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量減少與他人的衝突
我們要以理解的眼光看別人,懂得大千世界是五彩繽紛的,人也是各種各樣的。別人不可能完全同我們有一樣的誌趣,我們不能像要求自己那樣要求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有不同的長處和短處,做到這些,我想就可以壓製憤怒的怒火,減少無謂的衝突。
人與人之間存在衝突,存在差異,是很正常的事,重要的是,當衝突發生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去麵對衝突、化解衝突、消除衝突。要盡量避免和對方在情緒上的衝突和糾纏。於是,當別人開始有情緒的時候,千萬要控製自己的情緒,否則很小的一件事也會延伸到無法收拾的地步。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德國的名宰相俾斯麥與國王威廉一世是對有名的搭檔。德國當時會強盛,不但是俾斯麥這個首相行,同時也因為有這個寬容大度的好皇帝。
有時候,威廉一世回到後宮中,經常氣得亂砸東西,摔茶杯,有時連一些珍貴的器皿都砸壞。
皇後問他:“你又受了俾斯麥那個老頭子的氣?”
威廉一世說:“對呀!”
皇後說:“你為什麼老是要受他的氣呢?”
威廉一世說:“你不懂。他是首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下麵那許多人的氣,他都要受。他受了氣哪裏出?隻好往我身上出啊!我當皇帝的又往哪裏出呢?隻好摔茶杯啦!”
由此不難理解,威廉一世為什麼能夠成功,而這也是德國在那時候能夠那麼強盛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個人把氣撒在無辜者身上,隻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痛苦。相反,國王威廉則能從宰相俾斯麥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巧妙地將憤怒平息,避免了鷸蚌之爭。
當你和別人發生爭執了,怎麼樣才能避免惡化呢?
(1)糾正認識上的誤區。
也就是要控製那些不理性的思維,它會導致我們頭腦中的映像模糊,使我們喪失判斷力和分析能力,也更容易對他人發火。常見的誤區包括:武斷,因一個負麵因素而忽視其他的正麵因素;“超概括性”,就是以一個人的特點來概括一群人,將矛盾擴大化;主觀,從自己的觀點出發來衡量其他人的行為,比如某同事遲到了,認為他肯定是什麼原因,根本不考慮實際情況;“戲劇模式化”,不管實情如何,自己認定某種情況一定會發生,像編劇一樣導演生活;貼標簽,預先給某人某事貼上一個標簽,對它的判斷局限在這個前提下。
(2)耐心傾聽。
完全投入地傾聽他人,包括你的身體表現:看著對方的眼睛,跟著對方說話的節奏,這能幫助你找到你們之間的分歧所在。耐心地傾聽是為了掌握正確的信息,比如,一個很重要的約會,對方卻遲到了很久,如果你一見他就憤怒地指責對方,爭吵很可能就此爆發。如果先給他一個解釋的機會,也許結果會不同。站在他的角度考慮,也許他一路上遇到了特殊情況,也是心急如焚呢。
(3)藝術地批評。
給對方建設性的意見,要求現實、準確,而不是給他“上一課”。就事論事,不跑題,不要給對方下結論。要知道,任何人都不希望別人對他說“你就是這樣的一個貨色,沒救了”。強硬的建議通常會傷害別人,使他產生抵觸心理,無法建立對話,受挫的對方甚至會產生報複心理,而無辜的你還一直以為你對人家好,人家該心存感激。
搬掉猜疑這塊石頭
對人多一些體諒,懂得欣賞別人的好處,原諒別人的缺點,不去故意挑剔別人,就可以獲得一種心安理得的快樂。有一顆體諒他人的心,就仿佛獲得了一把鑰匙,能隨時開啟自己心中快樂的大門。
猜疑是人性的弱點之一,一個人一旦掉進猜疑的陷阱,必定處處神經過敏,事事捕風捉影。對他人失去信任,對自己也同樣心生疑慮。猜疑常常是從某一假想目標開始,最後又回到假想目標,就像一個圓圈一樣,越畫越粗,越畫越圓。現實生活中猜疑心理的產生和發展,幾乎都同這種封閉性思路有關。
猜疑心理與一個人強烈的私欲有關。這種私欲包括權欲、金錢欲、性欲等。私欲越大,猜疑心裏就越強烈。如果一個人無私,他的行為必然無畏。
如果一個人總是患得患失,那麼,他的行為總會帶有利己特征,於是,他會強迫自己處處“格外小心”“分外謹慎”。對他人也用自己的“小心眼”去衡量、評價,並對其充滿懷疑和不信任。
瑪麗是一個剛剛畢業不到一年的大學生,目前在一家不錯的企業工作。
工作中,她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唯恐稍不留意影響到領導和同事對自己的看法。一次,她成功地完成了一張設計圖,高興之餘,情不自禁脫口而出:
真是太棒了!鄰桌的同事聞聲抬頭瞄了她一眼,她馬上緊張起來,糟糕!同事一定覺得我太得意忘形了。又一次,聽到部門主管與人談話中提到“新員工”三個字,並表情嚴肅,她的心一下縮緊了,一定是說我什麼不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