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播種善良的種子(2)(2 / 2)

我們國家是一個文明古國,自古講求尊敬老人、孝敬長輩,但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很多青少年的種種“不孝之舉”令人吃驚。

一名初一年級的男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連自己的床鋪都要由母親來整理。某日,母親生病臥床,要他獨自去樓下的快餐店解決吃飯問題,一聽母親這樣說,該男生竟對著病床上的母親大發脾氣。

一名初三年級的男生,明知下崗的父親僅僅依靠修理自行車獲得微薄的收入,花錢仍然大手大腳,他經常向父親索取零花錢,除了出入遊戲機房,他每天放學後還在校門口買上五串羊肉串,吃得滿嘴流油。而當疲憊的父親要他打一盆洗臉水、取一條毛巾時,他要麼以“正在做作業”為由懶得動手,要麼嘟嘟囔囔,對父親沒有好臉色。

一名高一年級的女生曾在日記中透露,自從年邁的奶奶住進她家之後,她從未主動拿出自己的零食給奶奶吃;而疼愛她的奶奶幾次為她買了零食,反被她譏之為“太次”、“老土”,並把零食扔進了垃圾桶……上述這些“不孝之舉”屢見不鮮,但還有更讓人震驚、讓人難以接受的“不孝之舉”不時見諸報端,如辱罵父母、虐待老人……父母坐在一起,聊起各自孩子的日常表現,最感失望的往往不是成績不理想,而是孩子對父母的不理解、不尊重、不孝順,這成為不少父母的最大憂慮。

一位15歲男孩的母親說:“我簡直難以想象,孩子長大了,對父母的態度竟會變得如此惡劣!好像讀了初中之後,他再也沒有客客氣氣地跟我們說過話。我們那時候,哪敢這樣對待父母啊!”

另一位16歲女孩的母親說:“我已不指望年老的時候把她當作我生活的依靠了,我隻擔心她的未來。因為不懂尊重父母的人,必定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是的,正如這個母親說的:一個不懂尊重父母的人,必定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因為一個連養育自己的長輩都不愛、不敬的人,怎麼可能去愛他人、愛集體呢?如果對長輩沒有尊敬之情,又怎麼去關愛、孝敬長輩呢?這樣的人,根本不可能形成善良的性格。

因此,青少年朋友,我們應該明白,尊敬老人、孝敬長輩,不僅是一種美德,也是對親人一種感恩的表現,我們應該從現在起,從點滴小事做起,孝敬長輩、尊重長輩。

第一,從生活的點滴做起,我們在做每一件事時,都要表達出自己對長輩的孝心。生活中的事情都是瑣碎、繁雜的,但正是這些小事,才更容易培養我們的孝順習慣。因此,我們不應該錯過生活中任何一個微小的細節,比如,每天要向長輩問好,禮讓長輩,吃飯的時候幫長輩盛飯等。隻有長期這樣做,日積月累,我們孝順的習慣才會養成。

第二,我們要改掉自己的壞習慣。處於青春期的我們,由於身心還處在發育期,所以有時做事容易受情緒支配,比如易衝動、自製力差等,這些都是不良情緒的表現,一旦發現自己有這些行為時,應該盡力克製,不能對父母長輩大發脾氣。

第三,我們要主動和父母多交流。每天找一點時間,比如飯前或飯後,和父母主動談談自己的學校、老師和朋友,高興的事或不高興的事,與家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

第四,善於體諒父母。如果自己有做得不對的地方,當父母批評自己時,不要逃避,不要沉默不理,要主動道歉,才會得到父母的理解。如果錯不在自己,自己很委屈時,可以先不去爭辯,等到父母心情平和下來時,再換個時間和地點,與父母重新進行溝通,這樣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與父母發生矛盾時,我們不要隨意發脾氣、頂嘴,應該盡力避免說出或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想要動怒時,可以深呼吸或離開一會兒。

第五,勇敢承擔責任。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時,主動分擔家庭的一些責任,比如洗碗、倒垃圾、擦窗、幹些農活等,趁這樣的機會還可以跟父母聊聊天,交流一下思想溝通一下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