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也有另外一層意思,無論多要好的朋友,都不應占用對方太多的時間,不應過多介入對方的家事,不要經常性地無事拜訪或經常做不速之客。
很多人誤以為好友之間應該無話不談,親密無間,卻不曉得過多了解別人的隱私和過多介入別人的生活於人於己都是負擔!無論你和朋友多麼知心,都須明白“疏不間親、血濃於水”的道理。
其實,在現實社會中,朋友的價值就在於“規過勸善”。批評和自我批評,有錯誤相互糾正諒解,彼此共同改掉毛病或缺點,互相學習勉勵,共同發展,這才是真正的朋友。但規過勸善,是有一定的尺度,尤其是現在一些合夥做生意做買賣的朋友,更要注意。很多時候,在難以改變朋友的做法時,那就不要再勉強了,讓朋友自己去領悟吧,也許他的想法是正確的,就算錯了,吃一塹長一智,對朋友也算是有幫助的。這樣還保持朋友的關係,也傷不了彼此的感情。
在日常生活中,就算最要好的朋友也會有摩擦,我們也許會因這些摩擦而分開。但每當夜闌人靜時,我們望向星空,總會看到過去的美好回憶。一些瑣碎的回憶為我寂寞的心靈帶來無限的震撼!就是這感覺,令我更明白朋友對我的重要!人際關係也是一樣的,太近了關係會變得複雜,太遠了,就失去了聯係,不近不遠剛剛好,隻能感受到彼此的真誠與情誼。每一個人都有一方屬於自己的樂土,因此當你心情沮喪的時候,當你灰心失望的時候,當你覺得好友漸漸淡漠的時候,請珍惜朋友真摯的友情,不要到失去的時候才痛感它的可貴。
因此,珍惜身邊的每一份友情,無論它是不是已經過去,無論它會不會有將來。也許不會天長地久,也許會淡忘,也許會疏遠,但卻從來都不應該遺忘。它是一粒種子,珍惜了,就會在你的心裏萌芽,抽葉,開花,直至結果。而那種綻放時的清香也將伴你前行一生一世。
每份淡漠下麵也都隱藏著很深的寂寞和渴望。每個人都有自己掙紮的痛苦與心路曆程,默契不過是因理解自己而彼此理解,隻有和諧才是身心疲憊時依然不泯的微笑。互相的惦念,互相的牽掛,與互相的愛護便是人世間最最難得的情感撫慰,是朋友之間最難割舍的真情。好友之間所以能長期共存,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心靈間的相互依存與默契,唯此孤獨的人生才變得豐富而深刻。
人生能夠擁有一位好友,一位至交,便擁有了一生的情感需求,好友如衣食,如日月,如自已的影子,最最孤獨時,無論相隔千裏萬裏,好友都會如期而至,那時即便是默默相對,不說一句話,感受也是雨露的滋潤,心靜如鏡,心境如雲。
結交比自己更優秀的人
成功人物之所以成功,就在於他們為人們樹立了某個方麵的典範,是值得人們學習和推崇的。優秀人才總是以成功者為榜樣,結交比自己更優秀的人才,以此達到更高的水平。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圈子。一個乞丐不太可能結交到為數眾多的企業家朋友以助他飛黃騰達;同樣,一位成功的商業人士也不太可能樂意結交一個流落街頭的乞丐,因為他們屬於不同的圈子。一個人在結交另外一個人時,都會判斷這個人是否屬於自己的圈子,然後再決定是否與其交往,以及交往的深入程度。如果你與對方的價值相等,那麼,你們屬於同一個圈子的人,雙方也有了建立人脈關係的基礎,以後還有可能深入合作,互相幫助;如果不相等,那麼,不要指望他們在你的人生“轉折點”上幫助你。
所以,建立高效人脈的前提,是你自身擁有多少可以被對方利用的價值。這就要求你必須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擁有明確的職業生涯方向,並圍繞此方向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成為有價值的人。這樣,你才有可能建立自己的人脈網絡。
縱觀那些成功立業的人物,他們往往能夠善於轉換一個人的機會和命運,結交比自己優秀的朋友。其實,要與人相識,並不像通常所想象的那麼困難,結交地位較高的人也是如此,尤其是年輕人,可以無所顧慮地和地位較高的人接近。
美國有一位名叫阿瑟·華卡的農家少年,在雜誌上讀了某些大實業家的故事,他很想知道得更詳細些,並希望能得到他們的忠告。
有一天,他跑到紐約,也不管幾點開始辦公,早上7點就來到威廉·B·亞斯達的事務所。在第二間房子裏,華卡立刻認出了麵前這位體格結實,濃眉大眼的人是誰。高個子的亞斯達開始覺得這少年有點討厭,然而一聽少年問他:“我很想知道,我怎樣才能賺得百萬美元?”他的表情變得柔和並微笑起來,倆人竟談了一個鍾頭。隨後亞斯達還告訴他該怎樣去訪問其他實業界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