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小失大,孟子所譏。
口能致病,亦敗爾德。
守口如瓶,服之無斁。
詩的大意是: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父母給的軀體,可是因為貪口而傷害身體的人,真是太普遍了。人有了這副身軀,饑餓口渴的問題就隨之而生了,於是人們製作出飲食,用來滿足生命的需要。而看那些糊塗人,因之就貪縱口味,又由於五味太過,疾病就會大量產生。病剛得的時候,它的先兆是很微細的,那些令人流口水的食物,迅速地不想了。一旦病患形成,就不吃不喝,這樣給父母帶來了憂愁,求醫拜佛,用盡了各種辦法。山鄉荒村貧窮之人,隻熟悉淡味薄食,而且常活動勞作,身體不易衰弱,也就平安無事。同胞兄弟同是父母所給的身體,但因我縱口貪味,獨偏偏多病。悔悟之習一旦萌起,心裏就像鏡子擦去灰塵,清淨明亮起來。每天都要節製飲食,這是《易經》中《象》辭上講的。養小失大,那是孟子所嘲笑的事情。貪口縱味既會招致病患,亦能敗壞德性,因此要謹防饞口貪味,且常服食淡味薄食而不厭棄。
這首《飲食箴》是要告誡人們不能縱口貪味。口饞貪味,既易得病,又傷品德;應當淡味薄食,才有益健康。
養生典範
宋美齡,生於1897年,卒於2003年,享年106歲,生平跨越三個世紀,是眾多偉大曆史事件的見證人。宋美齡的長壽與她科學飲食有很大的關係。
宋美齡的飲食首先注意衛生,在她看來,飲食不衛生,必須“病從口入”。據宋美齡身邊的工作人員介紹,宋美齡從不喝生水、不吃醃製的食品,她從來不去衛生環境差的餐廳用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總之,宋美齡對飲食衛生的要求非常嚴格。
此外,宋美齡在飲食上還有自己的愛好,據宋美齡身邊的醫官回憶:宋美齡對於生吃蔬菜非常有研究。她認為煮熟的菜類雖然便於消化,但這些蔬菜的細胞和組織結構大多在加溫過程中分解或遭到破壞,營養價值不能與尚未加熱的菜類相比。
宋美齡尤其愛吃菠菜,她認為菠菜不但含有較多的蛋白質,還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在南京生活時期,宋美齡曾經專門派人帶著菠菜去紫金山下的研究所進行化驗和研究,最後得出的結論果然如宋美齡所說的那樣,一公斤菠菜中原來竟含36克胡蘿卜素,它相當於兩隻雞蛋的蛋白質和兩隻橘子的維生素。
宋美齡多次對身邊的人說:“我每天隻要吃半斤菠菜,就能抵上一頓紅燒肉供給我的養分了。紅燒肉雖然吃起來很香,但它的副作用太大了,油膩會傷肝,還會增加脂肪和體重……”
幼年的宋美齡也很喜歡吃甜食。她在美國喬治亞州讀書的時候,房東老太太善意地告訴她,長久吃甜食,將來心髒會無法承受。那位老太太當年已經70多歲,身體非常好。此後,宋美齡便有意減少自己吃甜食的次數和數量,每次吃甜食必以青菜佐食。
宋美齡愛上青菜沙拉,是她1913年從喬治亞州威士理學院轉到麻省韋爾斯理女子學院繼續攻讀學業的時候。那時的韋爾斯理女子學院的集體食堂中,已經開始試行“多食用青菜和生菜”的新式飲食結構。
從美國回到上海以後,宋美齡仍然堅持每餐都以青菜沙拉佐食,這在當時的中國還是極為鮮見的飲食習慣。在那並不富裕的年月裏,即便生活在上海富裕家庭的女孩子們,也多以食用肉類和高蛋白為主的甜品為榮為樂,更不用說那些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們了。
惟有宋美齡,她不喜歡肉蛋,而偏愛普通人不喜歡的蔬菜。這並非她自視清高,而是青菜沙拉既經濟又實惠,對身體益處多多。在尚未對飲食結構給予充分注意的當時,很少有人像宋美齡那樣對飲食考慮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