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知足不貪,食勿過飽(1 / 2)

原文

子曰:“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論語·鄉黨》

譯文

孔子說:“肉雖然多,但不吃過量。”

闡釋

對於飲食,孔子不但注意飲食衛生,而且講究科學飲食。

《孔子家語》中有:“孔子曰:‘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

在孔子看來,“飲食不節”是造成人早衰夭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孔子對於自己的飲食要求非常嚴格。

《論語·鄉黨》中有:“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也就是說,孔子喜歡吃肉,但從不吃過量;孔子喜歡喝酒,但從不喝醉。

“知足不貪,食勿過飽”,是孔子一生自我約束的飲食養生的“金科玉律”,應該說,孔子的長壽與他科學飲食是息息相關的。

可惜,現實生活中,許多人不懂得“飲食有節”的道理,經不起誘惑,一旦遇到美味可口的美食,就不顧一切拚命地貪吃,結果把腸胃吃壞。

孔子的話提醒我們,營養不良不好,吃得太多也絕非好事,隻有“知足不貪,食勿過飽”才符合養生之道。

養生之道

《內經》雲:“飲食有節……度百歲乃去。”

《管子》中有:“飲食有節,則身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命損。”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不欲極饑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癖。”

梁代醫學家陶弘景在《養生延命錄》中亦說:“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

以上這些都說明了“飲食有節”的重要性。

所謂“飲食有節”,是指飲食要有節製、有規律,定時定量,不可過饑過飽。

飲食要定時

定時進食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條件。按照一定時間有規律地進食,能使人體建立起條件反射,可以保證消化、吸收功能有節律地進行活動。每當接近吃飯的時候,胃腸便開始分泌消化液,飲食之物則可在體內有條不紊地被消化、吸收,並將營養輸布全身。如果隨意進食,不分時間,就會使腸胃長時間工作,得不到休息,以致打亂胃腸消化的正常規律,使消化功能減弱,從而導致食欲減退,影響健康。我國傳統的進食方法是一日三餐,若能嚴格按時進食,養成良好的飲食定時習慣,則消化功能健旺,於身體健康大有益處。正如古人所說:“食能以時,身必無災。”

飲食要定量

人體每天均需攝入一定量的食物,以維持生命活動的需要。如果攝入量不足,人體得不到足夠的營養,就會影響健康,甚至會滋生各種疾病。因此,《內經》雲:“故穀不放,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又雲:“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反之,如果攝入量超過了一定的限度,亦可損傷脾胃功能,引起疾病。因此,《內經》有:“飲食自倍,腸胃乃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