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與農民作家之間的友誼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充分說明了建立在平等、真誠基礎上的友誼才可能日久天長。

男女平等同工同酬

我們認為這是不言而喻的真理,一切人生來都是平等的。

——[美國]托·傑弗遜

申紀蘭,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家喻戶曉。她是全國著名勞動模範,是至今唯一一位第一屆至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也是新中國農村爭取男女同工同酬權益的第一人。

新中國成立不久,申紀蘭嫁到了山西長治平順縣的西溝村。這個位於太行山革命老區的小山村,自然環境惡劣,水土流失很嚴重。為了促進生產,讓全村人吃飽肚子,村裏成立了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生產規模擴大了,光靠男勞力完不成生產計劃,大家便提出讓勤奮能幹的申紀蘭擔任副社長,發動婦女一同參加勞動。

那時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婦女很少能走出家門參加勞動。不僅如此,按當時農村的規定,男勞力下田一天記10個工分,而婦女一天隻能記5個工分。“老五分”挫傷了婦女們的勞動積極性,大家說還不如在家納鞋底。“一定要改變這種男女不平等的狀況”,申紀蘭暗暗下定決心。

一天,申紀蘭有意與村裏的一名有名的“耙式”一起下地,幹起耙地的活。她死活不牽馬,非踩耙不可。收工後大家都稱讚她耙的地又勻又平,她就一本正經地故意問記工員:“牽牲口和踩耙哪個是技術活兒?”記工員頭也不抬地說:“當然踩耙是技術活兒。”“俺今天踩了一天耙,這工分怎麼記?”看著申紀蘭,記工員憋紅了臉,不情願地給申紀蘭記了10個工分。

“婦女也能掙10個工分”,這個消息很快在村裏炸開了鍋,村裏人無不佩服申紀蘭,婦女們更是願意跟著她幹。就這樣,在申紀蘭的推動下,婦女們終於能夠幹一樣的活、掙一樣的工分,大家的勞動積極性被空前地調動起來了。

此事經《人民日報》報道後,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此後,“男女同工同酬”被寫入了新中國的憲法。

男女平等,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貫徹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需要政府重視、社會關注,也離不開每一個男女公民的共同努力。無論男性、女性,都要學會用平等的視角來看待另一個性別、另一個群體,用平等的價值觀去衡量社會中其他的人。隻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促進社會和諧進步。

異地高考的平等權

現在的社會,無論從哪一方麵看,除了平等的信條外,再沒有別的基礎。

——[法國]皮埃爾·勒魯

終於等到了這一天!

2012年底的一天,高三學生謝福樂驚喜地在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安徽省異地高考政策終於“破冰”了。從2013年起,安徽實行異地高考政策,異地考生將同本地考生一起走進考場,以公平姿態迎接高考,追逐他們的大學夢。

這條消息怎能不讓謝福樂百感交集、思緒難平?3歲就隨父親從浙江溫州來到安徽合肥,在這裏成長了15年的謝福樂能說一口流利的合肥話。幼兒園、小學和中學都在合肥就讀,他已經完全適應了這裏的學校,喜歡上了這裏的老師和同學,學習成績也一直穩居班級前列。

“以前沒覺得我和同學們有什麼不一樣。”上高中以前,謝福樂對戶籍沒有多少概念。然而,隨著高考一天天地臨近,他越來越意識到戶籍的重要性。因為沒有安徽的戶籍,按照以前的政策規定,謝福樂麵臨著要在高三這最緊張、關鍵的時期,被迫返回老家備戰高考的尷尬。

“當時爸爸已經拜托老家的親戚找了一所普通中學,高考報不上名就隻能轉學回家。”然而,兩省考試製度的差異、所學知識的不同、對新環境的適應……不能在合肥參加高考,意味著自己以前十幾年的努力都有可能白費。那段時間,謝福樂感到十分苦悶,複習也沒有多少心思,甚至為了暫時忘記煩惱而去網吧玩遊戲。他的爸爸和班主任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但大家都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