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論語·衛靈公》
譯文
孔子說:“我曾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地思考問題,結果一無所獲,倒不如去學習。”
闡釋
孔子在《論語·陽貨》中有:“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意思是說,整天吃飽了飯,不肯動腦筋去做點事,這種人是很難造就的啊!
在孔子看來,不思進取,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這樣的人必定不會有什麼成就。
而單就健康養生而言,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會使人適應社會的能力越來越差,身心發生退化。
也就是說,隻有保持適度的緊張,才能增強適應生活和抵抗侵害的能力,才能預防疾病,延年益壽。
但凡事皆有度,必須適可而止,急功近利、超過一定限度就會適得其反。
所以,孔子又說:“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即,我(孔子)曾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地思考問題,結果一無所獲,倒不如去學習。
荀子仿效孔子:“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即,我(荀子)曾經整天地思考,不如片刻學習的收獲大。
荀子這句話幾乎是孔子話語的翻版。
孔子告訴我們,過分自我加壓,終日不食、不寢地努力拚搏,把弦繃得太緊,同樣是不正確的。
從健康養生的方麵來說,“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會造成腦力、體力嚴重透支,導致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成為患病或者過早死亡的重要原因。
養生之道
日常生活中,工作過度緊張或是長期承受心理壓力、缺乏適當休息的人,就會出現生理疲乏和精神疲乏,產生一係列勞累和疲倦症狀:如體力下降、工作效率低、精神不集中、記憶力差等,更為嚴重的會導致疾病的發生,經研究發現,可引發高血壓、冠心病、癌症、消化性潰瘍、緊張性頭痛、偏頭痛等多種身心疾病。因此,不管是誰,都要懂得合理休息。健康的人經過適當的休息後,可以恢複體力和精力;患病的人經過充足的休息後,可以促進康複。
那麼,什麼是休息、怎樣才算休息、如何進行休息呢?
所謂“休息”,即一種寧靜、安祥、無焦慮、無拘無束的一種狀態,是在沒有任何情緒壓力下的鬆弛狀態。合理的休息可使人在一段時間內,從生理和心理上得到鬆弛,以解除疲勞或身心不適,恢複體力和精力。
休息的先決條件
生理上的舒適,在休息之前把身體的不適降到最低程度。
心理上的放鬆,減少焦慮,消除緊張情緒。
解除一切的焦慮和個體壓力。
休息的環境必須清潔、舒適、安靜,避免各種不良因素的幹擾。
休息前要進行自我放鬆,取自然姿勢,配合深呼吸,充分放鬆身心。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晨起規律的身體運動可促進睡眠,但大運動量的活動鍛練則會幹擾睡眠,晚上輕度的運動亦有利於睡眠,尤其在睡前2小時進行的運動可使體溫下降,產生疲勞感,易於身體放鬆,但過度疲勞後則不易入睡。
養成良好的休息、睡眠習慣,以促進自然入睡和休息。
充足的睡眠:一般成年人以每日8小時為佳,維持生理需要的基本睡眠時間每日不得少於5小時,否則易引起身心疾病。而長時間的過度的睡眠會使二氧化碳在體內瀦留,也同樣不利於身心健康!
應提倡“積極休息”
提到休息,人們往往理解為玩一玩、坐一坐或睡一睡,尤其對老年人來說,好像休息就是睡眠。其實這隻是“消極休息”,應提倡“積極休息”。
所謂“積極休息”,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按時更換不同的活動內容。體力勞動者休息時搞點文娛活動,腦力勞動者休息時來點輕微的體力活動,這是很有好處的。生理學研究表明,參加一項對自己有興趣的活動,人體就不容易感覺疲勞,同樣,有興趣的休息方式也能迅速消除人體的疲勞。因此,有人認為,巧妙地把娛樂活動加入到生活中去的人是最會生活的人。再說,生命在於運動,積極休息則有利於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