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3 / 3)

小夥子感激地向姑娘道謝,公主臉上飛起了紅雲,說:“不用謝我,隻求我倆百年合好。”小夥子聽了,甜滋滋地把姑娘領回家。

公主離宮出走的事被龍王知道後,龍王非常惱怒,還不讓龍母去看女兒。龍母天天想念女兒,每年陰曆二月初二就浮出海麵,抬起頭來向女兒離開的方向痛哭一場。她的哭聲變成了雷聲,她的眼淚化作了春雨。

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裏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春龍節的來源,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著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著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就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裏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

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裏金豆花開放,隻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

從此,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吃。

其實,在農曆二月以後,“雨水”節氣來臨,冬季的少雨現象結束,降雨量將逐漸增多起來,這本來就是華北季風氣候的特點。寒食節的由來

如果不是那天晚上看了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聽了主持人介紹中原晉文化時說了“寒食節”與“介子推”。我還真的不太清楚,在清明節之前還有一個“寒食節”。更不知道這個節日,就是專門為紀念那位剜股侍君,不求名祿的古代名士介子推的。

介子推生於何年,史學家也無法考證,但他死於公元前637年則是鐵定的。相傳在春秋時代,晉國的君主晉獻公,被年輕漂亮的妃子驪姬所迷。驪姬為了能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承皇位,就用毒計逼迫太子申生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避免重蹈他哥哥的悲慘命運,就帶上一些追隨者踏上了流亡之路。

當時的重耳在政治上,惶惶如喪家之犬,在經濟上,幾乎是一無所有。在流亡之始,隨從中有一位叫頭須的人,他吃不了途中的奔波之苦,並看到重耳大勢已去,就將錢款卷而逃之。隻有介子推等小部分忠心不二的隨從,與他一起在外流亡了十九年。

有一天,重耳餓得不行眼看就要暈過去了,他看見有一個農夫,正在田邊吃著他的那些粗茶淡飯,他就饞得流口水,於是就叫隨從去向農夫討要一些飯菜來充饑。沒想到他們遇到的也是一個勢利小人,他看到重耳如喪家之犬的樣子,不但不施舍一點飯菜給他,而是拿起一塊泥巴去糊弄他。

重耳遇人戲弄火冒三丈,狠不得親自動手揍死這個農夫,有會說話的隨從就安慰重耳說:“你不用著急上火,泥巴就是土地,百姓送給我們土地,這就是一個好兆頭,說明我們最後一定會擁有自己的國家與士地的!”

介子推則不會說好聽的話,他看在眼裏,記在了心裏。到了晚上他剜下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煮成一碗肉香撲鼻的鮮肉湯,端到了重耳的麵前。過去重耳在當公子哥時,山珍海味也不一定就看得上眼,但現在看到了有這麼一碗肉湯,兩眼都冒出了綠光。他端起肉湯三下五除二就將那肉湯喝了個精光,當他咂著嘴巴,正意猶未盡時,才突然想起他們根本沒錢,那能買到這樣的好肉。於是他就問介子推,這肉是哪來的?介子推隻好實話實說:“這是小臣剜了大腿上的肉做的湯。”重耳一聽當時就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對介子推剜肉侍君,曆代君王與文人都將此視為忠義的楷模,在“君為臣綱”的封建時代,這不難理解。因為他們巴不得所有的臣民都成為介子推。

如果從現代的角度來戲說介子推,他可就是“拍馬屁”的開山鼻祖了。如果重耳不是皇子,日後有望登上皇位。他能狠下心來,在當時沒有麻醉藥的情況下,活生生地從腿上割下一塊肉來做肉湯嗎?既然你做了肉湯,為何不多做一點讓大家都一起也嚐嚐鮮,為何隻做一碗給重耳吃啊?所以我對介子推剜肉作湯的行為不以為然。

在重耳61歲的時候,他終於走了桃花運,秦穆公把女兒懷嬴嫁給了他。在秦穆公的大力幫助下,第二年,他就回國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成了皇帝老兒後,他對跟隨他一起流亡的人大加賞賜與提拔。就連那個對他落井下石卷款而逃的頭須,他如變色龍般地一番花言巧語,就哄得重耳盡釋前嫌,笑逐顏開,並也給予他賞賜。他惟獨忘記了,那個給他剜肉做湯喝的介子推。

我想那重耳,並非是真忘了賞封介子推,而是他有意不賞封他,這樣做自有他的道理。你想啊,他坐上了龍椅,那就是九五之尊了。如果天天在他麵前站著一位,吃過他身上的肉的有恩與他的人,那將是什麼樣的心情與滋味啊?

如果你介子推也不識相,到時動不動就用那塊肉來壓他,那他這九五之尊的心裏能好受吧?哪倒不如就不給你賞封,落了個眼不見為淨。你要罵就罵幾句得了,被罵那隻是一時的短痛,幾天就過去了。而天天讓介子推站在他的麵前則是長痛,他無法承受那個壓力。天下君王哪個不是隻能同甘,決不可共享的主啊?

介子推看到重耳對頭須這樣的人都會給予賞賜,而他則是兩手空空,於是他心灰意冷對重耳是徹底地絕望了,思前想後他痛下決心,帶上他的母親歸隱山林。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過介子推歸隱前,與其母的一段對話:介子誰說:“晉獻公九子,隻有重耳在位當政,這是天意。個別小人自以為是他們把重耳扶上了王位,真是不自量力。偷竊他人東西即是盜賊。那麼貪天之功的人又是什麼呢?”

母親就問他:“你為什麼不和他們對質論理呢?”

介子推答道:“我要再與他們爭辯,罪孽更重。我不願享受厚祿。”

母親進一步問他:“那你為什麼不把你的意思告訴他們呢?”

介子推答:“語言,是心誌的外衣。既然我一心想歸隱,何必用語言來表述呢?”

母親試出兒子真的不求名祿後說:“你能有如此境界,我與你一起去隱居。”

於是他們母子倆就這樣隱入了綿山。綿山,北距介休縣四十裏,山勢綿延,溝壑縱橫,東抵沁源,南跨靈石,那山水風光倒是一個很不錯的隱居之地。介子推與母親隱入山中後就再不露麵了。

世上總有那些好打抱不平的人,介子推的鄰居解張就是這種人。他看到那些鼠輩們都“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了,而唯有介子推兩手空空背起老母親隱入山中。於是他就寫了一首《龍蛇怨》的詞,貼在了宮殿的前門:“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怒,終不所見處所!”

重耳被解張貼了這張“大字報”後就坐不住了。因為天下人都知道你重耳吃了介子推身上的一塊肉。別人都論功行賞了,而介子推則背起了老母隱進了深山。身為君王不知恩圖報,那就是忘義小人的行為啊。

如果你重耳不找出介子推,並給他封個一官半職,他就無法向國人交待,那樣就會直接危及到他的皇權統治。於是他就發起了規模盛大的上山“尋介”活動。但在那麼大的一座綿山中,要找到有心躲起來的兩個人,那簡直就是大海撈針,哪能找到他們母子的蹤影。

此時有一位最能理解重耳心思的謀臣,給他出了個絕好主意,說:“我們找不到他,那就三麵放火,他們被煙火烤得不行了,就會從沒有點火的那一麵跑出來了。”

其實稍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人如果吸入了大量的濃煙,他還能跑得出來嗎?放火燒山,表麵上是逼介子推出來做官受賞,實質就是采用對付野獸的方法,將介子推收拾了,這樣就一勞永益了。

據說那大火是燒了三天三夜,也不見介子推背著他的老母親跑出來。火滅後人們上山才發現,介子推與他的老母親緊緊地抱著一棵老柳樹,已經活活被大火燒死了。

介子推抱著那棵柳樹,是為了保護他放在柳樹洞裏的,那首臨死前寫下的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

如果介子推死前真的寫過這樣一首血詩,那倒是一位倡導勤政廉潔的先驅者。隻可惜千百年來那些腐敗貪官,一個個都是“長江後浪推前浪”“青出於藍勝於藍”。

規模盛大的上山“尋介”的秀做了,重耳對國人有個交待了。介子推也被燒死了,他的心事也就此一了百了了。接下來那就是進一步展示,他是一位深明大義的明君形象的時候了。於是,他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並在柳樹下建墓立祠。並召令天下,從那時起在介子推被燒死的這個月,全國不許生火,所有的人都隻能吃冷食。你想啊,那太原的清明節是多冷的天啊,不生火吃冷食,這不害苦了咱老百姓嗎?

據《汝南先賢傳》記載:“太原舊俗,以介子推焚骸,一月寒食。”無論帝王,還是百姓,都不得舉火,隻能吃一月冷食,以示哀悼和敬重。可是太原等郡地處寒冷地帶,冬天吃一個月的冷食極易生病,甚至凍死人。倒是後來的魏武帝善解人意,據《鄴中記》:“魏武帝以太原、上黨、西河、雁門皆嚴寒之地,令人不得寒食。”最終解決這一問題的,還是周舉任並州刺史時,“他乃作吊書置子推廟,言盛冬去火,殘損民命,非賢者之意,宣示民還溫食。於是眾惑稍解,風俗頗革。”由此晉人寒食一月的習俗才稍有改觀。後世置“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