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能幹的學生,班主任十分高興,一直都很重用她,凡事都讓她管,漸漸地她越來越自命不凡,和同學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大。
新學期要重新成立班委會,班主任征求她的意見,她說這個“太笨”,那個“不會說話”,不是搖頭就是撇嘴,意思十分露骨:全班除了她沒人能當班幹部!也許正是她的這種態度,引起了同學們的不滿,班幹部競選時,她以11票之差落選了。鍾晴急得哭了,以拒絕吃飯表示對競選結果的不滿。
上麵故事中的鍾晴就是因為受到老師和家人的表揚,取得了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飄飄然,感覺天下唯獨自己行,這樣的後果隻能讓身邊的同學越來越討厭她,並最終落得被大家孤立的結果。
美國一位哲學家曾說過:“自負是一個人要除掉的惡習。”可見,自負對人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一般說來,有自負心理的青少年大多數表現在獨生子女或是家庭條件較好的青少年身上。這些青少年,總會在自我陶醉中度過每一天,他們一般看不到他人的優點,總會看重自己的利益,不會顧及他人,更不會關心他人,對人不夠熱情,好像每個人都該為他服務,結果落得形單影隻,不但會給自己造成負麵影響,還會影響自己的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心理健康。
那麼,我們的自負心理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首先,對自己有片麵的認識。有自負心理的青少年往往掩蓋自己的缺點,誇大自己的優點。事實證明,如果我們隻看到自己的優點,而對自己的缺點視而不見,往往容易產生自負的個性。
其次,生活過於順利。有關研究表明,在生活中遭受過挫折和打擊的人,很少會產生自負的心理。但是,我們青少年從小就生活在一帆風順的環境中,老師、父母的寵愛、誇讚和表揚都會讓我們覺得自己“真了不起”、“我就是最棒的”,這樣就很容易形成自傲、自負的性格。
自負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弱點。心理學認為,自負大多是由於我們對自己認知的過分膨脹。目空一切、心高氣傲、自以為是的人,常常會被自己過分膨脹的自信衝昏頭腦。“虛胖的自信”就是自高自大,它不但欺騙了自己,還常常會傷害別人。因此,克服自負心理,已成為我們刻不容緩的事。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克服自負心理,讓自己謙虛一些呢?
第一,要提高自我認識。我們青少年要全麵認識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也要認清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千萬不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應該明白,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都有別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時也有不如人的地方。與人比較,不能總是拿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不足,不能把別人看得一無是處。
第二,要善於接受他人的批評。有人曾這樣說:“接受批評是根治自負的最佳辦法。一個人無論什麼時候都要虛心接受批評,尤其是成長中的年輕人。”
一般來說,有自負心理的青少年是最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態度或接受別人的意見的,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為了改變我們的自負心理,我們可以在做事時征求一下其他人的意見和看法,這樣通過別人的友好提醒,很快就會改變我們過去固執己見、唯我獨尊的心理。
第三,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有自負心理的青少年一般都目空一切,總覺得自己是最優秀的,這是自戀的表現,對身心健康極不利。要想徹底地克服這種不好的心理,我們必須要做到心中有他人、處處為別人著想,尊老愛幼,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還要取他人所長補自己之短,不斷地充實、完善自己,努力克服自負,讓自己變得謙虛。
第四,要保持謙虛的傳統美德。有自負心理的我們要憑一顆謙虛的心與別人建立友好的人際關係,這是我們個人自覺成長的開始。古人雲:“謙受益,滿招損。”我們可以有豪氣萬丈,但絕不能過分自負,就算自己有超人的才識,也要虛懷若穀。
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自負,既要看到自己的過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現在和將來。輝煌的過去可能標誌著我們過去是個英雄,但它並不代表著現在,更不預示著將來。
俗話說,“自知者明”,“人貴有自知之明”。無知有兩種表現,一是盲從,二是狂妄。所以,自負有時會表現為狂妄自大。因此,我們每一位青少年都應該明白,自負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嚴重的還會影響心理和身體健康。隻有克服自負的弱點,讓自己保持謙虛的性格,我們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