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棗餡即招財之意故為招財餃。有如財神,天下間的財富,由你調遣,謂之招財。傳統是喜歡在餃子裏麵包上錢幣,吃到的就是運氣最好的,可又不是很安全、衛生,所以包上大紅棗,祝願吃到的就會在新的一年裏紅紅火火,朝氣十足。野菜餡即野財之意故為野財餃。試問,綠色、健康的意外之財,誰不喜歡呢?謂之野財。
看不出吧,餃子餡還有這麼多說道,這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餃子不簡單是一種食品,還有很多文化內涵在裏麵呢。
年三十包餃子的形狀也有講究,大多數地區習慣保持傳統的彎月形。這種形狀包製時,要把麵皮對折後,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圓形邊緣捏製而成,要捏細捏勻,謂之“捏福”。有的農家,把捏成彎月形的餃子兩角對拉捏在一起,呈“元寶”形,擺在蓋簾上,象征著財富遍地,金銀滿屋。也有的農家,將餃子捏上麥穗形花紋,像一棵棵顆粒飽滿、碩大無比的麥穗,象征著新的一年會五穀豐登。但更多的是把餃子包成幾種形狀,預示著來年能財滿屋,糧滿倉,生活蒸蒸日上。
年三十包的餃子,不僅形製上有講究,就連擺放也有規定。首先是不能亂放。俗話說:“千忙萬忙,不讓餃子亂行。”日常包餃子,橫排豎擺,皆隨其意,年三十包的餃子則不行。遼寧的蓋簾子都是圓形的,先在中間擺放幾隻元寶形餃子,然後繞著元寶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層擺放整齊,民間俗雲“圈福”。有的人家,甚至規定,蓋簾無論大小,每隻蓋簾上隻能擺放99個,且要布滿蓋簾。因此,隻能靠調節餃子的間距和行距來實現,謂之“久久福不盡”。
年三十夜煮餃子也有講究。燒火用的柴草,要用豆秸稈或芝麻秸稈,寓有火越燒越旺,來年的日子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鍋裏煮餃子,不能用鐵鏟亂攪動,要順著一個方向,貼著鍋沿鏟動,形成圓形,與擺放餃子之義相同。煮的餃子一般要故意煮破幾個,但不能說破、碎、爛等忌語,而要說“掙”了或“漲”了。因餃子內有菜,菜諧音“財”,故餃子“掙”了,是“掙財”,圖個吉利,討個口彩,以增加除夕夜的歡樂氣氛。
吃餃子時,也有俗規。第一碗要先上供,奉先祖,供諸神。這上供的餃子也有講究,民間有“神三鬼四”之說。就是給諸神上供3碗,每碗3個;給列祖列宗上供用4碗,每碗盛4個餃子;
餃子端到供桌之後,家裏老人還要虔誠地念上一段禱告式的順口溜,如:一個扁食兩頭尖,下到鍋裏成萬千。金勺舀,銀碗端,端到桌上敬老天。天神見了心喜歡,一年四季保平安。
第二碗餃子要端給牲畜,以表示對牲畜的愛惜。舊時,大牲畜如牛、馬等是農家的主要勞動工具,人們也希望牲畜像人一樣迎來平安順利的一年。
第三碗家人才開始食用。除夕的年夜飯,本來種類很多,但其他均可不吃,唯有餃子必須要吃。吃時還要記清,以吃偶數為佳,不能吃單數。有的家裏老人邊吃邊口中念念有詞說:“菜(財)多,菜多”等古語。飯後盛餃子的盤、碗,乃至煮餃子的鍋,擺放生餃子的蓋簾上,都必須故意留下幾個(偶數),謂之“年年有餘”。甚至連包餃子用的菜餡、麵團也要有“餘頭”。年夜的餃子,很少蘸蒜泥,就是上了蒜泥,大人也老早囑咐不叫說。因為“算”不吉利,預示著這一年過日子緊吧算計。
“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這句北方的俗語在這裏驗證,北方人是非常喜歡吃餃子的。小時候,大人們教我們謎語謎麵是:南麵來了一群鵝,啪啦啪啦下了河。這個謎語的謎底是餃子,說的是煮餃子的情態。
民間還有很多歇後語都跟餃子有關:餃子開口——露餡了。瞎子吃餃子——心裏有數。啞巴吃餃子——肚裏有數。茶壺裏煮餃子——肚裏有貨倒不出來等等。這幸福的餃子,真的是充滿著魔力的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