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養神養腦,合二為一(1 / 1)

祖國醫學認為養生的核心問題是養神。“形神合一”是養生防病學的一個重要觀念。古代養生學家譽精、氣、神為人身“三寶”,是保養的關鍵。神,這裏主要指精神思維活動。人生活在社會性中,精神思維活動常易擾動而難安靜。思慮過度,或情誌不暢,會耗傷精氣,引起氣機紊亂,陰陽失調,髒器損傷而發病。故有“養生先養神”之說。

養神,指精神情誌常宜安靜,使精、氣,形得到休養生息。由於精神思維是處於運動狀態的,所謂“靜”隻能是相對的、暫時的,靜神就是動中求靜。如氣功中的靜功鍛煉,藝術活動中的琴棋書畫等,使人精神愉快,貫注專一,起到良好的養成神的效果。所以,養成神不是消極的靜止不動和逃避塵世,其對機體具有積極的休養成調節作用。

由於腦為元神之髒,因而養神的關鍵在於養腦。腦是生命適應能力的主宰。人體生命的運動按生、長、壯、老、死的規律運動著,神於寓陰陽變化的運動之中,腦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養腦要取得較好效果,應當遵循以下基本法則:

法於陰陽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都取法於天地變化規律,人也不例外。隻有這樣,天地人才是統一體。由於“人與天地相應”,要順應天地陰陽的變化,調節生活起居,才能做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腦才能正常地發出指令,以適應這種變化。

恬淡虛無

恬淡即指安靜,虛無指人的思想清靜無欲。因為過度精神刺激,不但耗氣傷精,而且傷神傷腦,所以養成專一安靜而少欲的習慣,無疑是養腦的一個基本法則。

保精養血

我們常強調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適度等,這些都是為保精養血,積精全神而設。因為“夫精者,身之本”,“血者,神氣也”,精血是神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隻有“養其精氣則形全,形全則神全而無病”。現代營養學家認為,除各種維生素及無機鹽外,要使腦能夠高效率地工作,必須保證氧氣、水分、葡萄糖、蛋白質和脂肪類五種基本物質。

和於術數

和是調和。術數,修身養性之法,包括導引、按摩、吐納、氣功及太極拳等各種體育活動。積極的體育運動,能使大腦不斷處在靜動的交替運動之中。

養生和養神是防治疾病,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那麼,家庭養生該如何養神呢?

休眼養神按時睡,睡足覺,讓大腦充分休息,同時又讓機體的神經、關節、韌帶、肌肉和器官無負荷或少負荷而得以休整,進而達到積蓄精力,複蘇體質之目的。生理醫學研究表明:保證睡眠6~8小時,所積蓄的精力可供正常活動16~18小時。

娛樂養神

這是調動某些休止或不常運動的神經代替操勞疲憊神經工作的好方法。娛樂養神也是人們常說“換腦筋”。這的種類很多,如聽音樂、看電視、作書畫、垂釣、跳舞等,都可排遣心中之憂悶,轉移不良情緒,煥發充沛精力。

休眠養神

多指睡覺,通過休眠使大腦處於休息狀態,同時使身體內各部位的神經、關節韌帶、肌肉和器官無負荷或少負荷,進而達到積蓄精力,複蘇體質。生理醫學研究表明:保證睡眠6~8小時所積蓄的精力可供正常活動16~18小時的耗費。如果氣候和環境條件複雜或勞作過重,往往會釀成過度疲勞和某些器官失調,因此,生活中應勞逸有節。

安心養神

善於養生者心情應清靜安閑,徘除各種雜念,以使真氣順暢,精神守於內,疾病無從生,形體雖勞作但不致疲倦,使身體健康無疾。

閉目養神

眼不見,心不煩,心靜則神安,神安則災病不生。雙目微合可切斷攝入眼睛的景象,讓大腦得到休息。在日常生活中,要善於利用空隙時間珍惜視力、保護眼睛,三五分鍾也好,能抓住時間閉目養神可促使心腦、神經和細胞的活化,有益於消除疲勞。

壓抑養神

當一個人的欲望、衝動或本能的要求無法滿足時,通過有意識地加以壓抑來達到心理平衡。如有的為家庭糾紛難以和解而苦惱,有的為子女就業而發愁,有的為家務事而煩悶,有的老年人為多病纏身而擔憂,這時就要善於合理地壓抑這種不良情緒,以免心理失衡而加重病情。

糊塗養神

糊塗養神是指在平時行為規範中,有意識地不參與意義不大或價值不高的事情,不無原則地爭執和較真,不計較雞毛蒜皮的是非,讓腦筋和心情鬆弛下來。

總之,養生要注重調養精神,要做到安靜調和、胸懷開闊、樂觀愉快,戒躁戒怒,可參加一些有益的活動,既可鍛煉身體,又可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