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臨刑處斬的那天,為了救涇河龍王,太宗皇帝命令執行官們到長安遊玩喝酒,想用這種辦法來阻止他們執行玉帝下達的斬首令。見執行官們都玩得很累,又喝醉了酒,睡著了。太宗帝認為涇河龍王這回有救了。可是,誰知一個執行官在睡夢中仍按玉帝的旨意把涇河龍王斬了。
這一來可就苦了,由於恨太宗皇帝不講信用,涇河龍王於是召集部下小鬼大鬧皇宮。
被鬼一鬧,因為受了驚嚇,太宗皇帝臥病不起了。
知道這件事後,秦瓊、尉遲恭立即進宮護駕。他們對太宗皇帝說:“我們久經沙場,何況殺死敵軍無數,那些鬼魂也不會來找我們。今晚我們守護皇宮。”
兩位將軍果然神威。晚上,鬼一見有他們手執利器嚴守宮門,就都嚇跑了,宮中又清靜了下來。於是,太宗皇帝就賜兩位將軍為“門神”。可沒過多久,鬼又從後門入宮鬧事。針對這種情況,一位大臣建議,把將軍的像畫下來,貼在後門,小鬼們見到將軍的像,溜走了。從此,宮中再沒有鬧鬼了。
後來,太宗皇帝下令皇宮所有的宮門,都貼上神威將軍的畫像。這件事情沒過多久,就傳開了,民間的老百姓也紛紛學著貼門神。“牲口節”的由來
農曆七月十五,中原農家也稱這天為“牲口節”,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
在豫北林縣等地,七月十五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麵饃,中午蒸熟後供奉在案桌上,然後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凡有大牲口的農家,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後的羊羔饃送給大 牲口吃,也有給牲口喂豆等精飼料的,以顯示牲口節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有民謠說:“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牲口節的起源,據說與中國明朝皇帝朱元璋有關。傳說,朱元璋從小失去了父母後,生活貧困,被迫去給財主放牛。這天,財主想起“馬不吃夜草不肥”的說法,硬逼幹了一天活的朱元璋和長工們夜裏去放牛。
朱元璋和夥伴們又累又餓,而財主卻在家裏花天酒地。朱元璋氣憤不過,指揮夥伴們偷來殺牛刀,大家一齊動手,殺牛的殺牛,燒火的燒火,不一會兒,一頭活牛變成了一堆噴香的烤牛肉。
天快亮時,打著飽嗝的夥伴們發愁了,牛少了一頭,財主定會變本加厲懲罰大家。朱元璋低頭沉思一會兒,指揮眾人將剩下的牛肉藏起來,把牛尾巴插在山坡上,然後讓一個小夥伴回去報信,謊說牛鑽到地底下了。
待財主隨著小長工氣喘籲籲地爬上山發現黃牛真是鑽到了地下。地麵上不見牛身,隻露牛尾。他氣急敗壞地拽住尾巴往上拉,誰知地底下真地“哞!哞!”叫了兩聲,財主隻拉出一條牛尾巴。
後來,財主又命人挖地,結果什麼都沒有挖出來。他垂頭喪氣,自認倒黴。事後,夥伴們慶幸沒有受罰,一邊吃著剩下的牛肉,一邊把牛鞭甩得劈劈叭叭響。從此以後,人們為感謝耕牛,就把農曆七月十五當作“牲口節”,意在感謝它為窮人謀福,希望它重新轉世。
中原是農耕地區,大牲畜是家家耕地的主要“勞力”,秋耕又是牲口最繁重的勞動,人們把農曆七月十五專門奉為“牲口節”,足見人們對牲畜的重視以及牲畜在人們生產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和合二仙
是民間傳說之神,主婚姻和合,故亦作和合二聖。相傳唐人有萬回者,因為兄長遠赴戰場,父母掛念而哭泣,逐往戰場探親。萬裏之遙,朝發夕返,故名“萬回”,民間俗稱“萬回哥哥”。以其象征家人之和合,自宋代開始祭祀作“和合”神。至清代雍正時,複以唐代師僧“寒山,拾得”為和合二聖。相傳兩人親如兄弟,共愛一女。臨婚寒山得悉,即離家為僧,拾得亦舍女去尋覓寒山,相會後,兩人俱為僧,立廟“寒山寺”。自是,世傳之和合神像亦一化為二,然而僧狀,猶為蓬頭之笑麵神,一持荷花,一捧圓盒,意為“和(荷)諧合(盒)好”。婚禮之日必掛懸與花燭洞房之中,或常掛於廳堂,以圖吉利。
清水祖師
又稱“麻章上人”,閩南一帶多稱為“烏麵祖師”,台灣則稱為“祖師公”、“祖師爺”。全省近百座的清水祖師廟中,祖師爺的分身,別稱“三代祖師”、“蓬萊祖師”、“顯應祖師”、“照應祖師”、“輝應祖師”、“普庵祖師”。
相傳清水祖師俗姓陳,名應(一說為陳昭或陳昭應),法名“普足”,宋仁宗慶曆四年正月初六誕生於福建省永春縣小姑鄉。陳應自幼在大雲院出家,因不堪寺院的虐待,於是到高太山結茅築庵,閉關靜坐,後經大靜山明鬆禪師指點,參讀佛典三年,終於悟道。明鬆禪師授他衣缽,並告誡他:“我佛最大功德,就是行仁,是故要舍棄萬緣,以利物濟世為職責。”陳應便在麻章施醫濟藥,普救貧病,麻章人士尊他為“麻章上人”。
宋神宗元豐六年,清溪(福建安溪)永春一帶大旱,鄉人請他去祈雨,立刻甘霖普降,因此被尊稱為“清水祖師”。清溪人士便在蓬萊山上築一精舍,延請麻章上人居住,並稱此為“清水嚴”。麻章上人在此修行十九年,獨力募化,修橋鋪路,人人稱便,漳州、汀州一帶的人都十分崇信他。宋徽宗靖國九年,五月十三日在說教中端坐而逝,享年六十五歲。地方人士感念其德澤,奉報朝廷,敕賜“昭應大師”封號。
另根據台灣三峽祖師廟說明,清水祖師是北宋京都開封府祥符縣人(今河南開封),曾追隨宋丞相文天祥義舉勤王,英勇抵抗元兵,轉戰大江南北,是抗元扶宋的民族英雄。清水祖師生前隱居於福建清水巖,死後明太祖追念他功在國家,敕封為“護國公”昭命於福建省安溪縣清水巖建立祠堂崇祀,因此福建安溪人稱他為“祖師公”,其廟宇稱為“祖師廟”。中國古代求雨習俗
求雨習俗並非中國所獨有,在世界上的很多地區,不同文明的民族中都曾有過求雨習俗。求雨是萬物有靈觀念的產物,也是人們使用某種類似的巫術的方法祈求上蒼滿足自己願望的古傳習俗。
古代中國是一個以農牧生產為主的國度,雨水是農牧生產的命脈,影響到糧食收成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國庫的收入與王朝的穩定。所以,求雨受到了曆代朝廷的重視,從皇帝到知縣,每遇天旱,都要設壇祭祀。祭祀時,貴為一朝之君的天子也要向龍王下跪、並作為一種典章儀式,有專門的規範載於典籍。如山西,每逢歲旱,“設壇於城隍廟。先期,縣公行二跪六叩首禮畢,複跪拈鬮,請某處龍神取水。傳示鄉民灑掃街道,禁止屠殺活命,各鋪戶、家戶門首,供設龍神牌位、香案。僧眾、架鼓吹手,出城取水迎龍神。知縣率僚屬素服步行出城外,迎接入城,供奉雨壇,行二跪六叩首禮。每日辰、申二時,行香二次,鄉老、僧眾輪流跪香,誦經、典史監壇,利房照料香燭。如是者,三日,得雨,謝降撤壇,派鄉老送水;旱甚,率僚屬齋戒,出禱風雲,雷雨,山川壇,進遍禱群廟。”
而在中國民間,農民普遍認為,天旱是因為得罪了龍王爺,為求龍王爺開恩,賜雨人間,就舉行一係列形式各異的祭祀、祈禱儀式來求雨。求雨習俗在中國北方的河南、山東、河北、山西、東北、西北都流行甚廣,但尤其以山西為最。人們為求風調雨順,采用各種辦法求助於神靈,有以牲畜供獻的,有以人禱者,還有抬著神位神像遊鄉展示以娛神的。此外,還有專門用於懲罰旱魃的象征性表演;有求雨神的,有紮泥龍、草龍揮舞,也有在大門垂柳插技、還有的捕捉蛇、魚、蛙等戲水動物作祈雨生物。
在山西晉中一帶,習俗中有所謂“七女祈雨法”。在祁縣一帶,天旱時,由村裏挑選出七個聰明伶俐、品性兼優、家門興旺的年輕少女進行求雨。其辦法是:先把這七個少女家中所用的蠟燭搓配在一起,再以這七家的蠟和七家的爐灰用水調成稀泥,抹在村中一塊光亮的方塊石頭上,上麵放一大罐,盛滿清水。之後,由七個少女扶著罐子的邊沿,一邊扶著一邊轉圈行走,嘴中念著類似於詛咒的求雨詞:“石頭姑姑起,上天把雨去。三天下,唱燈藝,五天下,蓮花大供。”村裏所有人的願望都由這七個少女向龍神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