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常常表現為:心浮氣躁,朝三暮四,淺嚐輒止;自尋煩惱,喜怒無常;焦慮不安,患得患失……
人間的攀比是產生浮躁心理的直接原因:“人比人,氣死人”。通過攀比,對社會生存環境不適應,對自己生存狀態不滿意,於是過火的欲望油然而生,因而使人們顯得異常脆弱、敏感、冒險,稍有“誘惑”就會盲從。
浮躁是一種衝動性、情緒性、盲動性相交織的病態社會心理,它與艱苦創業、腳踏實地、勵精圖治、公平競爭是相對立的。浮躁使人失去對自我的準確定位,使人隨波逐流、盲目行動,對組織、國家及整個社會的正常運作極為有害,必須予以糾正。
如果我們能夠堅持,真正的靜下心來,認真地去學習、工作,我們做得會比現在好很多。隻有拭去心靈深處的浮躁,才能找到幸福和快樂,那麼,幸福和快樂在哪裏?幸福和快樂其實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隻要你願意,你隨時都可以支取。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急需在心中添把火,以燃起某些希望。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急需在心中灑點水,以澆滅某些欲望。你會感覺到,其實我們很幸福,其實我們很快樂。
比如,商業世界給人們提供了各種機會,機會多誘惑就多,誘惑多了,心就容易亂,心亂表現在行為上的忙碌失措,這種現象就是“浮躁”。商人們常常不禁要問問自己:到底是什麼力量使我們的投資或工作計劃一再擱置?
是什麼力量使我們的遠大理想化為泡影?是什麼力量使我們的管理雜亂無章?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這一切的罪魁是意識和行為的不能自製,而導致意識和行為不能自製的正是浮躁。
曾經有一個精明的雇主登廣告要招聘一個孩子,他對應征的三十個小孩說:“這裏有一個標記,那兒有一個球,要用球來擊中這裏,你們一個人有七次機會,誰擊中目標的次數越多,就雇誰。”結果,所有的孩子都沒能打中目標。這個雇主說:“明天再來吧,看看你們是否能做得更好。”
第二天,隻來了一個小家夥,他說自己已經準備好測試了。結果,那天他每次都擊中靶心。“你怎麼能做到呢?”雇主驚訝地問道。
這個孩子回答說:“哦,我非常想得到這個工作來幫助我的媽媽,所以,昨天晚上我在棚屋裏練習了一整夜。”不用說,他得到了這份工作,因為他不僅具備了工作所需的基本素質,而且表現了自己的優秀品質。
大概誰都知道堅持不懈、永恒進取的魅力,可是又有誰能真正地去做呢!
大家都被浮躁的心態搞得三心二意,哪能坐得住冷板凳呢?
那麼怎樣才能克服浮躁心理呢?
(1)在攀比時要知己知彼。
“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人獲得自我認識的重要方式,然而比較要得法,即中國人所說的“知己知彼”,知己又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相比的兩人能力、知識、技能、投入是否一樣,否則就無法去比,從而得出的結論就會是虛假的。有了這一條,人的心理失衡現象就會大大減低,也就不會產生那些心神不寧、無所適從的感覺。
(2)要有務實精神。
務實就是“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的精神,是開拓的基礎。沒有務實精神,開拓隻是花拳繡腿。這個道理是人人應弄懂的。
(3)遇事善於思考。
考慮問題應從現實出發,不能跟著感覺走,看問題要站得高、看得遠,切實做一個實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