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早一天走出困惑,她走進學校的心理谘詢室,希望在心理谘詢師的幫助下調整自己的心態,她想好好地生活,不做焦慮的奴隸。在心理谘詢師的悉心指導下,她已經回複了往日的朝氣與自信。在學期期末的考試中,她還取得了好成績。“沒有了焦慮的困擾,我變得輕鬆了,做事效率也高了,也有了足夠的自信。”她說,“焦慮不是不可消除的,隻要你有信心,焦慮一定會遠離你。”
上述事例中的王芳在麵對焦慮時,不是縮手縮腳,而是勇敢地向心理谘詢師進行谘詢,最終找回了自信,取得了好的成績。所以,我們青少年在麵對焦慮時,也應該及時地到相關谘詢室進行谘詢,以早日找回自信,樂觀地麵對生活。
這個世界上沒有讓自己永遠滿意的事情,所以我們要放下焦慮,沉著應對,並學會消除焦慮的方法,讓自己輕鬆快樂起來。
第一,要活著為自己,不要“看著別人活,活給別人看”。要經常問一問自己:我的生活目標是什麼,我是誰,我是不是每天有所進取?學會正確認識自己,愉快地接納自己,以自我評價為主,正確對待他人評說,認清自我,這是放下焦慮的前提。
第二,保持情緒穩定。對突如其來的事物和一些與自己關係重大的事情,青少年朋友在開始麵對它們時,生理上會發生急劇變化,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兩手發抖,手心冒汗,這是由於過分緊張和恐懼引起的。
其實,適度的緊張對人是有一定益處的,它可以進一步調動人體的各種機能,使思維更加活潑,產生一種增力作用。但是過度緊張,會導致出現難以控製的心慌、不安、緊張,使思維處於抑製狀態。
第三,正確估計自己,樹立自信心。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青少年朋友應該多考慮自己要怎麼做,要如何進取,在各種社交場合,應順其自然地表現自己,不要總考慮別人怎麼看待自己,自己要怎麼迎合別人。
第四,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精神要盡量放鬆,對事物有恐懼感的人往往吃不下、睡不著,惶惶不可終日,這種行為對身心健康危害極大。為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我們應該在思想上不過分誇大事物與個人前途得失的關係;另外,要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不要過分疲勞,大腦過度勞累會造成頭昏耳鳴,興奮與抑製過程失調,神經活動機能減退,從而加劇心理緊張程度。第五,正確看待自己。青少年應該學會客觀地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的能力,把握好自己的方位和坐標,看準機遇,發揮自己的作用,並不斷在快節奏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各種事件中保持心理平衡。
第六,生活要積極自主,瀟灑自在,為自己尋求快樂。我們要明白焦慮對於解決問題無濟於事,我們雖然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但卻有對生活的預見性。人們往往根據自身已有的條件來預見未來的明天,當這些預見與想達到的目的不相符時,人們往往表現出焦慮不安。
焦慮使人的心情變得沉重,進而對未來失去信心。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青少年常常會因為很多事而焦慮,生活的質量不能提高,學習成績不能提高,與父母的關係不融洽等。因此,我們青少年要培養樂觀、勇敢的性格,用心平氣和的態度去克服焦慮的心理,這樣才能使自己真正快樂起來。
選擇積極:以樂觀瓦解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