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是一位嚴格意義上的悲劇人物,他的反對者和支持者競相誤解、曲解他的學說。在尼采死後,他的思想越來越受人重視,在20世紀的哲學書籍中,尼采的名字閃閃發光,他的超人思想給後世極大的影響。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於奧地利摩拉維亞弗萊堡一個猶太羊毛商人家庭。由於生不逢時,和別的猶太家庭一樣,他們家一直受到反猶太者的迫害和歧視。弗洛伊德4歲時,全家遷到維也納。惡劣的環境,從小就使他養成了堅強不屈的品格。
由於遭受迫害,弗洛伊德沒有上過小學,盡管父親的知識有限,但卻四處借書給他閱讀,在父親的培養下,弗洛伊德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段時期他比上學的孩子讀的書還要多。
10歲時,環境稍有變化,弗洛伊德上了中學。在中學的幾年裏,弗洛伊德讀書非常刻苦。他不滿足教科書中所講到的知識,總是按教科書的提示去閱讀大量的參考書。他把解難題當作一種樂趣,這一愛好培養了他獨立思考,敢於解決困難的精神。
弗洛伊德除了學好所有的課程外他還閱讀了大量課外書籍,而且還自修希伯來文,他精通拉丁文、希臘文、法文、英文、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整個中學時期,他年年都是班上的第一名。
弗洛伊德曾打算將來去學法律,但當時正值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學說風靡歐洲。他說:“達爾文當時提出的那些頗有爭議的理論,引起了我濃厚的興趣。他的理論可望使人們在認識世界這一方麵大大地向前邁進一步”。於是他準備去學醫。中學畢業後,他由於品學兼優被保送到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
當時巴斯德創立了細菌學,弗希納創立了心理學,孟德爾創立了現代遺傳學,這些劃時代意義的科學成果,對弗洛伊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關於人的思想及整個人體的奧秘,吸引、推動著這位醫學院學生更加去努力鑽研、學習,他除了必修的專業課外,還要去聽哲學、動物學、解剖學、生理學等課程。據說,他在大學的幾年裏幾乎沒荒廢一天的時間,因此他還沒畢業就憑自己的真才實學當上了生理學教授布目克的正式助手,並在老師指導下完成了幾個難度很大的科研項目,這使他在奧地利科學界初露頭角。1881年,他順利地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並在第二年成為維也納醫院的臨床實習醫師。不久,他在布呂克教授的熱心推薦下,得到了一筆留學法國的獎學金。他在法國著手研究精神病和催眠法,並得出結論:如果催眠術能導致神經錯亂,那麼神經錯亂也許是由自我暗示所致,因為催眠術使患者對頭腦中原先沒有意識到的東西產生了反應。
1886年弗洛伊德回到維也納,他結合自己的神經病醫學實踐,於1895年與布洛伊爾合著《癔病之研究》一書。他在共同的研究中發現,如果使病人進入輕度催眠狀態並讓其暢所欲言,就有可能使其恢複記憶,而這些記憶正是由於被拒之於自覺的觀念之外,受到壓抑並變得無意識的。
1900年,弗洛伊德發表了《夢的解析》這篇成名作。書中提出了心理圖式的理論以及意識、淺意識與無意識三個領域的學說,對人類精神困境進行探討。弗洛伊德認為夢幻和神經病症的形成大抵相仿,是“受到壓抑的衝動之需求,與自我的一種潛意識壓抑力進行抗爭最後達成的妥協”。他認為最沒意義的概念、最隨意的口頭語、最荒唐的夢,一定有某種意義,並可用來揭示常常不可理解的“行為”。
後來他發表了《關於性欲理論的三篇論文》。他認為性衝動從嬰兒呱呱墜地那天起就有了。然後經曆了許多不同的階段:口腔期、肛門期、性器官期,在不同階段,引起性欲的不同部位會產生快感。
兩重性的概念一直是弗洛伊德思想中的主要特點,不管人們把衝突看成是自我防護與性本能之間,還是看成自戀與戀他,或是生本能與死本能之間,不管用哪一種涉及本能的理論來闡述,都是無法為自我所接受的那些方麵的相互衝突。這種看法後來成為了種種動態心理療法理論,包括精神分析,集體或個人心理療法,家庭或婚姻療法。此外,對文學與戲劇評論,教育和兒童教養等方麵,它都產生了影響。
雖然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滿》中,對本能的需要與文明的局限之間不可避免的衝突持悲觀看法,但是,仍有不少人還是把他讚譽為一位精神的解放者。因為是他在把西歐人的思想從極端的推理主義中解脫出來,並使之趨向把人格作為一整體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弗洛伊德為我們提供了不少新方法,使我們了解到,在人的行為中迄今仍有令人迷惑不解的問題。他的關於不可接受的無意識本能衝突這一中心思想,有助於人們對神經病症、夢幻和動作顛倒進行研究。現在人們才懂得,神經錯亂的那些附帶現象,原來是病人的含義豐富的心理交流而已。
從20世紀20年代起,他的理論擴散到歐美各國,並滲透到各個領域。一時間,全世界掀起了弗洛伊德的熱潮,他成為近代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
1938年德軍占領維吉尼亞,他被流放,次年在倫敦離開了人世,終年85歲。
弗洛伊德以《夢的解析》而聞名於世。他創立的精神分析法對人類行為進行了革命性的探索,但他的理論和成果在人們膜拜和揶揄之中,現在卻仍然懸而未決——在藝術與科學之間,在心靈與肉體之間。亨利·帕格森
亨利·柏格森1859年10月18日生於法國首都巴黎。柏格森小的時候,他的一家曾遷居英國倫敦數年,這使他小時候就學會了英語。他9歲時又隨父母回到巴黎定居。柏格森腦袋碩大,聰明穎悟。中學時他數學成績超過一般同學。中學畢業前夕,他在數學班應征寫了一篇論文,獲得數學獎金。由於他解題有特殊創見,《數學年報》破例全文刊登了這篇論文。
柏格森不僅有數學方麵的天賦,在語言學方麵也有高超的悟性。他聽到生動的言辭就會產生一種愉快的共鳴。中學畢業後他躊躇徘徊,是學理科考高等工藝學校呢?還是學文科考高等師範學校?最後他決定學文科,於是1878年考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在校期間,他仍保持著對數學的濃厚興趣,他研究數學和自然科學,讀實證主義哲學家斯賓塞的著作,成了斯賓塞的信徒。他相信機械唯物論。同學們給他起了個外號:無神論者。有一次,他當班裏的圖書管理員,沒有把書架上的書整理整齊。老師責怪說:“一塌糊塗,你們的圖書管理員的靈魂可會安寧?”話音剛落,同學們就異口同聲地喊道:“柏格森沒有靈魂!”3年之後,畢業時柏格森獲得了文科碩士學位和哲學合格教師資格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