到任何好處。

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

“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隻要大家同心協力,就會想出好辦法。

此典出自我國的一句民間諺語。

諸葛亮是三國時蜀漢的一位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先做劉備的謀士。劉備采用他的計策,聯孫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並占領了荊、益二州,建立了蜀漢政權。劉備稱帝後他當了丞相。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論大小,都由他決定。為了爭奪中原,他曾五次伐魏。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與魏司馬懿在渭南對峙,病死於五丈原軍中。相傳諸葛亮曾革新連弩,能同時發射十箭,又製造了“木牛流馬”,有利於山地運輸。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在曆史小說《三國演義》中得到進一步誇張,以至於他成了智慧的化身和神話般的人物。

上樓去梯

“上樓去梯”指極端秘密的策劃;也用來指誘人上前而斷其退路。

此典出自《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中:“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

東漢末,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皇族劉表,字景升。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劉表任荊州刺史,得到豪族蒯良、蒯越等人的幫助,據有今湖南、湖北地方,後為荊州牧。官渡之戰後,本來依附袁紹的劉備在曹操逼迫下,投靠了劉表。

當時,劉表非常寵愛蔡夫人生的小兒子劉琮,而不大喜歡大兒子劉琦,劉琦非常苦惱。劉備和諸葛亮來到荊州後,劉琦曾多次找到諸葛亮,請他為自己想個保護自己的計策。諸葛亮怕招惹是非,沒有答應。有一天,劉琦約諸葛亮到後花園遊玩,一同登上高樓飲酒。歡宴之際,劉琦令人把樓梯拿走(古時樓房,樓梯為木製,可以搬動),對諸葛亮說:現在上不著天,下不著地,你說我聽,沒有外人,請先生賜教。諸葛亮覺得劉琦的處境的確危險,便示意劉琦說:“春秋時,晉國公子申生在國內遇害,公子重耳棄國出走而保全。”劉琦聽了,頓時醒悟。正好當時江夏太守黃祖死了,劉琦便乘機請求出任江夏太守。

深謀遠慮

“深謀遠慮”比喻計劃周到,考慮得很深遠。

此典出自漢代賈誼《過秦論》:“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向時:以往,過去。)”

西漢時,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賈誼,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時稱賈生。賈誼才華出眾。他的文章雄辯有力,著《新書》十卷,其中有一篇論秦王朝過失的論文《過秦論》曾被魯迅先生稱為“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在《過秦論》這篇文章中,賈誼首先敘述了秦國的地勢險固和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所收到的效果,從而使秦國越來越強大,最後終於統一中國的必然性。接著又敘述了由於暴政導致了農民大起義,使秦王朝遭到滅亡。在敘述曆史事實的基礎上,賈誼總結了秦滅亡的原因。他說:

秦朝的天下並不弱小;雍州的土地,崤、函的險固,一如從前。陳涉的地位,並不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等國的國君尊貴;鋤耙矛柄並不比鉤戟長矛鋒利;被征發戍邊的人們,並不比九國的軍隊強大;論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本領,也比不上先前那些人。但是成敗不同,功業相反。這是為什麼呢?……就因為秦國不施仁政,攻取和固守的形勢不一樣啊。”

神機妙算

“神機妙算”形容智謀無窮,不可測度。

此典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瑜大驚,慨然歎曰:‘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

公元208年,曹操統率二十萬大軍南下,想要消滅孫權和劉備,統一全國。劉備派諸葛亮去聯合孫權,共同對付曹操。

東吳大都督周瑜,心胸狹小,嫉恨諸葛亮的才能,想借機把他殺掉。諸葛亮完全明白周瑜的心思。為了顧全大局,他機警地與周瑜共同做事情。一次,周瑜要求諸葛亮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並讓他立下軍令狀,三日內交不出十萬支箭,就被殺頭。周瑜心中暗喜,以為諸葛亮不能完成。周瑜又暗中吩咐軍匠,拖延時間。然而,諸葛亮胸有成竹。諸葛亮暗地裏向魯肅要二十隻快船,每隻船上配置三十名士兵,船上都用青布做帳幕,每隻船上紮了一千多個草人。第三天五更時分趁黎明前的大霧,諸葛亮下令,將草船駛近曹操水寨。諸葛亮和魯肅一麵在船中飲酒,一麵命令士兵在船上擂鼓呐喊,裝作要進攻曹軍的樣子。曹操聽到鼓聲、呐喊聲大作,以為敵軍趁大霧偷襲水寨,慌忙命令曹軍不要出擊,奮力用箭射向對方。霎時,曹操水陸兩軍一萬多弓箭手,一齊朝江中射箭,等到太陽初升、霧散之後,諸葛亮下令各船迅速開回。二十隻船的草人上已經掛滿了箭支,遠遠超過十萬支。諸葛亮又讓船上士兵齊聲高喊:“謝丞相贈箭!”這時曹操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但是諸葛亮的草船已經走了二十多裏,無法追趕。曹操非常懊悔。後來,魯肅把諸葛亮草船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周瑜驚訝不已,長歎一聲說道:“諸葛亮妙算如神,我不如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