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學法文時已年過半百,別人都說他學不成,他說:“讓我試試看吧!”他知道自己記性差了,工作又忙,所以,開始為自己規定的“指標”,隻是每天記一兩個生詞。這個計劃起步不大,容易實現,看起來慢了一些,但能夠培養信心,幾個月下來,徐老不但如期完成計劃,而且培養了興趣,樹立了信心,又慢慢掌握了學法文的“竅門”,以後每天可以記三四個生詞了。
徐老的做法有辯證法的思想在裏麵。要是一開始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就提出過高的指標,結果計劃很可能實現不了,信心也必然銳減,縱使平時有些意誌力的人,這時也容易打退堂鼓。
美國學者米切爾·柯達說過:“以完成一些事情來開始每天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不管這些事情多麼微小,它會給人們一種獲得成功的感覺。”這種感覺無疑有利於意誌力的激發。
成功是對意誌力的肯定和促進。實踐證明,每一次成功都會使意誌力進一步增強。如果用頑強的意誌力克服了一種不良習慣,那麼就能擁有繼續挑戰並獲勝的信心。每一次成功都能使自信心增加一分,給自己在攀登懸崖的艱苦征途上提供一個堅實的“立足點”。或許麵對的新任務更加艱難,但既然以前能成功,這一次以及今後也一定會勝利,正所謂:勝利時,需乘勝追擊。培養堅強的意誌力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在逐漸積累的過程中一步步形成。這中間還會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和失敗,因此,必須找出使自己鬥誌渙散的原因,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總之,培養意誌力要從基礎做起,一天一點進步,大家就會在勝利的道路上不斷邁進!
實戰指點:不要輕易放棄希望
生活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有時遇到困難,有時遇到挫折,有時遇到變故,有時遇到不順心的事——這些都是生活中的正常現象。但是,有的人遇到這些現象時,總是心煩意亂,痛苦不堪,悲觀失望,甚至失去麵對生活的勇氣,這其實是意誌不堅強的表現。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每一次失敗都是供人們再踏上更高一層的階梯。當然,在這個途中,人們難免會感到灰心與疲憊,但請記住世界重量級拳擊冠軍詹姆士·柯比的話:“你要再戰一回合才能得勝”。
發明家愛迪生一生中經曆了無數次的失敗,當年,他發明電燈時,曾經為找出一種耐用的燈絲材料做了將近8000次的試驗,就連他的助手也從最初的滿懷熱情而變得喪失了信心,勸他不要再試驗了。
但愛迪生卻並未放棄,反而風趣地說道:“我為什麼要放棄呢?雖然我失敗了近8000次,但這至少可以證明這些實驗是行不通的,每失敗一次就等於向成功邁進一步。”結果他成功了。
這就是愛迪生對待困難的態度。他知道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把成功建立在無數次失敗基礎之上。俗話說:“守得雲開見月明”,從失敗中,人們更能體會到生命中最本質的東西,更能感受到人生的困難。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潛在的、下意識的失敗感,不被這種感覺影響的人往往是最後的成功者,而被這種感覺控製住的人則難逃失敗的厄運。誠然,失敗會讓人痛苦,但卻讓人有所收獲,而這種收獲讓人受益匪淺。
正如有人說的“想要獲得一千零一次的成功,就必須笑看一千次失敗”,這種顛覆傳統的思維方式,能使人從失敗的深穀走向成功的頂峰。
巴爾紮克說:“苦難是人生的老師。”其實,挫折不是教訓,而是人生的經曆、經驗,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成長的過程曲折坎坷,總是伴隨著辛酸與煩惱。挫折固然會使人受到打擊,給人帶來損失和痛苦,但挫折也可能給人帶來激勵,讓人警覺、奮起、成熟,把人鍛煉得更加堅強。
所以,在挫折麵前,大家應學會總結經驗,把挫折當作是新的起點,不要因為懼怕再一次的受傷而放棄了近在咫尺的成功。
她從小就“與眾不同”,因為小兒麻痹症,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憂鬱和自卑感越來越重,甚至,她拒絕所有人的靠近。但也有個例外——鄰居家那個隻有一條胳膊的老人卻成為她的好夥伴。老人是在一場戰爭中失去一條胳膊的,但老人非常樂觀,她非常喜歡聽老人講的故事。
這天,她被老人用輪椅推著去附近的一所幼兒園,操場上孩子們動聽的歌聲吸引了他們。一首歌唱完,老人說:“我們為他們鼓掌吧!”
她吃驚地看著老人,問道:“我的胳膊動不了,你隻有一隻胳膊,怎麼鼓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