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困難來臨時,大家會以怎樣的態度來應對呢?是驚慌失措,還是沉著冷靜?是猶豫不決,還是果斷決策?是推諉塞責,還是勇敢承擔?事實上,意誌能夠產生極大的能量,從而幫助人們克服艱難險阻,取得成功。
把握青春:意誌力是成長的基石
“有誌者事竟成”。這裏的“誌”有“誌向”及“意誌”兩層深意,一個人有了明確的誌向後,更需要有強大的意誌力去保持、去推動其不斷地向目標邁進。
司馬遷受宮刑仍專心創作《史記》,曹雪芹遭家道中落仍筆耕不輟……他們有一個共同點——促使他們走向成功終點的就是堅強的意誌。
意誌跟個人的道德修養有著十分重要的聯係。
道德修養不是人的頭腦中所固有的,它是人們在生活活動中認識的產物。道德修養的培養和提高是人們對周圍事物的認識不斷提高升華的結果。培養個人的道德修養的過程,是一個由認識到不斷提高,最後內化成為行為舉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意誌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對道德修養的培養,就是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了解,並克服自身缺點,完善自我的過程。例如,樂於助人、遵紀守法、吃苦耐勞等這些高尚品德的培養過程中,都離不開意誌的影響,沒有堅持不懈的意誌和堅韌不拔的精神來支持的話,道德修養的培養和提高是很難的。
由此可見,意誌是培養和提高個人道德修養的內在因素,有了堅強的意誌力,道德修養的培養和提高才有可能,缺乏堅持的意誌,則很難支配調節自己的活動和行為了。
另外,意誌對立誌成長和一生的事業工作有重要的意義。
隻有堅強的意誌和不懈的努力,才能成就偉大的事業,年幼時,大家對未來的人生充滿了希望,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夢想:有人想成為畫家,有人想成為著名的主持人,有人想成為科學家,有人想成為運動員……許許多多的願望,大都會因時間的衝擊而成為泡沫。北宋文學家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誌。”這從另一角度說明了意誌對人生事業的重大意義和作用。
下麵來看一個真實的故事。
朱小梅出生於農村,長得十分乖巧,學習成績也非常優秀。在學校經常被老師誇為榜樣學生。在家裏她更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因為家境貧困,很多生活條件都沒有其他同學好。
在她八歲的那年,父親因工地施工意外身亡,家庭的重擔被母親一人扛了起來,她和母親生活在一間不到七平方米的小屋裏,學習條件非常艱苦——她經常在昏暗的燈光下學習。看著自己的母親,朱小梅握著母親滿是皺紋的雙手說:“我不讀了,我出去工作賺錢。”
母親流著眼淚說:“孩子,不管如何,你一定要繼續讀書,媽媽一定要供你讀完大學,找份好工作。”
年幼的朱小梅在艱苦的環境中,懷著母親的期望,以驚人的意誌,努力學習,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大學畢業後,她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並把母親接到了城裏生活。
這個故事中,小梅從兒童時代就開始經曆了生活的磨難,承受了同齡人所沒有承受的考驗,但是,正是家庭和生活中的磨難,磨煉了她驚人的意誌,並最終戰勝了困境。由此可見,意誌力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人生猶如海中行船,大海總有風浪,唯有咬緊牙關,堅持航向才能到達彼岸。如果想成就大業,就應該自覺培養自己的恒心、自強不息的品格以及頑強的意誌力。
茁壯成長:做一個意誌堅強的人
意誌力的強弱,決定了一個人能夠走多遠。世界上沒有絕望的處境,隻有對處境絕望的人。意誌力薄弱的人,一遇到困難就會退讓。所以,意誌力是成就大事者的一項不可或缺的修煉。
現代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有溺愛孩子的現象,在家庭教育上也隻是緊盯著孩子的分數,而不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因此在客觀上導致了孩子意誌力薄弱的現象。
下麵一起來看這樣一個故事。
王宇是七年級的學生,學習成績屬於中等水平,家裏的環境比較優越,而且是男孩子,很少做家務活,在學校裏看到其他的同學學習成績優秀,受到老師們的表揚,自己十分羨慕。於是在七年級的第二學期初便下定決心,要讓自己的成績在班裏也達到優秀的水平,於是便給自己定了一個學習的計劃:早上6點起床早讀;每天堅持課前預習;課後複習;認真完成作業;一學期下來要讀四本名著。剛開始的一段時間,王宇確實是6點就準時起床讀書了,而且其他各個方麵都表現得很好。一段日子過去了,天氣變冷了,王宇就開始每天躲在床上睡懶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