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論語·衛靈公》
譯文
孔子在陳國斷了糧,跟著的人都餓病了。子路怨氣衝衝地去見孔子說:“君子也有這樣窘困的嗎?”孔子說:“君子在窮困時能固守節操,但小人窘困了,就會胡作非為。”
闡釋
一年,吳國大舉進攻陳國,楚國幫助陳國進行反擊。
楚國的軍隊由楚昭王親自率領,駐紮在陳國東北部的城父(現安徽亳縣),阻截了吳國的進攻。
陳國陷於混亂狀態,孔子師徒無法再在陳國呆下去了,便起意欲往楚國去。
當孔子師徒在陳蔡之間時,陳國國君因未用孔子,擔心孔子入楚於己不利,便派人圍困孔子師徒。孔子與弟子陷入困境。
斷糧幾日後,孔子的許多弟子都餓病了,子路怨氣衝衝地去見孔子說:“君子也有這樣窘困的嗎?”
孔子說:“君子在窮困時能固守節操,但小人窘困了,就會胡作非為。”
非但如此,孔子甚至在這種窘困的境況下,仍然能夠氣定神閑地彈琴唱歌。
由此可見,孔子的心性修養是多麼地深厚、控製情緒的能力是多麼地高強。這也就是孔子能夠健康長壽的一大原因了。但孔子的弟子子路就差得多了。
這裏筆者提到了“情緒”二字。所謂“情緒”,即是人在體驗周圍環境和各種事物過程中的一種心理感受和外在表現,它無時無刻不在作用於人。
在通常的情況下,人們都能較好的把握住自己的情緒與言行。但是在遇到困難、麻煩或突發事件過程中,人的各種情緒就會明顯的表現出來。以上子路的反應,就是其憤怒情緒的顯現。
憤怒、憂鬱、悲傷、急躁等,都屬於消極的情緒,這些不良的情緒對身體健康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是使人患病的一大根源。
換言之,要想科學養生健康長壽,我們必須向孔子學習——懂得控製自己的情緒。
養生之道
各種不良情緒對於不同環境下的人,在每件事情上所表現的副作用程度不同,結果也不同。
在諸多不良情緒中,憂鬱和憤怒對人體的危害最大。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教授、生理學家埃爾瑪帶領他的研究小組在他的實驗中心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實驗:把一隻隻玻璃試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裏,當冰水混合溫度恰好是零度時,收集人們在不同情緒下所“呼出的氣體”結果表明:當一個人心平氣和時,他呼出的氣體變成水後是澄清透明、無雜無色的。悲痛時,呼出的水中有相當的顏色沉澱。而生氣憤怒之時,所呼出的氣體則是紫色沉澱。
他把人在憤怒時呼出的“生氣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幾分鍾後,大白鼠就死掉了。後來不斷的研究發現:“人在生氣時,十分鍾耗費的精力就相當於參加一次三千米的賽跑。”因為,這時的生理反應十分劇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緒下都複雜,且更具毒性。因此,動輒生氣性格暴戾的人就容易得各種疾病,甚至突發暴病而亡。
此外,一個長期處於一種消沉抑鬱悲傷壓抑或氣氛痛苦的情緒中度日的人,他的精神和身體狀況都不會很好。它就相當於一個常年吸煙酗酒吸毒的人一樣,他們都極容易生病或得各種癌症。該中心的研究試驗證明,每年在這些人群裏的死亡率要超出了平常人死亡率的37.45%。
所以,為了我們的健康著想,我們必須懂得駕禦、控製自己的情緒。具體方法如下:
理智控製法
即養成自我檢測抑製情緒慣性的定式。否則那些脾氣暴火氣急嗓門大的人,越是在氣氛衝動的時候,就越是難以製急製怒。所以,平時就得注意反思觀察自己情緒發作慣性的規律,注意學習研究琢磨那些改變情緒慣性和行為性格的科學方法與手段。鍛煉理智控製情緒的能力,不斷地學習改造自己。遇事也就不能夠較好的控製情緒,而不在事後的悔恨中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