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果被查出患有癌症,大多數都會選擇放下手頭的工作去治病。而江西省蘆溪縣宣風鎮人民調解員楊斌聖右肺被檢查出患有癌症,被領導“強製脫崗休息”,並送到溫泉療養院靜養,但他僅僅住了一個晚上就跑了回來,繼續他的調解工作。

28年來,楊斌聖一直從事基層司法調解工作,成功處理各類矛盾糾紛3500餘起,被老百姓譽為“鄉村判官”、“和諧衛士”。

謝建炎是銀河鎮龍田村人,同村的泥水匠羅師傅請他做小工。謝建炎不慎從二樓摔下來,傷著了腰。在醫院拍了片子,沒有發現問題。羅師傅給了謝建炎2000元作為補償。一個月後,謝建炎的腰有些疼痛,檢查結果為“壓迫了神經”。謝建炎找羅師傅賠償。羅師傅認為腰痛跟摔傷沒有關係。當地派出所和司法所多次調解無果。無奈之下,龍田村甘支書帶著雙方慕名找到楊斌聖調解。

楊斌聖耐心聽完當事人的陳述後,分別找雙方談話。

談完話,楊斌聖開始調解:“老謝的病跟摔傷有沒有聯係,還得找醫學專家鑒定;羅師傅說要到法院打官司,這種事法院還不一定能立得了案。況且為了這種小事打官司,既費時又費力!我說個數字,雙方考慮考慮……”

“了解實情,摸準胃口,認真負責!”經過楊斌聖一番調解,看到雙方在調解書上簽字按了手印,甘支書連連誇讚楊斌聖調解有方。

“司法所就像是診所,老楊就是主治醫生!大家都信任他,都找他調解!”宣風鎮司法所副所長方紹林說。

吐霞村村民黃增福家6個月大的嬰兒患疝氣住院,因醫生處置不當致嬰兒死亡。黃增福及親友圍攻醫院,場麵一度失控。患者家屬、院方和政府部門都希望楊斌聖出麵調解。

調解工作從上午8點持續到第二天淩晨4點,雙方終於在調解書上簽字。楊斌聖回到家時,已經沒有力氣爬上三樓的臥室……

楊斌聖的病要治,然而,一件件的糾紛讓他無法停歇:芥子路經營墓碑雕刻的一位工匠不慎觸電死亡,其家屬封了供電所的門;宣風鎮一位大學生在贛州出了車禍,賠償問題談不攏……他一直工作著。

與楊斌聖共事了16年的宣風鎮紀委書記遊聖華說:“老楊是宣風鎮的滅火器,是和諧穩定的一道屏障!”

人與自然和諧鄉村美

對和諧之美的追求是人類的本能。

——[德國]馬克思

“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走進江西婺源,猶如來到如詩如畫的世外桃源。婺源之美,美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美在文化與生態珠聯璧合。走進婺源,但見藍天、青山、小橋、流水、人家、青磚、碧瓦,天人合一,相映成趣,婺源因此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鄉村”。

婺源曆史悠久,物華天寶,素有“書鄉”、“山鄉”、“水鄉”之稱。

“山間茅屋書聲響,放下扁擔考一場。”書鄉婺源自古文風鼎盛,人才薈萃,曆代名人遺跡較多,有“吳楚分源”界碑、春秋吳太子鴻墓、漢長沙王吳芮墓、南宋嶽飛吟詩的花橋,還有李白、黃庭堅等名人遊覽時留下的遺跡。走進書鄉婺源,就像行進在久違了的曆史風塵中,在青山裏,在村道旁,一處年久的殘壁斷碣,一段彎曲的青石驛道,一棵蒼翠的名木古樹,一口青苔滿布的水泉深井,都有一個傳說或典故。古文化、古建築、古樹群、古洞群形成了世人稱頌的“四古風韻”。

婺源曆代文才輩出,代有名家。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明代愛國將士汪钅宏,清代音韻學家江永、科學家齊彥槐,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現代醫學家程門雪……自宋至清,全縣考取進士552人,曆代文人學士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被編入《四庫全書》,7位名人入選《辭海》。有“中國縣級第一館”之稱的婺源博物館,珍藏商至清各類文物1萬餘件。儺舞、徽劇、茶道、抬閣、地戲等民間文化藝術絢麗多彩。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水鄉婺源川流密布,河流總長500多公裏。置身婺源,看到一個山環就見一個水麵,一個水麵即有一個山村,一個山村就有一座小橋,一座小橋成為一幅景色,即便是一條村邊小溪也清澈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