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1章 美麗的殘酷(1 / 1)

他從小喜愛電影,由於家境貧寒,卻沒有機會進入電影學院深造,但這阻擋不了他的萬丈雄心,他找各種各樣的機會看電影,揣摩人物性格,回去後便學得惟妙惟肖。

為此,他從小便飽受各種摧殘,在韓國漢城的街頭,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每日與一幫邊緣人士混在一起,所謂地邊緣人物,就是乞丐、修鞋匠等下層人士,他與他們打成一片,身臨其境了許多他們的經曆,由他印象最深地事情是這些人飽受生活的折磨,社會殘酷地將他們磨礪成一尊永不言敗的雕塑,他們沒有時間哭泣,埋頭苦幹,否則就會被社會所拋棄。

1989年,韓國一家電影公司公開招聘一名演員,他欣喜若狂般地前去報名,人山人海的應聘者,隻有三人成功入選,其中間有一個他,談及戲份時,其餘兩人退了縮,原來隻是要一個跑龍套的承受挨打的人,臉上要被抹上鮮血,身上燃著火,要求逼真,不能用假道具替代。

就留下他一人,他咬了牙,忍受著白眼,從容地躺在地上,武打鏡頭十分出彩,他能夠聽到風中雨中格鬥的呼聲,他仿佛置身於血雨腥風的江湖生涯,正在他高興之時,腳踩在他的頭上,火旺了起來,渾身疼痛難忍,導演沒有喊停,不敢停下來,空氣中有皮肉燒焦的味道,他幾乎昏了過去。

那一場戲,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雖然他的名字不起眼,僅僅在序幕表的最後方,但對於他來說,仿佛找到了目標與方向。

他要當導演,雖然沒有受過正規化的教育,但他有雄心壯誌,尤其是有生活,經過折磨的人生一定豐富多彩,這樣的經曆是財富,是自己製勝的法寶。

1992年,他在自己家的弄堂裏,拍了第一部戲,他成名後幾乎記不住那部戲的名字,他請的人全是街頭的藝人,剃頭匠、修腳工、搓澡員,還有掃大街的大媽,他們以樸實的麵貌出現在整倍戲裏,讓人耳目一新,這部小成本製作的電影,一舉榮獲了當年韓國電影獎的銀獎,他一夜成名。

麵對著強手如林的電影市場,如何把握好自己作品的方向,獨樹一幟而非隨大流,是取勝的關鍵,而他卻堅持走小人物小角色這一條路線,且每一部分作品中都重點突出殘酷的定義與字眼,在他的電影中,所有的人都經受著各種各樣的壓力,這些壓力,來自於生命、政府、社會甚至於自己,煎熬是他喜歡的邏輯,奮鬥是他的方程。

他正規意義上的第一部電影是1996年的《鱷魚藏屍日記》,1997年,他拍攝了《野獸之都》,沒有淩厲的打鬥場麵,意想不到的人物,差強人意的結局,看後讓人難以忘懷,不忍割舍。

他憑借著自己的特立獨行,一口氣在10年之間拍攝了近12部電影,他的作品在各大電影節上大放光彩,成為為數不多的亞洲電影的精品,他憑借著《撒瑪利亞女孩》榮獲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空房間》榮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他的作品每部都十分精彩,讓人過目難忘,卻飽受爭議,他的思想獨特,讓人琢磨不透,他的作品深刻地讓人想吐,讓人想看破紅塵,遁入空門。

沒有爭議的作品不算好作品,2012年9月6日,第69屆威尼斯電影節落幕,韓國電影導演金基德的作品《聖殤》榮獲電影節金獅獎。電影節在對他電影的評價中這樣寫道:以殘忍的筆,觸碰出一道酷的風景線,殘和酷在他的電影中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金基德曾經說過:殘酷其實無時無刻不存在於每個人的生命中,將殘酷搬上熒屏,讓殘作為鋪墊,讓酷作為終極目標,也算是一種另有風味的人生。

殘是酷的衣裳,殘並非折磨,並非血腥,殘也是生命的一種元素,能夠將殘過渡到酷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