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仰望著葡萄架心想:既然我吃不到葡萄,別的狐狸肯定也吃不到,如果這樣的話,我也沒什麼好遺憾的了,反正大家都一樣。
這隻老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中被稱之為“投射”,即把自己的願望與動機歸於他人,斷言他人有此動機和願望,這些東西往往都是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這種心理也可以理解為隨波逐流,盲目跟風,或保持平常心。
從這隻老狐狸的心理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是隻喜歡隨波逐流的狐狸:反正別人也吃不到葡萄,我也一樣。隨波逐流即是我們常說的“隨大流”。雖說這種心態倒是可以讓人心寬,但也會束縛自身的發展,有時還會讓自己出醜。
西班牙曾有位叫彼得羅一世的國王,他對於很多人來說,是正義的象征。
這天彼得羅一世宣布他將公開選拔法官。
三個人毛遂自薦,一個是宮廷的貴族,一個是曾經陪伴國王南征北戰的勇敢的武士,還有一個是普通的教師。
在宮廷人員和三個候選人的陪伴下,國王離開王宮,率領眾人來到池塘邊。池塘上漂浮著幾個橙子。
“池塘上一共漂著幾個橙子啊?”國王問貴族。貴族走到池塘邊,開始點數。
“一共是6個,陛下。”
國王沒有表態,繼續問武士同樣的問題:“池塘上一共漂著幾個橙子啊?”
“我也看到了6個,陛下!”武士甚至沒有走近池塘就直接回答了國王的問題。
國王沒有說話。
“池塘裏有多少個橙子啊?”他最後問教師。
教師什麼也沒有說,徑直走近池塘,脫掉鞋子,進到水裏,把橙子拿出。
“陛下,一共是3個橙子!因為它們都被從中間切開了。”教師說。
“隻有你知道如何執法,”國王說,“在得出最後的結論之前,我們應該加以證明,因為並不是所有我們看到的就是事情的真相。”
在判斷某件事情時,不要人雲亦雲,更不要隨波逐流,妄下結論。很多時候,我們所看到的並不是事情的真相。所以,在下結論前一定要經過證明。
與“隨波逐流”一詞相近的詞是“盲目跟風”。
1593年,一位維也納植物學教授到荷蘭任教,他帶去了一種荷蘭人從沒見過的植物——鬱金香。這種原本生長在土耳其的植物有著極其華麗的外表,荷蘭人一見到它就被深深地迷住了。教授把這種在土耳其非常常見的植物標以很高的價格出售,有些人嚐試著買了一些,繼而又倒手出售,結果大獲其利。很多商人囤積居奇,儲存了大批鬱金香進行倒賣。
消息傳出後,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販夫走卒都開始參與其中。每個人都知道,隻要有了鬱金香球莖,就等於有了大筆的財富。於是,一撥一撥的人群開始加入。這時候,已經沒有多少人真正是為了觀賞鬱金香而來購買它,也沒有人再去關心鬱金香的真正價值。總之,人們瘋狂地購買它,不管以多高的價格,都有人肯以更高的價格將這些花再買走。這個鬱金香的神話持續了整整5年,直到有一天,再也沒有人肯為鬱金香去花費更高的價錢。這時候,神話破滅了,一個鬱金香的球莖下跌到與一個洋蔥頭的價格相當。許多荷蘭人在這一波“鬱金香熱”中傾家蕩產。
為什麼一向機智的荷蘭人會做出如此狂熱的舉動?直到20世紀初,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才揭開了這個謎底。這個厭煩了以授課賺取酬金的經濟學教授,決心到期貨市場去碰碰運氣。他向朋友借了幾千英鎊涉足其中,沒幾個月就賺了一萬多英鎊。但是在隨後不久,他不但把賺來的錢輸得精光,就連本錢也搭了進去。這時候,他開始潛心觀察期貨市場上各種人的行為。最後他發現,原來每樣貨物並不是按照其成本在進行交易,決定這個貨物更為關鍵的因素在於人們對這批貨物的預期有多高。也就是說,要想盈利並不在於你以多少錢把這個貨物買下來,而在於是否還有人願意用更高的價錢將他買走。這個發現被稱為“博傻機製”,也叫做“最大笨蛋理論。”
正是憑借著這種“還有人比我更傻”的信念,一批批的荷蘭人前仆後繼地投身於炒作鬱金香的熱潮中。人們總是在尋求一個比自己更笨的人來讓自己脫身,這個鏈條直到“最大的笨蛋”出現時才斷掉。
一個人在一次投機之後僥幸逃脫,並不能證明他就是一個聰明人,這隻能證明他在這一輪“賭博”中,並不是那個“最大的笨蛋”。而一旦不明就裏的人誤將上次的“成功經驗”複製到下一次,那麼或許他就成了那個“最大的笨蛋”。所以,對於那些急於尋找“捷徑”的人來說,並不能保證他會失敗,但也不能保證他會成功。頭腦清醒,不盲目跟風,有自己的進退策略,才能贏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