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2 / 3)

為了紀念這次反抗暴虐統治鬥爭的勝利,就定農曆六月二十四這天為“火把節”。

關於火把節,還有另一種版本。

從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熱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提拉巴,兩人都有拔山之力,沒有人能夠摔倒他們。

斯熱阿比聽到阿提拉巴是地上的大力士,很有本領,就從天上下來,要和他比試。

那天阿提拉巴正好出門,臨行時,他對母親說:“天上的大力士來找我,請老人家抬一塊鐵塊招待他,就說這是我吃的東西,請他嚐嚐。讓他等一會兒,我馬上回來找他摔跤。”

說完,阿提拉巴就走了。一會兒,斯熱阿比來了,阿提拉巴的母親真的抬了一塊鐵塊給斯熱阿比,斯熱阿比咬了一口,怎麼也咬不動。

他想:阿提拉巴吃鐵塊,他的力氣一定比我大。想罷,他急急忙忙回去了。 阿提拉巴回來以後,他母親把經過說了一遍,阿提拉巴聽說斯熱阿比咬不動鐵塊,就知道力氣一定沒有自己大,所以,他便跑去追斯熱阿比。

斯熱阿比剛剛要上天,就被阿提拉巴追上了:“不要走,你既然找我來摔跤,那咱們就比試比試吧!”

斯熱阿比聽了他的話,就張開雙手,猛地抱住他,兩人就開始摔跤了。他們的力氣真的非常驚人,大地被他們震得格格的響,那些山巒、樹木都抖動起來。

斯熱阿比抱住阿提拉巴一摔,阿提拉巴踉蹌一下,被斯熱阿比壓在地上。但他的背脊還沒有著地的時候,阿提拉巴一個挺身,從斯熱阿比頭上翻過來壓在他的身上。

斯熱阿比脊背落了地,但他不服輸,還要求再摔一次。

這一次。阿提拉巴站成一個騎馬式,斯熱阿比用力摔他,他的兩腳像生了根,一動也不動。阿提拉巴乘對方不留神,抓住對方的一隻胳膊用力一摔,斯熱阿比被摔出兩丈多遠,趴在地上動不了了。

阿提拉巴走近一看,斯熱阿比口吐鮮血,已經死了。

阿提拉巴回到家裏,哪知天菩薩知道斯熱阿比被摔死的事以後,非常生氣,但又沒有辦法對付阿提拉巴,便派來大量的蟲子來吃地上的莊稼。

阿提拉巴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那天晚上,砍了許多鬆樹,領著人們燒蟲子,把天菩薩派來的蟲子都燒死了,保護了莊稼。從此,彝族百姓就把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定為火把節。 古爾邦節的傳說

古爾邦節,阿拉伯語音譯“爾德·古爾邦”、“爾德·阿祖哈”,意為“犧牲”、“獻身”,故亦稱“宰牲節”、“獻牲節”、“忠孝節”。古爾邦節是回族最盛大的節日,在回曆的十二月十日舉行,以宰殺牛羊、聚餐慶祝為主要內容。按伊斯蘭教曆,每年12月10日為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源於阿拉伯民間傳說,即先知伊卜拉欣直到晚年也沒有兒子。他祈求真主安拉賜給他一個兒子。不久,伊卜拉欣果然有了兒子, 他衷心感謝真主的恩賜,精心撫養幼子。十幾年後的一天夜裏,伊卜拉欣做了一個夢,夢見真主安拉命令他把心愛的兒子宰掉獻祭以考驗他的誠心。伊卜拉欣惟命是從毫無遲疑,他懂事的兒子也毫無懼色並鼓勵父親宰己獻祭。於是,伊卜拉欣作著宰子的準備。 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閃閃發光,非常鋒利。當伊斯瑪儀側臥後,他把刀架在兒子的喉頭上。這時他傷心痛哭,淚如溪流。第一刀下去隻在兒子的脖子上留下了一個白印印,第二刀下去刮破了一點皮。伊斯瑪儀說:“我的父啊,你把我翻個身,讓我匍匐而臥,這樣你就下決心吧,順從真主的命令。” 易卜拉欣聽了兒子的勸言,把他翻了個身,然後解下刀子使勁宰時,真主受感動,派天仙吉卜熱依勒背來一隻黑頭羝羊作為祭獻,代替了伊斯瑪儀。這時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頭一宰,羊便倒了。當伊斯蘭教創立後,穆斯林們承認伊卜拉欣並尊為聖祖,每年的這一天,便形成了宰牲獻祭的習俗沿襲至今,成為回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之一。

我國回族人民的古爾邦節,就是根據這一宗教來曆內容,長期發展演變的一種傳統的民族節日:有多重複合的內容,已與單純的宗教節日有了很大的區別,而且主要內容已不再是宗教內容。現在我國回族人民不論信教與不信教,都按照各地不同的習慣,歡度古爾邦節。規模一般較大,多以村、鄉、鎮、巷等為單位進行,有的地方按照傳統習慣要過三天,有的地方隻過一天。

節前打掃室內外衛生。家庭院落、大街小巷都打掃得幹幹淨淨,東西堆放得井然有序。家家戶戶在節前都要炸油香、饊子,花花等。孩子們換上節日的服裝,歡樂地奔跳。

節日拂曉,沐浴淨身,燃香,換上整潔的衣服赴清真寺參加會禮。

回族當中流傳著一句俗語叫做:“當不了月回回,總得當個年回回。”這話的意思是,無論多忙,這一年一度的會禮和慶祝活動要參加。即使你不懂回族的風俗習慣,那麼,你也得隨俗。

古爾邦節的會禮和開齋節一樣,非常隆重。大家歡聚一堂,由阿訇帶領全體回民向西鞠躬、叩拜。如果在一個大的鄉鎮舉行,可謂人山人海,多而不亂。在聚禮中,大家要回憶這一年當中做過哪些錯事,犯過哪些罪行,阿訇要宣講“瓦爾茲”,即教義和需要大家遵守的事等,最後大家互道“色倆目”問好。

會禮結束後,還要舉行一個隆重的典禮,這就是節日裏,除了炸油香、饊子、會禮外,還要宰牛、羊、駱駝。一般經濟條件較好的,每人要宰一隻羊,七人合宰一頭牛或一峰駱駝。宰牲時還有許多講究,不允許宰不滿兩歲的小羊羔和不滿三歲的小牛犢、駱駝,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選體壯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親友鄰居,一份濟貧施舍。

我國穆斯林在齋月吃肉、在古爾邦節宰牲的這種習俗,過去是普通中國人所詫異的,而對伊斯蘭教義有正確認識的唐人杜環在《經行記》中,特別點出這兩件事,說是“食肉作齋,以殺牲為功德”。

宰牲典禮舉行後,家家戶戶又開始熱鬧起來,老人們一邊煮肉,一邊給孩子吩咐:吃完肉,骨頭不能扔給狗嚼,要用黃土覆蓋。這在古爾邦節是一種講究。肉煮熟後,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燴成菜。而後訪親問友,饋贈油香、菜,相互登門賀節。有的還要請阿訇到家念經,吃油香,同時,還要去遊墳,緬懷先人。

這種慶賀節日的形式多種多樣,各地互有異同。有些地方除了參加聚禮和訪親問友外,還組織各種文娛體育活動。新疆地區的回民在古爾邦節,無論男女,喜歡組織各種遊藝活動,歡天喜地,格外熱鬧。新疆農村一般還舉行叼羊、對唱等活動,對唱時,觸景生情,即興創作,特別愛唱《花兒與少年》等歌曲。甘肅、寧夏、青海等地的回族青年,在節日裏唱“花兒”。

各地伊斯蘭教協會在古爾邦節,一般都要舉行招待會,邀請回族知名人士、阿訇等人參加。我國人民政府還明文規定,古爾邦節給回民放假一天,並給城鎮戶增供羊肉、香油、優粉等,予以特殊照顧。黨和政府的各級領導人還和回族群眾一起參加節日慶祝活動,暢敘情誼,祝賀回族節日幸福、快樂,增進了民族團結,給回族的傳統節日增添了新的內容,賦予了新的意義。哈尼族新米先喂狗的由來

傳說哈尼族祖先原來不會開田種地。後來天上有一位掌管五穀的神仙,他在天上有一丘栽種七十七種穀物的大田,耕耘這丘田,必須有一千二百個仙童,駕馭著一千兩百頭神牛犁耙一天,才能把整丘大田犁耙完。栽種的時候,必須有一萬二千個仙姑,用七十七種穀物栽插一天,才能把整丘田栽種滿。除草的時候,必須有一萬二千個仙姑工作一天,才能把整丘大田的雜草除幹淨。收獲的時候,必須有一千二百個仙童和一萬二千個仙姑收割一天,才能把七十七種穀物收完。收回來的七十七種穀物,必須有一千二百個仙童和一萬二千個仙姑翻曬,搬運一天,才能把七十七種穀物曬幹揚淨,裝進倉庫。因為那時凡間的人們還不會種出五穀雜糧,沒有吃的,隻好到深山老林裏去采摘山果充饑,或者追捕野獸野禽。沒有棉花和麻,人們就用獸皮蔽體,抵禦寒冷。人們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忍受著。

凡間人們的貧苦生活被天上的幺姑娘看見了。幺姑娘是一位聰明、賢惠、心地善良的美貌姑娘。她看見凡間的人們整天忙忙碌碌,東奔西跑,到頭來還是吃不上飯,穿不上衣服,她實在看不下去了。回到家裏,幺姑娘就憂心忡忡地對神仙說:“阿大,我們在天上有七十七種穀物,吃飯穿衣都不愁,但是凡間的人們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就是鐵石心腸也看不下去啊。”說到這裏,幺姑娘的眼淚都要流下來了。她看見神仙不吭聲,就試探地問:“阿大,如果我們把天上的穀物種子送一些給凡間,那凡間就不會這麼苦了。”誰知神仙聽完了幺姑娘的話立即板起臉來,冷冰冰地說道:“幺姑娘,凡間的人們必須再等三年,才能得到這七十七種穀物的種子。”“還要等三年?”幺姑娘一聽,脫口反問一句。天神很不高興她的衝撞,狠狠地瞪了她一眼,然後說:“幺姑娘,這種事情不是你姑娘家管的。我可管不著凡間人們是否溫飽,我隻曉得服從天規天條。”說罷,轉身走進屋裏去了。幺姑娘看著神仙的背影,不由得皺緊眉頭。

幾天後,幺姑娘為了解救人間的痛苦,趁神仙叫她晾曬穀子的機會,悄悄地把一袋穀種帶到人間。幺姑娘來到人間,變成人間一位的老爺爺,然後把稻穀種子分給了人們,還教給人們栽種稻穀的辦法。遵照她的指點,春節以前人們就忙著挖田開溝。陽雀叫了,人們又趕著翻犁田地、撒稻播種。燕子飛來的時候,人們起早貪黑地忙碌著,把稻秧移栽到精心犁耙過的田裏。功夫不負有心人,雨季快要過去的時候,天氣漸漸涼了,魚雀快要叫了,人們就開鐮收割了。燕子朝南方飛走的時候,人們又動手翻犁板田,開挖新的田地,為下一年收獲做好準備。後來,神仙見到幺姑娘違反他的旨意,把稻種偷給凡人栽種,不由火冒三丈。當幺姑娘返回天上時,神仙就把她抓起來,吊打了一頓後,又把她送進天牢裏。但是,幺姑娘為了讓凡人都能吃到五穀雜糧,都能穿上棉、麻紗織的衣服,她想方設法逃出天牢。一不做二不休,她幹脆把另外七十六種穀物種子也偷了,帶到凡間教人們栽種,還教人們紡紗、織布、做衣服。從此,凡人才過上了人人有衣穿,個個有飯吃的好日子。神仙發現幺姑娘偷下凡間,一再觸犯天條,就把幺姑娘捉回天上,吊起來狠狠打了一頓,並罰她永遠不準再回到天上。說著,神仙就把幺姑娘變成一隻母狗,貶下凡間。幺姑娘變成母狗以後,再也不能和人們一起勞動了,就幫人們看門守戶。從那時起,我們哈尼族人每逢到了初秋時節,把第一批稻穀收割回來後,都要殺豬宰羊,煮上新米飯,舉辦一次嚐新米節。過節時,在吃飯前,每家都要先盛一碗飯給家裏飼養的狗吃,表示我們哈尼族人永遠不忘記幺姑娘。敖包會的由來

很早以前,在東北某鄂溫克的村子裏,有一個少女被人逼死了。由於她是含冤而死的,所以死後也不安生,陰魂不散。

這個冤死的陰魂為了尋找自己的仇人,便經常來村子裏興風作浪,今天侵擾東家,明天禍害西家,整個村子被她攪得人心惶惶。

怎麼辦呢?有位老人出了個主意,請來一位薩滿跳神,捉住那陰魂投進熊熊的烈火中去焚燒。人們跪在火堆前祈禱:“我們已經殺了羊牛,把您當成伯母來接待。我們請來的薩滿已穿上法衣,戴上銅麵,看到您已經吃飽了。現在我們把您放進火裏,祈求您和通紅的火一起燃燒,讓您的靈魂升上天空,變成永遠閃爍的星鬥。我們將把您留下的潔白的骨灰鎮放在西邊的岩石底下。願您從此後不再給我們帶來災難,使我們像樹木一樣茂盛,像鬆樹一樣常青,子孫後代都像花朵一樣興旺嬌豔,而滿山遍野的牲畜像草木一樣增長。”

人們把一切祈求都說給了那個少女的陰魂,那陰魂聽了倒也十分滿意,於是便悄悄地離開了這個村子,走得很遠很遠的,到它該去的地方去了。

人們按照自己提出的辦法,把那個少女的骨灰鎮在村子西邊的岩石底下以後,還怕它再回來興妖作怪,便每天都要派人往那岩石上去添上一兩塊石頭。

來往的外村人和從別的地方來的過路人,每當經過這裏時,也都學著這裏人的做法,在上麵添上一兩塊石頭。時間一天天一年年地過去了,人們添上去的石頭越來越多,最後竟堆積成了一座小山。有一年,小山上還長出了一棵美麗的鬆樹。當然,那個少女的陰魂再也不出來興風作浪了。

漸漸地,人們早就把這下麵埋著少女骨灰的事忘記了,隻把它當成一座小山看,並給它起了個名字叫“敖包”。

於是,每年的四五月份,村裏的人們都要選擇吉日進行祭祀“敖包”的活動,祈求一年風調雨順,平安如意,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祭祀以後,舉行騎馬、射箭、摔跤等比賽,全村老幼和外村的客人一起吃肉、喝酒、唱歌、跳舞,通宵達旦地歡樂。

這種活動一代一代地傳下來,於是,就成了現在的“敖包”會。布依族人人都是好歌手

白妹是布依族的農家姑娘。有一天,她上山砍柴,由於天熱,她被曬得汗流浹背。她來到蓮花山口,坐在一棵大樹下歇涼。

白妹剛剛坐下,忽然刮起一陣狂風,隻見一隻猛虎向她撲來。就在這萬分危急的關頭,忽聽“嗖”的一聲,猛虎立即翻倒在地。白妹轉過頭來一看,原來是寨子裏有名的打虎英雄查郎射了一箭。受傷的猛虎轉身向查郎撲過去。查郎左躲右避,一縱身跳到老虎背上,舉起鐵拳一陣猛打,把老虎活活地打死了。

查郎救了白妹的命,白妹萬分感謝。她看到查郎為人正直,容貌端正,又有一身打虎的本領,便愛上了他。一天,白妹下河去洗衣服,聽到樹林中有吹木葉的聲音,仔細一聽,原來是查郎在傾訴對自己的思念。白妹聽了心中暗喜,也用歌聲表達了對查郎的愛慕。於是,他們你唱我對,整整唱了一天。他們感到彼此情投意合,便訂下了終身。

這事被惡霸李山官知道了,這個惡棍已娶了八個老婆,但仍不放過美麗的白妹,趕忙請媒婆到她家提親。白妹根本就不同意,這下惹惱了這個惡棍,於是他定下日子要來搶親。白妹非常氣憤,把李家的財禮扔出門外,衝出家門向蓮花坡跑去。查郎聽說李山官要強娶白妹,便也來到蓮花坡,兩人商定,搶在李家前頭結婚。他們征得雙方父母的同意,第二天就把婚事辦了。

李山官聽到消息,氣得暴跳如雷,親自帶著家丁衝到白妹家,搶走了白妹,捆走了查郎。到了李家,查郎掙斷繩索,逃出了李家,晚上,他又去李家打開石獄,救出了白妹。查郎為了掩護白妹逃走,和家丁廝殺了三個時辰,最後寡不敵眾,被李山官抓住了,劊子手們連砍了他一百刀,也沒能砍死查郎,於是,李山官把查郎投入了水牢。

過了一年,李山官又要殺查郎,有人說查郎是青龍下凡,一般人是殺不死他的。又有人說,隻有用鐵錘和鐵釘,才能至查郎於死地。李山官果然用鐵錘和鐵釘把查郎殺死在蓮花坡。

白妹聽說查郎被殺死了,身穿孝服跑到蓮花坡哭了七天七夜。到了第七天夜裏,她橫下一條心,要為查郎報仇,便跑到李家,一把火燒了李家的莊園。當家丁來抓白妹時,她一縱身跳入了熊熊的大火。

白妹的這種行為,感動了蓬萊仙島的碧雲歌仙,她立即駕起雲頭落在蓮花坡上,用手向火中一指,查郎和白妹化作一對白鶴騰入雲霄。碧雲歌仙又將隨身帶的淨瓶甘露向布依旗村寨西下,那甘露立即化作一股清泉,流遍千千萬萬個布依族村寨。吃了這清泉的人,都變得非常聰明,能見景生情,出口成歌。後來,布依族的青年男女,人人都是歌手,個個都是歌仙,因為,他們是查郎和白妹的後人,是喝仙水長大的。

吃蟲節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