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隻老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發現了同樣的問題。它嘴一撇,說:“這有什麼了不起的!我們狐狸中已經有人吃過了,誰說隻有猴子才能吃到果子?狐狸也一樣行!”
這隻老狐狸所表現的言行,是一種情緒取向的應對方式,在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稱之為“傍同作用”,即當自我價值低於他人價值時,尋找與自己有關係的人來實現自我價值。
這隻老狐狸不愧是老狐狸,用幾句話就淡化了吃不到葡萄的尷尬局麵。它的這種行為,可以理解為借助自己的資源或同類型人或親朋好友的名聲,來抬高自己的身價。
在幾百年前的羅馬城,兩個孩子正在清晨的陽光下快樂地玩耍,他們的母親康妮黎亞過來對他們說:“親愛的孩子,今天有一位富有的朋友要來我們家做客,她還會向我們展示她的珠寶。”
下午,那個富有的朋友來了。金環在她手臂上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手指上的戒指閃閃發光,脖子上掛著金項鏈,發髻上的珍珠飾品則發出柔和的光。
弟弟感歎地對哥哥說:“她看起來如此高貴,我從沒有見過這麼漂亮的人。”
哥哥說:“是的,我也這樣覺得!”
他們羨慕地看著客人,又看看自己的母親。母親隻穿了一件樸素的外套,身上沒有任何珍貴的飾品。但是她和善的笑容卻照亮了她的臉龐,遠勝於任何寶石的光芒。她金棕色的頭發編成了一條長長的辮子,盤繞在頭上像是一頂皇冠。
“你們想看看我其他的珠寶嗎?”富有的女人問。
她的仆人拿來一隻盒子並放到桌上。這位女士打開盒子,裏麵有成堆的像血一樣紅的紅寶石,像天一樣藍的藍寶石,像海一樣碧綠的翡翠,像陽光一樣耀眼的鑽石。
這對兄弟呆呆地看著這些珠寶:“要是我們的母親能夠有這些東西該多好啊!”
客人炫耀完自己的珠寶之後,自滿而又憐憫地說:“告訴我,康妮黎亞,你真的這麼窮嗎?什麼珠寶都沒有嗎?”
康妮黎亞坦然地笑道:“不,我當然有珠寶,我的珠寶比你的更貴重。”
客人睜大了眼睛:“是嗎?快拿出來讓我看看吧!”
母親把兩個男孩拉到自己的身邊,她微笑著說:“他們就是我的珠寶。難道他們不比你的珠寶更貴重嗎?”
這兩個男孩,特貝瑞斯和卡爾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母親當時臉上驕傲的表情以及深深的愛意。數年後,他們成為羅馬偉大的政治家,但他們仍然常常憶起當年的這一幕。
每個父母都有愛孩子的心理,在他們的眼裏,再貴重的珠寶都比不上他們的孩子,孩子就是他們最貴重的寶貝。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借助某些資源或別人的名聲、名氣來抬高自己,往往會讓自己出醜。
一天,蘇格拉底和弟子們聚在一起聊天。一位其父相當富有的學生,趾高氣揚地麵向所有的同學炫耀:他家在雅典附近擁有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