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依於仁,遊於藝(2 / 2)

《內經》也很重視運動養生,提倡“形勞而不倦”,反對“久坐”、“久臥”,強調應“和於術數”。所謂“術數”,據王冰注:“術數者,保生之大倫。”即指各種養生之道,也包括各種鍛煉身體的方法在內。

後漢三國時期,名醫華佗創編了“五禽戲”,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動作做體操,其弟子吳普按照“五禽戲”天天鍛煉,活到90多歲,還耳聰目明、牙齒完好。

到了晉唐時期,主張運動的養生家多了起來,晉張華《博物誌》中所載青牛道士封君達養性法的第一條便是“體欲常少勞,無過度”。

南北朝時期,梁陶弘景所輯《養性延命錄》中說:“人欲小勞,但莫至疲及強所不能堪勝耳。人食畢,當行步躊躇,有所修為快也。故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勞動數故也。”

唐代名醫孫思邈亦很重視運動養生,他在《保生銘》中提出“人若勞於形,百病不能成”,他本人還堅持走步運動,認為“四時氣候和暢之日,量其時節寒溫,出門行三裏,二裏及三百、二百步為佳”。

到宋代,對運動保健的養生法的研究又前進了一步,如蒲虔貫著《保生要錄》,專列“調肢體”一門,主張用導引動形體。

明代著名養生學家冷謙著《修令要旨》、王蔡傳撰《修真秘要》,均提倡用導引來鍛煉身體。

清代養生學家曹庭棟創“臥功、坐功、立功三項”,作為簡便易行的導引法,以供老年鍛煉之用。清代的教育家顏習齋則認為“養生莫善於習動”。

以上說明,古人非常重視運動保健,“動則不衰”是我們中華民族養生、健身的傳統觀點,這同現代醫學的認識是完全一致的。現代醫學認為“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可以提高身體新陳代謝,使各器官充滿活力,推遲向衰老變化的過程,尤其是對心血管係統,更是極為有益。適度的體育運動,可以使生活和工作充滿朝氣蓬勃的活力和輕鬆愉快的樂趣;可以幫助建立生活的規律和秩序,提高睡眠的質量,保證充足的休息,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提高人體的適應和代償機能,增加對疾病的抵抗力……總之,運動可以使人健康體魄、防病防老、延年益壽。

養生典範

東北老人郭長春,已經一百多歲高齡,可依舊走路不磕不絆,舉止風趣幽默。

郭老緣何長壽?他有什麼健康養生的秘訣嗎?

簡單而言,郭老長壽的秘訣就在於——運動。

郭老有個雷打不動的習慣,那就是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到公園晨練。據經常同郭老一起晨練的老人講,他們十分欽佩郭老的毅力,除非天氣極其惡劣,否則他必到公園晨練,就連大年初一也不例外。

近幾年,郭老的身體雖很硬朗,但畢竟是年過百歲了,所以家人也曾勸他,不要去公園晨練,就在家裏溜達溜達。但是,郭老卻仍然執著地堅持著自己的習慣,如果家人再勸說,他肯定會發起脾氣來。最後,家人沒有辦法,隻好妥協,並且每天派一位家人做他的跟班。

郭老時常對身邊的人說:“我能活到一百多歲,多虧了晨練的這個好習慣,所以這個習慣堅決不能改,一定要堅持下去。”

如今,在郭老鍛煉的公園,同郭老一樣堅持長年鍛煉的,大約有20多人,其中60多歲的老人的在這個群體中隻能算是“年輕人”。他們都同郭老一樣深諳一個道理,那就是運動能夠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