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依於仁,遊於藝(1 / 2)

原文

子曰:“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論語·述而》

譯文

孔子說:“要立誌求道,立足於德,行事靠仁,遊樂於禮、樂、射、禦、書、數六藝之中。”

闡釋

孔子是一位身材高大、勇猛有力的人。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古代的尺比現在的尺要短,周尺的一尺約為現在的19.91厘米,這樣計算,孔子的身高約在1.90米以上。

《左傳》中說,魯襄公十五年,從諸侯之師攻入副陽城,所懸城門突然放下,孔子舉起城門,救出了諸侯之士。

《呂氏春秋》中也說:“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國。”

其實,孔子具有這樣的體格和氣力,與他經常從事體育鍛煉是分不開的。不僅如此,孔子的體育思想更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是第一位提倡體育的教育家。

《論語·述而》中有:“誌於道,擾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這種思想實際上包含了德育、智育、體育全麵發展的因素。孔子的教育內容主要有:詩、書、禮、樂、射、禦等,其中“射”和“禦”分別指射箭和禦車。在諸候兼並、戰亂頻繁的春秋時代,“射”和“禦”是重要的軍事體育項目。而“禮”和“樂”既包括道德禮儀的教育,也含有體育的成分。至於“禮”中的“射禮”,“樂”中的“武舞”,則更屬於體育範疇了。

孔子不但重視對學生的體育教育,他本人也喜好多種強身運動,射、禦造詣尤深。

《禮記·射義》中有:“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足見他射技高明,因而吸引了如此多的觀眾。

《論語·子罕》中亦有一段孔子自謙的話:“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可見,孔子十分擅長禦車。

除此之外,孔子還常常和他的弟子們一起進行郊遊和登山活動,並在這一過程中,邊講學議論,邊欣賞大自然的優美風光。《論語·顏淵》中有孔子和他的弟子攀遲“遊於舞雩之下”的記載,《孟子》中亦有“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記述。

孔子還愛好打獵和垂釣。曲阜陽孔廟刻畫的《聖跡圖》中就有他參加獵郊的記敘:“孔子仕魯,魯人獵郊,孔子亦獵郊。”在《論語·述而》中也載有關於孔子垂釣和射鳥的秩事。

另外,孔子一生周遊列國,顛沛流漓,盡管如此,他仍享有長壽。因此,無論是他的體力還是壽命,足以表明在各項體育運動中受益匪淺。

養生之道

運動養生,即運用體育運動的方式進行養生。

孔子十分注重運動養生,他將體育運動視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而與孔子同論者頗多。

《莊子·刻意》中有:“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己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說明春秋戰國時期用導引等方法運動形體來養生的人,已經為數不少了。

《呂氏春秋》中更明確指明了運動養生的意義:“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這裏用流水和戶樞為例,說明運動的益處,並從形、氣的關係上,明確指出了不運動的危害。非常明顯,這說明一個道理:動則身健,不動則體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