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2

德謨克裏特

德謨克利特,古希臘哲學家,與留基伯並稱原子論的創始人,出生於色雷斯的海濱城市阿希德拉德謨克。在他定居的家鄉從事研究工作之前,曾到埃及、巴比倫甚至印度等地遊曆,廣泛接觸和吸收東方文化,這同早於他的希臘學者泰勒斯和畢達哥拉斯的情況很相像。

德謨克利特經常外出旅行,花費了父親留給他的絕大部分財產。他整天冥思苦想,舉止怪誕,還在花園裏解剖動物屍體,以至於家族中有人認為他發瘋;親屬中有人企圖占有他的家產,便控告他浪費祖產,把好端端的園子變成雜草叢生的荒地。根據當時的法律,犯了這種罪的人要被剝奪一切財產並逐出城外。但是,聰明善辯的德謨克利特在法庭上據理力爭;加之著名醫學家希波克拉底曾為他治病,知道他並非瘋癲、敗家,而是一個智慧出眾的科學家,於是出庭為他作證。這樣,德謨克利特終於被判無罪。

德謨克利特涉獵數學、天文、地質、物理、生物、醫學諸學科,提出圓錐體、棱錐體、球體等體積計算方法,在邏輯學、倫理學、心理學、政治學和法學上也有所建樹,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讚美他是古希臘“第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德謨克利特在自然科學方麵最重要的貢獻是創立原子論,為2000多年後現代原子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石。

原子論的最早提出者,本是德謨克利特的老師留基伯,但這位提出過“絕對虛空”、“這個虛空中運動著的原子”和“必然性”3個新概念的留基伯,據說他的著作中僅留下這樣一個片斷:“沒有任何事物的產生是無緣無故的,萬物的產生都有其根源,都是必然的。”

德謨克利特繼承並發展了留基伯的原子學說,指出宇宙空間除原子和虛空之外,什麼也沒有。原子一直存在於宇宙之中,不能無中產生,也不能被消滅。原子在數量上是無限的,在形式上是多樣的。運動是原子的固有屬性。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原子,在運動中以不同的排列次序與位置結合起來,產生物體和表現物體的性質。例如,水的原子平滑呈圓形,因此水才能流動而無固定形狀;火的原子是多刺的,這便是燒灼使人感到痛的原因;土原子是毛糙凸凹不平的,所以結合在一起形成堅固不變的大地。自然界物質發生明顯變化是由於結合在一起的原子分散開,又重新以新的形式結合的結果。

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中沒有鬼神存在的空間。他認為鬼神是原始人麵對殘酷而奇妙的自然現象感到恐懼,再加上知識匱乏而臆造出來的。除永恒的原子以及原子之間的虛空外,從來就沒有不死的神靈。他甚至認為,人的靈魂(思想)也是由精細的原子構成的,也是一種物體,原子分離,物體消滅,靈魂也隨之不存。

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是古希臘唯物主義發展的最重要成果。列寧稱他是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路線的代表人物。

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哲學,雖然在當時不如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理想國道德哲學的追隨者多,但100多年後伊壁鳩魯在其受人歡迎的哲學中引用原子論而使之流傳下來;2000多年後,由於道爾頓的《化學理論的新體係》(1808年)使化學變成原子學說的化學,使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獲得新生。

當然,德謨克利特的原子不可再分的觀念,直到1897年湯姆遜發現電子後才得以打破,但近人嚴複(公元1854~1921年)翻譯的《天演論》中仍有“莫破塵”以稱原子,可見原子論影響之大。

除原子論外,德謨克利特還有一些其他重要的思想。他認為認識是事物中不斷流溢出來的原子所形成的“影像”作用於感官和心靈的結果。他主張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係的,都受因果必然性和客觀規律的製約,而不存在什麼偶然性。他特別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主張道德教育可以造就人的第二本性,而教育方法應以鼓勵和說服為主;同時也要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強調要與自己的舊思想作鬥爭,每天都要有新思想。

在社會倫理觀上,德謨克利特宣稱快樂和幸福是人生的目的。他說快樂和幸福並不是暫時的、低級的感官享樂,而是有節製的、精神的寧靜和愉悅;快樂和幸福並非神之所賜,而是人自身的選擇和創造。雖然當時有些哲學家譏諷他和他的哲學是“令人發笑的哲學家”和“享樂哲學”,但德謨克利特按照他的幸福觀,對智慧、勇敢、節製、正義以及義務和良心等道德範疇,作出了與柏拉圖截然不同的解釋,在西方倫理學史上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古希臘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教育家。公元前469年,蘇格拉底出生於雅典的一個手工業者家庭他的父親是雕刻匠,母親是助產士。

蘇格拉底在幼年時期,作為雅典奴隸製國家中一個自由民的子弟,曾經受到一定的教育。長大之後,由於家境比較貧困,蘇格拉底曾繼承父業,以雕刻維持生計。

蘇格拉底勤奮好學,尤其喜愛哲學研究。當時雅典是希臘文化的中心,古典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大多在這裏展開。許多學者在公共場合發表演講,在公民大會上展開辯論,對辯論術、語法和修辭學等都有研究,從而出現所謂的“詭辯派”。他們四處遊曆,廣收門徒,培養有誌於學習他們知識的人。蘇格拉底青年時就師從於詭辯派學者,後來逐步形成自己完整的唯心主義哲學觀點,成為當時雅典最有名的哲學家之一,不少有名望的人都拜他為師。著名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拉圖和雅典專製主義執政者克裏提阿斯都是他的學生。

蘇格拉底的門徒中,有不少人出身於貴族奴隸主家庭。蘇格拉底認為,“與其自己去治人,不如訓練能夠治人的人更為有用”。在教授過程中,他既不直接地向學生傳授他認為是真理的科學知識,也不直接地向學生講述現成的科學原理和結論,而是用“問答法”進行教學,啟發聽眾自己去尋找正確的答案。他經常先向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引導學生做出回答。如果答案錯了,也不立即給予糾正或指出錯誤所在,而是根據不正確的答案提出補充的問題,使對方的答案顯出荒謬,或迫使對方承認自己的無知。蘇格拉底說自己像助產婆一樣,雖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即能幫助別人獲得知識。所以人們稱這種方法為“蘇格拉底法”,也叫“產婆術”。

公元前431年,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蘇格拉底曾參加了三次戰役,並在波提狄亞一役中救了他的弟子——著名將領西亞比得的生命。公元前404年,伯羅奔尼撒戰爭以雅典徹底失敗而告終。在斯巴達扶植下,以克裏提阿斯為首的三十個大貴族在雅典實行專製統治,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三十暴君統治”。從政治上來看,蘇格拉底是當時雅典農業貴族思想的代表者,他擁護專製製度,堅決反對民主。因此他支持他的學生克裏提阿斯的統治。“三十暴君統治”時期,施行恐怖政策,迫害民主派;當權八個月後被雅典民主派推翻,克裏提阿斯本人戰死。

暴君統治垮台後,蘇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權逮捕。公元前399年,他在雅典受審。法庭以傳播異說、毒害青年、反對民主的罪名判處他死刑。按照雅典法律的規定,被判死刑的人可以選擇流放徒刑來代替死刑。此外包括柏拉圖在內的他的幾位有錢的學生多方營救,並買通了看守,如果蘇格拉底願意,他就可以逃走。但蘇格拉底不肯這樣做,他做好了隨時去死的準備。臨刑前,幾個學生到監獄去看他。學生們圍坐在敬愛的老師周圍,蘇格拉底給他們講述關於生與死和靈魂不朽的思想。隨後,他安詳地喝下了劊子手給的毒酒離開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