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管齊下
“雙管齊下”比喻兩件事情同時進行。
此典出自《圖畫見聞誌·張璪》:“唐張璪員外畫山水鬆石名重於世,尤於鬆特出意象,能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幹。”
吳地(今江蘇吳縣)張璪,政治上很失意,曾從員外郎降為衛州司馬;後來又調任忠州。但他在繪畫上的成就卻非常高,尤其擅長畫山水樹石。畫鬆樹的時候,他總用一隻手握著兩管筆,同時落下來。其中一管筆畫枯萎的樹枝;另一管筆畫蒼翠的樹枝。畫出來的鬆樹栩栩如生。因此,那時候的人都稱讚他的畫是“神品”。
順水推舟
“順水推舟”比喻看風轉舵或順應形勢行事。
此典出自《元曲選·李逵負荊》:“你休得順水推舟,偏不許我過河拆橋。”
杏花村有一個叫王林的人,以賣酒為生。老伴死得早,留下一個女兒,名叫滿堂嬌,年方十八,還沒有嫁人。
一天,賊人宋剛和魯智恩到杏花村喝酒,宋剛自稱是梁山泊頭領宋江,魯智恩自稱是花和尚魯智深。王林沒有見過宋江和魯智深,以為他們倆真是梁山上的好漢,便熱情接待,並讓女兒滿堂嬌敬酒。
宋剛要討滿堂嬌作壓寨夫人。魯智恩對王林說:“把你女兒與俺宋公明哥哥作壓寨夫人,隻借你女兒三天,第四天便送回來。”說著就要把滿堂嬌帶走。
正好李逵也下山遊玩,來到王林酒店喝酒,聽說宋江和魯智深搶走了王林的女兒,非常氣憤。李逵立即回山與宋江理論。
李逵回到山寨,見了宋江,連忙打恭道:“給哥哥道喜!”宋江問道:“喜從何來?”李逵道:“哥哥不是要討壓寨夫人麼?”然後指著魯智深說:“禿兒,這是你做的好事?”魯智深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李逵說:“原來這梁山泊有天無日,我恨不得砍倒這麵杏黃旗。”宋江忙說:“你這鐵牛,有什麼事也不查個明白,就提起板斧來,要砍倒杏黃旗。”吳學究在一旁說道:“山兒,你也忒心直口快了。”宋江說:“山兒,你下山喝酒,遇著了什麼人?他們說了我些什麼?……”
李逵把事情的原委都說了出來,宋江否認。李逵不相信,便與宋江打賭說:“如果不是你,我願把這個腦袋輸了。”宋江道:“既然這樣,就立下軍令狀,交學究收著。”李逵道:“那怕指天畫地能瞞鬼,步線行針待哄誰。”為了弄清問題,宋江、魯智深和李逵一起下山去找王林。路上,李逵總認為宋江和魯智深走路太慢,一定是心中有鬼,便道:“讓我來給你們逢山開道。”魯智深說:“山兒,我要你遇水搭橋呢!”李逵道:“你休得順水推舟,偏不許我過河拆橋。”宋江知道李逵話中有話,便說:“山兒,你記得你上山時,是八拜之交認我做哥哥的嗎?”李逵不聽這些,隻是不停地往前走,不覺來到杏花村王林家。對質的結果,搶王林女兒的果然不是宋江。
宋江回山要殺李逵的頭,李逵也無話可說。正在這時,王林來報,那個假宋江,假魯智深已經送他女兒回來。宋江便說:“山兒,你下山抓住那兩個賊人,恕你無罪。”李逵聽說,連忙謝恩。他說:“這是揉到我山兒的癢處了。管叫甕中捉鱉,手到拿來。”說完,他立即下山把兩個賊人捉拿上山。
司馬昭之心
“司馬昭之心”比喻人所共知的陰謀野心。
此典出自《三國誌·魏書·高貴鄉公髦紀》注引《漢晉春秋》:“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
公元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出生於高級士族家庭的司馬懿逐漸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掌握魏國軍權,成為魏國最有權勢的大臣。公元239年,魏明帝臨死前,委托曹真的兒子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佐年僅八歲的幼主齊王曹芳。曹爽遠不是司馬懿的對手,被司馬懿殺死,司馬氏獨攬了曹魏的中央大權,司馬懿和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照相繼執政。公元254年,司馬師廢除齊王曹芳,另立年僅十三歲的高貴鄉公曹髦為帝。公元255年,司馬師病死,司馬昭掌握政權。
公元260年,魏帝見司馬氏三世專權,而自己的權力在一天天喪失,就覺得非常氣憤。一天,曹髦召集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前來計議,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我不能坐等廢辱,今天要與你們一塊討伐他。”王沈、王業不僅沒有支持曹髦,反而立即向司馬昭告密,司馬昭做好了準備。曹髦帶著宮中數百個老弱殘兵,吵吵嚷嚷地去攻打司馬昭。曹髦剛和司馬昭的手下人交鋒,就被殺死了。曹髦死後,司馬昭另立十四歲的曹奐為傀儡皇帝。至此,曹魏政權及其支持者再也無力反抗了。
隨機應變
“隨機應變”表示順應時機的變化而靈活應付。
此典出自《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魯肅邀請龐統人見孫權,施禮畢。權見其人濃眉掀鼻,黑麵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乃問曰:‘公平生所學,以何為主?’統曰:‘不必拘執,隨機應變。’”
東吳大都督周瑜死後,魯肅接替都督的職務,總統兵馬。魯肅對孫權說:“我是庸碌,沒有才能。誤蒙公瑾(周瑜)重薦,其實我並不稱職。我願推薦一人協助主公(孫權)。”孫權聽了,異常欣喜,便問這個人姓名。魯肅說:“襄陽,姓龐,名統,字士元,道號鳳雛先生。”孫權說:“我早就聽說了這個人。快請來見。”
魯肅邀請龐統入見孫權,雙方施禮畢。孫權看到龐統長著濃眉毛、翹鼻子,黑麵孔,短胡須,相貌古怪,心裏十分不樂意,於是問道:“先生平生所學,以什麼為主呢?”龐統回答道:“何必拘泥於某一項本領,順應時機的變化而靈活應付而已。”孫權問道:“您的才學趕得上周瑜嗎?”龐統笑道:“我的學識與周瑜大不相同。”孫權一直都很喜歡周瑜,見龐統輕視周瑜,心裏非常不舒服,對龐統說:“先生姑且退下。等到需要先生時,再向您請教。”龐統長歎一聲,告退了。
孫臏賽馬
“孫臏賽馬”表示鬥爭的雙方雖然勢均力敵,但隻要善於使用力量,還是可以取得勝利的。
此典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之上駟,取君之上駟與彼之中駟,取君之中駟與彼之下駟。”
戰國時,齊國大將田忌常與王族賽馬。他們雙方馬力都差不多,都有上中下三等馬。假如以上等馬對上等馬,下等馬對下等馬,田忌要想取勝就太困難了。這時,孫臏正在田忌家裏作客,田忌便向孫臏求教。孫臏告訴他說:“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之上駟,取君之上駟與彼之中駟,取君之中駟與彼之下駟。”意思是:現在用你的下等馬去對王族的上等馬,以你的上等馬去對王族的中等馬,以你的中等馬去對王族的下等馬。田忌采用孫臏的辦法,果然是敗了一次,勝了兩次。後來,田忌便向齊威王推薦孫臏,齊威王便尊孫臏為師。
孫龐鬥智
“孫臏鬥智”比喻彼此鉤心鬥角,互用計謀。
此典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戰國時期,鬼穀先生收了很多門徒,有的學兵法,有的學詭辯。有兩個徒弟,一個叫孫臏,一個叫龐涓。都學兵法。孫臏為人和善,龐涓則猜忌孫臏,龐涓聽說魏王出榜招賢,就辭別老師,回國效力。臨行前,與孫臏告別,對孫臏說,隻要能得到魏王重用,立即推薦孫臏,共事魏王。龐涓本是魏國人,揭榜麵君,把他在鬼穀子門下所學的兵書戰策,對魏惠王滔滔不絕地講了一遍,魏王大喜,拜為大將,兼當軍師。立即出兵侵伐衛、宋等弱小國家,連戰皆捷,魯、鄭等各國也相繼來朝。
一天,墨子往遊鬼穀山,見到孫臏,非常讚賞他的才能,就把他推薦給魏惠王。魏王問龐涓是否認識孫臏,龐涓隻得說:“臣早有薦孫臏之心,隻因他是齊國人,恐其不能為魏國效忠,所以沒有舉薦。”魏惠王說:“士為知己者死,何分國籍?”龐涓說:“大王既有意延攬孫臏,臣當作書召之。”實際上龐涓根本不想讓孫臏來到魏國,唯恐孫臏分其權柄,奪其愛寵,但事已至此,隻得下函召孫臏來魏。
孫臏到了魏國,龐涓覺得自己的才智遠不如孫臏,心裏非常忌妒,便假造了種種罪名,說孫臏私通齊國,出賣魏國,魏王盛怒之下把孫臏判處了切去膝蓋的刑法,並在臉上刺字,使其永無出頭之日。
孫臏起初不知道是龐涓羅織罪名陷害自己,知道事情的真相以後,自知性命難保,就裝瘋賣傻,逃過了龐涓的耳目。後來齊國使臣來到魏國,其中有墨子的弟子禽滑,他把孫臏藏在車裏,帶回齊國。齊國大將田忌,早就聽說了孫臏是個人才,於是就把他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問了許多問題,孫臏對答如流,威王非常高興就想授他官職,孫臏說:“臣無尺寸功,安敢受爵,且龐涓聞臣在齊,又起猜妒;不如姑隱其事,容臣日後效力。”齊王答應了孫臏的請求,叫他住在田忌府中。
不久,魏王派遣龐涓伐趙,趙國向齊國求援,齊王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用“圍魏救趙”的計策,迫退魏兵。
不久,魏王又派遣太子申與龐涓攻韓,韓又向齊求救。這時齊威王已死,齊宣王繼位,仍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救韓禦魏。
孫臏對田忌說:“魏國軍隊,素稱強悍,且輕視齊兵。我們就利用他們這種看法,誘其中計。我軍進入魏境,用減灶之法,第一天造十萬個鍋灶,第二天造五萬個,第三天造三萬個,讓敵人以為我們軍隊日漸減少,使其舍命窮追,我設伏擒之。”
田忌采用了孫臏的計策,龐涓果然以為齊兵天天在逃散,不到三天已逃了一半。於是不用步兵,以輕騎兵一天飛奔三天的路,盡力追趕。
孫臏預先在馬陵的夾道,埋伏下弓箭手,計算出龐涓夜間一定會來到這個地方。他在道中一棵大樹上,剝了樹皮刻字,囑咐弓弩手,見火起處,亂箭射之。
龐涓果然晚上來到這裏,見大樹上有字,星光下看不清楚,急命舉火視之,原來是“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八個大字。龐消大驚,正待回馬,忽聞四麵弓弦響,亂箭射來,龐涓歎曰:“我沒有殺得了孫臏,反被孫臏殺了,使豎子成名!”遂自刎死。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比喻心甘情願地進入圈套。
此典出自《武王伐紂平話》:“薑尚因命守時,直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麵三尺,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鉤來!’”
商代最後一個君主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驕奢淫逸,甚至無故殺害百姓,。薑子牙看到紂王如此胡作非為,便棄官而逃,隱居在渭水河畔。這裏是諸侯姬昌的勢力範圍。
薑子牙知道姬昌胸懷大誌,求賢若渴,就在渭水邊“釣魚”。一般人釣魚用的是彎鉤,彎鉤上麵掛著魚餌,把魚鉤放入水中,誘騙魚兒上鉤。可是薑子牙的魚鉤卻是直的,上麵也不放魚餌,而且離開水麵足有三尺高。他一邊高舉魚竿,一邊自言自語地說:“不願活的魚兒,你要找死就自己上鉤吧!”薑子牙與眾不同的釣魚方法,很快傳到姬昌那裏。
姬昌覺得這個人非常古怪,就派士兵去叫他。薑子牙見士兵前來,絲毫不理睬,邊釣魚邊說道:“釣,釣,釣!魚兒不上鉤,蝦米瞎胡鬧!”士兵見此情景,隻好回去稟報姬昌。姬昌更加覺得這個人古怪不凡,於是派官員前往迎請。薑子牙見了,仍然不加理睬,他一邊釣魚一邊說:“釣,釣,釣!大魚不上鉤,小魚瞎胡鬧!”官員見此情形,又立即回去稟報姬昌。姬昌覺得這個人一定是個非凡的人才。於是,他帶上厚禮,親自去請薑子牙。薑子牙見他求賢確實是誠心誠意,便答應為他效勞。
薑子牙入朝後,被姬昌封為太公,做自己的軍師,又提升為丞相。
後來,薑子牙輔佐文王、武王,討伐紂王,終於滅掉了紂王,建立了周朝。
螳螂捕蛇
“螳螂捕蛇”表明隻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弱者是完全可以戰勝強者的。
此典出自《聊齋誌異·螳螂捕蛇》。
一個姓張的人正在一條河穀中行走,忽然聽見山崖上傳出一陣很刺耳的聲音,他尋路登上山頂,想看看發生了什麼事,隻見一條碗口粗的大蛇,在樹叢中擺來擺去,尾巴打在樹上,把枝杆都折斷了。看它扭曲弓張,反轉顛撲的樣子,似乎是被什麼東西牽製著似的。然而仔細觀察了很久,什麼東西也沒有發現。
這個人更覺得事情蹊蹺了,慢慢走近前一看,原來是一隻小螳螂爬在巨蛇的頭頂上,用一對刺刀般鋒利的前腿抓著蛇的腦袋不放,任憑大蛇如何顛撲也弄不掉它,很長時間後,蛇居然死去,看那額上的皮肉,已經完全破裂了。
同心協力
“同心協力”比喻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此典出自《三國演義》第一回:“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
東漢末年,爆發了黃巾起義。起義軍攻打郡縣,火燒官府,打開監獄,釋放囚犯,開倉濟貧,懲辦贓官、汙吏。漢靈帝心急如焚,急忙拜國舅何進為大將軍,並發詔書到處招兵買馬,吩咐各州、郡加強防備。沒落貴族劉備從小喪父,跟著母親靠賣鞋、編席過日子。劉備喜歡結交天下豪傑,特別是那些有武藝、講義氣的人。在劉備結交的朋友中,有兩個關係最密切的。一個叫關羽;一個叫張飛。據說,他們三人見天下大亂,可以趁機起事,便結拜為兄弟,並在張飛莊後的桃園中舉行了結拜儀式,祝告天地。結拜時,張飛說:“我們三人結拜為弟兄,同心協力,然後幹一番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