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論語·八佾》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首詩,快樂而不過分,憂愁而不悲傷。”
闡釋
《關雎》出自《詩經·國風·周南》,是《詩經》的首篇,它是反映一個青年對一位容貌美麗姑娘的愛慕和追求,寫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悅。不僅反映的是令人喜聞樂見的愛情題材,還具有獨到的藝術特色。全詩內容如下: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孔子非常喜歡這首詩,在《論語·八佾》中他對《關雎》一詩作出了極高的評價:“《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意思是說,《關雎》這首詩,快樂卻不是沒有節製,悲哀卻不至於過於悲傷。
在孔子看來,文藝所表現的情感不但要具備道德上的純潔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節製,講究適度、平和,不能過於放縱、任其泛濫。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關雎》,表達的正是中和之美,歡樂而不放縱,悲哀而不傷痛,一切情感的外現都是那麼的恰到好處。
孔子的話語中,包含了他對人的生命的尊重與愛護,他期望人的生活與感情都是健康、正常的,反對沉溺哀樂、毀傷生命。
養生之道
孔子對《關雎》的這種評價,實際上表達的是他對情感控製的看法,寓意凡事都要講求適度的“中和之美”。
樂而不淫
毫無疑問,孔子十分看重“文化消費”對人的影響,尤其推崇音樂對人的教化作用。在他看來,人要“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樣的人才比較完美,用現在的話說,這樣的人才是“純粹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在孔子看來,人對娛樂(包括音樂)的基本境界應是“樂而不淫”,可以宣泄感情,卻不可放縱。
但令人惋惜的是,在物質空前豐富的今天,文化娛樂場所充斥於市,樂聲盈耳,但許多人卻忘記了聖人的教誨,縱情聲色,甚至“樂而近淫”。如此,不是“成於樂”,而是“毀於樂”了。
須知“樂而不淫”是“成於樂”的起碼前提。“樂而不淫”裏的“樂”不是欲望的滿足和感官的刺激,而是發自心靈的自然健康的愉悅。健康的文化消費應帶給人心靈的愉悅,或是比愉悅層次更高更複雜的心靈感悟。毫無疑問,這種文化消費對人體健康是有益的。反之,“樂而近淫”的無節製的消費行為則是有害的,它會讓人意誌消沉,萎靡不振,甚至危害健康、疾病纏身。
哀而不傷
遇到不幸,人會悲傷是正常的,但卻不能過於悲傷。否則,將永遠無法走出不幸,更會因過度悲傷而損害健康。