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顧名思義就是公平等同,這是人類永遠追求的理想。回望人類的發展史,動物時代弱肉強食,當人類進入個體能夠獨立生存的年代,奴隸和奴隸主之間、地主和農奴之間、皇帝和臣民之間、資本家和工人之間,從來就沒有平等可言。從人身的不平等,到土地的不平等,再到資本的不平等……正是這種種的不平等,激發了人們對“人人生而平等”的渴望。這不,斯巴達克起義就吹響了奴隸追求平等自由的號角。從此以後,奴隸暴動、農民起義、工人革命,此起彼伏。平等,是社會主義的根本追求。我國憲法規定,“法律麵前人人平等”。同時規定男女之間,各民族之間都是平等的。習近平同誌指出:“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這“三個機會”,實際上闡述的就是一種機會平等的政治願景。從理論層麵講,人世間沒有絕對的平等,我們所說的平等,主要是權利的平等、機會的公平、程序的正義。也許我們先天條件不一樣,出身性別、高矮胖瘦也不一樣,但我們的基本權利是平等的,競爭機會是公平的,程序設計是陽光的。不能因為“你是高富帥”就耀武揚威,也不能因為你是窮小子就低人一等。當然,我們在追求平等的同時,也要防止陷入絕對平均主義的泥坑。“不患寡而患不均。”寧願自己沒有,也看不得別人有,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心態,必須從靈魂深處加以克服。
總書記的農民作家朋友
對一個有優越才能的人來說,懂得平等待人,是最偉大、最正直的品質。
——[德國]理查德·斯蒂爾
1982年,農民作家賈大山39歲。他在河北省正定縣文化館掛著閑職,業餘時間寫寫短篇小說。那年3月的一個晚上,一次意外會麵改變了賈大山的人生。
當晚,賈大山正在文化館內和朋友聊天,一個身材高大的小夥子前來拜訪,看到賈大山在忙,小夥子沒說話,禮貌地坐在一邊等候。來客是剛剛就任正定縣委副書記的習近平。那年,習近平28歲,這是他到正定縣的第一個晚上。到了正定縣後,習近平對曆史文化方麵非常重視,決定拜訪當地頗有名氣的農民作家賈大山,他先是讓縣委辦公室的人帶他去找賈大山,最後找到了文化館。得知習近平身份後,賈大山開玩笑說:“來了個嘴上沒毛的管我們。”
禮賢下士的習近平並未介意這樣的問候方式,笑著跟他打招呼。雖然是第一次見麵,但兩人卻像多年不見的朋友,有說不完的話題。臨別時,賈大山拉著習近平的手,久久不願放開:“近平,雖說我們是初次見麵,但神交已久啊!以後有工夫,多來我這兒坐坐。”
那次會麵之後,賈大山便常常以茶宴客,邀習近平聊天。多次交流中,習近平從賈大山那裏獲知了許多關於正定縣縣情、社情和曆史的情況。對於剛剛走馬上任的習近平來說,這些信息彌足珍貴,賈大山也被習近平引為知己。
相識的第一年,習近平邀請賈大山“出山”,主持正定縣文化局工作。賈大山不負眾望,上任後不僅清正廉潔,而且勤政敬業,為維修當地曆史文物到處奔走。他十分重視恢複古跡的原貌,力圖展現原汁原味的曆史。他的努力也得到了朋友習近平的支持。這位縣委書記親自出馬,幫助縣文化局申請維修款項。在兩人的努力下,常山影劇院、新華書店、電影院等文化設施得以興建和修複,隆興寺大悲閣、天寧寺淩霄塔等一批古建築得以修複,正定的文化事業進入了輝煌的時期。
離開正定之後的習近平常常給賈大山寫信,有時卻收不到這位作家朋友的回信。原來賈大山雖然想念習近平,但怕回信影響習近平的工作。兩人真摯的友誼一直持續到1997年的2月20日,54歲的賈大山因病逝世。11天前,正是大年初三,已是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又一次回到正定。他和賈大山見了最後一麵,兩位老友一起照了最後一張照片。
1998年的一天,習近平在《當代人》雜誌發表了文章《憶大山》。賈大山逝世17年後,忌日臨近,當年《憶大山》的編輯在博客上重新發表了此文,並在第二天得到了《光明日報》的轉載。而此時,這篇悼念文章的作者習近平,已經是黨和國家的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