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
天後媽祖
媽祖是中國東南沿海和海外華人供奉的海洋保護神,又稱天妃、天後、天妃娘娘、天上聖母等等。道教《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稱,太上老君封媽祖為“輔鬥昭孝純正靈應孚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有關媽祖的記載,大約起於北宋。媽祖原是都巡檢林願之女,名默娘,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歿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享年二十八歲。林默娘初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由於生而彌月,不聞哭聲,故名之曰默娘。林默娘八歲就塾讀書,喜燒香禮佛。十三歲得道典秘法。十六歲觀井得符,能布席渡海救人。升化以後,有禱輒應。自宣和以後,兩宋間先後敕封達九次。其封號,南宋光宗紹熙(1190年)由“夫人”進爵為“妃”,元世祖時又進爵為“天妃”,清康熙時再進爵為“天後”。至清嘉慶年間,媽祖的封號已經累積到二十八字。媽祖之主要神跡是救濟海上遇難之生民。據傳,媽祖有隨從,千裏眼、順風耳,能解救於千裏之外。媽祖常穿朱衣,乘雲遊於島嶼之間。如果海風驟起,船舶遇難,隻要口誦媽祖聖號,媽祖就會到場營救。《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稱,媽祖所救就是“翻覆舟船,損人性命,橫被傷殺,無由解脫”。後來,媽祖之職能略有擴大。同經還稱“若有行商坐賈,買賣積財,或農工技藝,種作經營,或行兵布陣,或產難”,“或疾病”,“但能起恭敬心,稱吾名者,我即應時孚感,令得所願遂心,所謀如意”。因此,民間亦有以媽祖為送子娘娘的。
中國東南沿海各地大多建有媽祖廟,其中以福建泉州莆田媽祖廟為祖庭。僅台灣一省就有媽祖廟510座,其中有廟史可考者39座,內建於明代的2座,建於清代37座。每年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神誕之日,福建莆田的媽祖廟和以台灣北港朝天宮為代表的媽祖廟都要舉行奉祀和媽祖像巡街活動,媽祖信徒人數之多,香火之旺,至今亦然。台灣朝天宮的媽祖像是從莆田湄州請來,因而被認為是莆田媽祖廟的“分靈”,故每隔幾年都要抬著媽祖像到湄州掛香一次,表示對媽祖的崇拜和對祖宗的懷念。門神鍾馗
鍾馗是在民間影響最深的門神之一,出現在唐代。他不但捉鬼,而且吃鬼,所以人們常在除夕之夜或端午節將鍾馗圖像貼在門上,用來驅邪辟鬼。鍾馗的形象是豹頭虯髯,目如環,鼻如鉤,耳如鍾,頭戴烏紗帽,腳著黑朝鞋,身穿大紅袍,右手執劍,左手捉鬼,怒目而視,一副威風凜凜,正氣凜然的模樣。
據說他捉鬼的本領及威望比以往的門神高得多。據記載,鍾馗原來是陝西終南山人,少時即才華出眾,曾赴長安參加武舉考試,但因為相貌醜陋沒有中舉,於是惱羞成怒撞死在殿階上。當朝皇帝唐高祖李淵(618-636年)聽說後特別賜給紅官袍予以安葬。後來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偶患脾病,請了許多醫生救治,效果不佳,宮廷上上下下都很著急。一天晚上唐玄宗睡著後,忽然夢見一小鬼偷竊宮中財物,並且沿著殿牆邊逃跑,唐玄宗急忙喊叫捉拿,隻見一位相貌魁偉的大丈夫跑上殿來,捉住小鬼,刳目而吃之。玄宗問他是什麼人,他回答:“武舉不中進士鍾馗”。唐玄宗醒來後,第二天病就好了,於是請來畫匠吳道子將鍾馗的像畫了下來,所畫之像與玄宗夢中所見一模一樣,玄宗大悅,將之掛於宮門之上,作為門神。後來道教吸收了這種信仰,常將鍾馗視作祛惡逐鬼的判官,於是鍾馗便成了驅鬼捉鬼的神將。“八大碗”的由來
相傳八仙過海惹怒龍王,久戰難勝,勞累疲憊,退踞海灘稍憩,頗覺腹中空空,饑餓難忍,便分頭尋食充饑,哪知一眼望去的海灘薄地,荒無人煙。除曹國舅一人未回其餘個個掃興而歸。
曹國舅一人不辭勞苦,騰雲駕霧,行至內地,一股奇香撲鼻,不覺垂涎三尺,立即尋香進入凡間一莊上,喬裝農家村夫在莊主宅院窺視,隻見四方桌上八人圍座、猜拳行令、暢懷痛飲,誘人的菜肴一個接一個地上。國舅尋思道:我原乃朝廷國舅,宮廷菜肴我享用得發膩,農家菜肴我未曾見過,何不先讓我大飽口福,忽想眾仙友腹空我不可獨享,繼而采帶了七樣菜肴,又想起仙姑不食葷,所以又為其獨帶了一素菜一青菜豆腐,計八大碗並留言:國舅為眾仙借菜八碗,日後定當圖報。
八仙狼吞虎咽更覺奇香無比,酒足飯飽之後精神倍增,再戰龍王大獲全勝。
以後人們為討吉慶改方桌為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八冷碟、八大碗菜)一直流傳到今。潑水節的來曆
相傳,創世初期,天地不分季節,世間不 分冷暖,人類難以生存。創世神見此情景,委派天神捧麻點臘(又名混桑或帕雅桑)把一年劃分為旱、雨、冷三季,為人間規定了農時,讓他按時降雨、放熱、降溫,使冷熱、雨水與人間的農時相符,為人間造福。捧麻點臘自恃法術高明,神通廣大,既不關心人類,又不遵守天規,亂顯神通,為所欲為,想降雨就降雨,想升溫就升溫,弄得人間雨旱失調,冷熱不分,秧苗枯死,人畜遭殃,各種災難接踵而來。
有個智勇雙全的傣族青年名叫帕雅晚,他親身經曆了人間的種種災難,決定把人間從災難中拯救出來。他用木板做成翅膀,飛到天廷,找到創世神訴說了人間的災難。於是創世神免掉捧麻點臘的職務,另派英達提拉神掌管天地的風雨冷暖。可是捧麻點臘不肯交出權力,仍在亂興風雨。英達提拉決心製裁捧麻點臘。他變成一位英俊的小夥子,去引逗捧麻點臘的七個女兒。七位美麗的姑娘都深深愛上了這位聰慧、勇敢的小夥子。小夥子眼看時機成熟,便把她們的父親如何作惡之事說了出來。七位美麗、善良的姑娘早就對父親的所作所為深感不滿,聽了小夥子的話更是義憤填膺。為了清除人間的災難,她們決定大義滅親。
從此之後,七姐妹對父親百依百順,深得父親的歡心。捧麻點臘見女兒們如此聽話,感到非常高興,在談笑中不知不覺泄露了自己的生死秘訣。他告訴七個女兒,火燒、水淹、刀砍、箭射他一概不怕,怕的是用自己的頭發做成“弓賽宰”(“弓”為弓、“賽”為弦,“宰”為心,意為“心弦弓”)。一天,姑娘們把父親灌得酩酊大醉,趁父親酣睡時悄悄拔下父親頭上的一根頭發做成了“心弦弓”,當她們把“心弦弓”對準父親的脖頸時,捧麻點臘的脖子就斷了,頭顱一落地就冒起火來,邪火到處蔓延。為了撲滅邪火,七個姑娘隻好把頭顱輪流抱在懷裏,直到它腐爛。輪換時,姑娘們都要打來清水,潑在懷抱頭顱的姑娘身上,衝去她身上的汙跡遺臭。
捧麻點臘死後,英達提拉便開始掌管風雨冷暖大權。從此人類又過上了風調雨順的好日子。後來,人們把捧麻點臘死的這天定為全年之首——新年。為了紀念七位為民除害的仙女,過新年時,人們都要互相潑水為她們洗去身上的汙血,撲滅她們身上的火焰,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潑水習俗。 傣族潑水節的傳說
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個凶惡的魔王,他身有魔法,落在水裏漂不走,掉在水裏燒不爛,刀砍不爛,槍刺不入,弓箭射不著。他自恃法力過人,傲慢自大,整天橫行霸道,為非作歹。那時,天有十六層,他就成了其中一層的霸主。他對人民欺壓擄掠,無惡不作。他已經有了六個美麗的妻子,但哪一家若有美麗的女兒,他都要霸占為妻。有一次,他看到人間的一個公主名叫婻粽布的,長得比他的六個妻子都漂亮,於是,他又把她搶來,作了他的第七個妻子。
有一年六月,正是人間過年的那一天,魔王為婻粽布賀年,招來了魔臣魔將,在宮中飲酒作樂。酒過三巡,賓主都已經醉醺醺的了。
婻粽布乘機對魔王稱頌道:“我尊貴的大王,您法力無邊,德行高尚,憑著您的威望,您完全可以征服天堂、地獄、人間,您應該做三界的主人。”
魔王聽了洋洋得意,沉思了一會兒,轉過臉對愛妻說:“我的確能征服三界,我的弱點是誰也不知道的。”
婻粽布接著又問道:“大王有如此魔力,怎麼會有弱點?”
魔王小聲回答:“我就怕別人拔我的頭發勒我的脖子,這會使我身首分家,你可得經常看著點兒。”
婻粽布假裝驚訝地追問:“能夠征服三界的大王,怎麼會怕頭發絲?”
魔王又小聲地說:“頭發絲雖然小,但我的頭發絲卻會勒斷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
婻粽布聽了以後,暗暗打定主意。於是,她繼續為魔王斟酒,直到酒席散盡,她又扶魔王上床睡熟。
這時,她小心地拔下魔王的一根頭發,未等魔王驚醒就勒到了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頭立刻就掉到地上,頭上滴下的血,每一滴都變成了一團火,熊熊燃燒,而且迅速往人間蔓延。
這時,婻粽布趕忙把魔王的頭抱起來,大地上的火焰也就熄滅了,可頭一放下,火又燒起來了。於是,六個王妻也都趕來了,她們輪流抱著魔王的頭,這樣火才不再燒起來。
後來,婻粽布回到人間,但她仍然渾身血跡,人們為了洗掉她身上的血跡,紛紛向她潑水。血跡終於洗淨了,婻粽布幸福地生活在了人間。婻粽布死後,人們為了紀念她,在每年過年的時候,就相互潑水,用潔淨的水洗去身上的汙垢,迎來吉祥的新年。
潑水節一般在公曆四月中旬,傣曆六月,為期三至五天。第一天叫“腕多桑利”,意為除夕,最後一天叫“腕叭腕瑪”,意為“日子之王到來之日”,為新年元旦。中間叫“腕腦”,意為“空日”。
每逢節日,都要進行潑水、丟包、劃龍舟、放高升、拜佛、趕擺等活動。 節日第一天清晨,人們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四五座,世俗眾生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然後又將佛像抬到院中,全寨婦女擔來碧澄清水為佛像洗塵。
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互相潑水為戲,於是群眾性的潑水活動就開始了。人們用銅缽、臉盆以至水桶盛水,擁出大街小巷,嬪戲追逐,逢人便潑。
民間認為,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可以消災除病,所以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澆,不論潑者還是被潑者,雖然從頭到腳全身濕透,但還是高興異常。隻見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開,在陽光的映射下形成一道道彩虹,到處充滿了歡聲笑語。
除了潑水,還有群眾性的歌舞活動。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娃娃,穿上節日盛裝,來到村中廣場,男女老少圍成一圈,合著芒鑼象腳鼓點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臘嗬”,有的即興而作,邊唱邊跳,動作優美,節奏鮮明,歌聲動人。
跳到興高采烈時,或爆發“水、水、水”的歡呼,或以“玉臘嗬、玉臘嗬”的歌聲結尾。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狂,通宵達旦,甚至醉倒在舞場上。
節日期間,在寬闊的瀾滄江上,舉行劃龍船比賽。木船紮以彩花,裝扮成龍、孔雀、大魚等形象,由數十男女青年奮力劃槳前進,兩岸觀眾如雲,鑼鼓聲、喝彩聲響徹雲霄。
比賽結束後,優勝者來到主席台前領獎並喝慶功酒。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這是傣族人民自製的煙火,用一根數丈長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藥等配料,置於竹子搭成的高架上,點燃引線,火藥燃燒,竹子即如火箭一般射入雲天,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群星閃耀,光彩奪目,把節日的夜空裝點得特別美麗。高升放得最高者受到人們的讚賞,並獲得獎勵。
潑水節期間,還舉行丟包等活動。青年男女通過丟包尋求伴侶,表達愛慕之情。 崩龍族的潑水節
相傳很久以前,一位崩龍族寡婦,省吃儉用,辛辛苦苦把兒子撫育成人時,眼睛已經瞎了。兒子見媽媽做活不如以前,非常不滿,經常罵她。
有一年清明節後的第七天,兒子上山幹活,看見一隻羽毛剛豐滿的小烏鴉,來回找蟲子喂一隻又老又瘦的烏鴉,兒子被感化了。
他詛罵自己不如“含食報娘恩”的小烏鴉,決心要好好服侍媽媽。就在這時,又病又餓的媽媽給兒子送飯來,半路上一陣頭昏跌倒了。
涼風把她吹醒時,她想到兒子一定餓極了,急忙掙紮著往山上爬。爬著爬著,媽媽聽見兒子從山上跑下來,她怕來遲了被兒子痛罵,心一橫便撞死在路旁的大樹上。
兒子是來向媽媽認錯賠禮的,見媽媽被他嚇死了,哭得死去活來。兒子把媽媽埋葬後,砍一棵大樹,用樹幹雕刻成媽媽的像供在家裏。
每年清明節的第七天,兒子上山采來花枝,蘸著清泉水洗木像。以後,這一天就成為崩龍族人的潑水節。
潑水節是崩龍族青年尋覓意中人的好日子。清明節快到時,小夥子砍來最好的竹子編製竹籃。
潑水節前三天,把精心編好、裝有二至四個竹筒的竹籃送給自己看中的姑娘。到節日時,姑娘若把竹籃背在身上,則表明她已接受小夥子的愛情。
節日的早上,大家圍在莊房邊噴水的彩龍周圍,姑娘們依次登上高高屹立的彩龍旁的木架上,拿出背著的竹籃裏的竹筒,把清水倒進龍身。彩龍噴珠吐玉,激動的人們手舞足蹈,象腳鼓越敲越響。
潑水開始時,人們用花束在竹筒裏蘸上水,輕輕地互相灑在肩上、身上,表示祝福。潑水節曆時三天,最後是向老人手上潑水,祝其長命百歲。年輕人還要背水到各家,為老人洗手洗腳,請他們吃潑水粑。 彝族火把節的傳說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人民傳統的節日——火把節。
當夜幕降臨,從石林到疊水,從圭山到長湖,數不清的火把映紅了夜空,映紅了人們的笑臉,激情的歌聲與雄渾的大三弦聲交織在一起,山寨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
關於“火把節”,流傳著這樣一個神奇動人的傳說。
古時候,在一座高高的山上,有個城堡,城堡裏住著一個土司,他生成了一雙老鼠眼、掃帚眉和一張鰱魚嘴,配上那尖凸的下巴,一張幹瘦的臉上布滿了麻子,人們給他起了個綽號——“黑煞神”。這“黑煞神”無惡不作,手下養著一大幫家丁、打手,殘暴地統治和壓榨著彝族人民。
他巧立名目,橫征暴斂,生孩子要向他交人丁稅,上山打獵要交攆山租,下河捕魚要收打魚捐……各種苛捐雜稅,逼得人民實在喘不過氣來。為了反抗這個“黑煞神”的殘酷統治,人們曾多次舉行起義,但是,土司堅固的城堡難以攻下,許多人被抓去活活地處死了。
有個聰明能幹的牧羊人,他的名字叫紮卡,想出了一個智取土司城堡的辦法。他暗中串連了九十九寨的貧苦人民,決定從六月十七起,將各家各戶的羊都關在廄裏,每天隻喂點水,不喂草料,餓上七天七夜。起義的人就在夜裏趕造梭標,削好竹簽,磨好砍刀、斧子,又在每隻山羊角上縛上火把,大家約定在六月二十四晚上起義。
到了這天晚上,當月亮還沒有露麵,山箐樹林裏的微風輕輕地吹起的時候,隻聽得一聲牛角號長鳴,就以第一支“火把母”為號,此時各路起義人馬立即將羊廄門打開,點燃千萬支縛在羊角上的火把,驅趕羊群向“黑煞神”的城堡進攻。
那數不清的羊群早已餓壞了,便借著火光,爭先恐後地忙著上山搶吃樹葉、青草。紮卡率領起義的人民,勇猛地向城堡衝殺過去,鼓聲和喊殺聲震天動地。
“黑煞神”急忙登上城堡一看,隻見滿山遍野成了一片火海,從四麵八方包圍了城堡的人們,已經開始攻打城門了。“黑煞神”命令家丁、打手死守城門,自己卻悄悄地鑽進地洞,準備逃跑。
此時各路起義大軍已攻破城堡,蜂擁而入。人們到處找遍,可就是不見“黑煞神”。後來,紮卡將大管家抓來審問,怕死的大管家跪在地上磕頭哀求饒命,並帶領紮卡一行來到土司躲藏的那個地洞口。
紮卡便叫大管家先下洞裏叫“黑煞神”出來投降。這個平時狐假虎威的大管家竟嚇得魂飛魄散,一下子便癱倒在地,爬不起來。眾人正在張望,突然,從地洞裏飛出一把匕首。紮卡眼明手快,揮起一砍刀,將匕首擊落。
紮卡和眾人見“黑煞神”死活不出來,便決定用火把燒死他。於是一聲令下,千萬支火把立即將地洞的周圍堆成一座小山,隻見熊熊的烈火燃燒起來,片刻間,地皮也被燒得通紅通紅的,那作惡多端的土司“黑煞神”就這樣葬身在火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