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論語·述而》
譯文
孔子與別人一同歌唱,如果別人唱得好,一定讓人家重唱一遍,然後他再跟著唱。
闡釋
孔子一生酷愛音樂,好學不倦。
《論語·述而》中有:“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意思是說,孔子常常喜歡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發現誰唱得優美,就會請這個人再唱一遍,然後他跟著學。
有時候,孔子對音樂甚至到了癡迷的地步。一次,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覺得非常優美,他長時間陶醉於《韶》樂的美妙旋律和它所創造的意境之中,以至於三個月不知道肉的滋味。
不僅如此,據《論語》記載,孔子除了遇到喪事不唱歌之外,他幾乎天天曲不離口。周遊列國時,孔子被困在陳蔡,斷糧七天,隨從的弟子許多都病倒了,孔子卻仍舊每日彈琴唱歌。子路生氣地責問孔子:“這種情況下,先生還在唱歌,這合理嗎?”孔子沒有回答,等唱完一曲,才說:“你來,我告訴你,音樂的陶冶可以讓君子不倨傲,可以讓一般人忘掉恐懼。你們是我最親近的弟子,難道還不理解我嗎?”子路聽了孔子的話,高興地和孔子一起彈起琴來,彈了幾曲才拜謝離去。
孔子曾“學琴於師襄”,在古琴方麵的造詣很高,他自己作曲,並把悲傷與歡樂付諸琴韻之中。孔子把琴藝親自傳授給弟子,在他的三千弟子中,通六藝者就達七十二人。他教學的內容,可稱為“詩、書、禮、樂”。“禮”是謂天地陰陽之秩序,“樂”即取得和諧。在孔子的哲學中,道德與音樂居於同等地位,他提倡以音樂來提高品德,以音樂來調神養生、延年益壽。
養生之道
音樂養生是一種重要的養生方法,即運用音樂來調劑人的精神生活,改善人的精神狀態,從而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
那麼,音樂養生的道理是什麼呢?
戰國時代的公孫尼在《樂記》中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物使之然也。”
明代張景嶽在《類經附翼》中說:“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
也就是說,音樂首先感受於人心,而心在中醫生理學中又主宰著人的神與誌。一曲活潑歡快的樂曲能使人振奮精神、激發情趣,而一曲優美雅靜的樂曲卻讓人暢誌舒懷、安定情緒,相反,一曲悲哀低沉的樂曲卻能催人淚下、悲切不已。這就是所謂外因通過內因來調節心理上的不平衡狀態。因此,音樂對於人的心理具有康複情誌、娛樂養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