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殪而羯,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論語·鄉黨》
譯文
孔子說:“米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飯放久了變味了,魚肉腐爛了,不吃。顏色不正,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合時令,不吃。不按一定的方法割肉,不吃。沒有調味的醬醋,不吃……街市上買來的灑和肉幹,不吃。”
闡釋
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鬱鬱不得誌,經曆了許多生活的紛擾,可他仍活到了73歲。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孔子的長壽,與他科學飲食有很大的關係。
《論語·鄉黨》指出,孔子飲食注意清潔衛生,防止病從口入,提出了“八不食”飲食原則:
“食殪而羯,魚餒而肉敗,不食。”飯放久了變味了,魚肉腐爛了,不吃。
“色惡,不食。”顏色不正,不吃。
“臭惡,不食。”氣味難聞,不吃。
“失飪,不食。”烹調不當,不吃。
“不時,不食。”不合時令,不吃。
“割不正,不食。”不按一定的方法割肉,不吃。
“不得其醬,不食。”沒有調味的醬醋,不吃。
“沽酒市脯,不食,街市上買來的酒(古人喝酒常為家釀,過夜則不新鮮)和肉幹,不吃。
概括而言,以上孔子“八不食”的飲食原則共分為三類:
色味方麵,食物變顏色了不吃,變味了不吃。
質量方麵,糧食陳舊變質了不吃,魚和肉不新鮮了不吃,不合時令的食物不吃。
製作方麵,烹調不當的食物不吃,沒有作料的飯菜不吃,從街市上買來的不新鮮的酒和熟肉不吃。
毋庸置疑,孔子對健康飲食很有研究,即使從今天的養生、飲食衛生角度來看,孔子關於飲食的大多數觀點是正確的,而且要求很高。
除此之外,孔子還指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指糧食,“膾”指切碎了的魚或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多吃經過加工的糧食,吃的肉切得越細越好。
表麵上看來,孔子似乎非常挑剔。其實不然,因為這句名言是孔子晚年的時候提出的。老年人的牙齒不好,腸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減弱,食物太粗,肉不切細煮爛,便咬不動,會引起消化不良。孔子晚年堅持這一飲食原則,保證了營養的攝入,是他健康長壽的重要保證。
養生之道
看來孔老夫子是中化民族講究飲食衛生的先行者和實踐者。你看,他所實行的衛生之道多具體、多文明,現在看來也不乏科學性。
對飲食與養生的關係,古人論述的很多,飲食文化在中國也有著悠久的傳統。這裏抄錄一首關於飲食方麵的詩歌來說明飲食對於養生的重要意義,以加深對孔子這段話的理解。這首詩是元朝著名醫學家朱丹溪的《飲食箴》。他對飲食衛生很有講究:
人身之貴,父母遺體。
以口傷身,滔滔皆是。
人有此身,饑渴洧興。
乃作飲食,以遂其生。
眷彼昧者,因縱口味。
五味之過,疾病蜂起。
饞涎所牽,忽而不思。
病之成也,飲食俱廢。
憂貽父母,醫禱百計。
山野貧賤,淡薄是諳。
動作不衰,此身亦安。
均氣同體,我獨多病。
悔悟一萌,塵開鏡淨。
是節飲食,《易》之《象》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